國內消息源透露,中國工信部已經設定了宏大的目標,計劃在明年將芯片的國產化率提升至25%,并采用積分方式來驅動國家對國產芯片研發的資金支持。特別是在電動車領域,預計到2027年,整車所需的芯片將完全實現國產化。
國內驅動IC(集成電路)企業分析認為,雖然此舉非強制性質,但無疑將對臺灣企業帶來新的挑戰。不過,由于IC設計的復雜性和車用芯片的長驗證周期,臺廠仍有一席之地。
隨著電動車和智能汽車的興起,單車所需芯片數量迅速增加。從傳統燃油車的600~700顆增至電動車的1,600顆,甚至智慧汽車的3,000顆。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曾言,新能源汽車的競爭,前半場靠電池,后半場看芯片。芯片已成為未來汽車產業的關鍵競爭資源。
面對這一趨勢,臺灣的驅動IC企業已經做好了準備,他們面臨的首要任務是如何在成熟的制程技術和政府的財政補貼下,保持競爭力。為此,自去年末以來,部分臺系企業已開始向國內晶圓代工企業投片,以應對客戶需求和減少成本壓力。
雖然低端產品的市場競爭愈發激烈,但臺系企業表示,他們在高端產品性能的持續進化上未停步。面對價格戰,唯有通過提升設計和技術能力,開發出具有更高附加值和差異化的產品,才能為客戶提供有競爭力的解決方案。
供應鏈相關人士也指出,盡管中國政府在推動芯片國產化進程上行動迅速,能否持續跟進依舊是個問題。此外,由于車用芯片的認證過程漫長且復雜,依靠政府補助并非長遠之計。
業界人士私下表示,臺系企業在技術上仍具優勢。特別是在車用芯片領域,一旦產品走向海外市場,對芯片質量的高要求,往往還需要依靠臺系企業。而且,由于終端產品售價較高,臺系企業在價格談判上擁有更大的空間。
-
芯片
+關注
關注
455文章
50802瀏覽量
423502 -
電動車
+關注
關注
73文章
3012瀏覽量
114099 -
驅動IC
+關注
關注
9文章
303瀏覽量
33815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