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每次一有突破,我們就會聽到它又“摧毀了XX職業”“XX崗位要消失了”,也總能聽到一些安慰,說不用擔心,“AI會創造一些新職業”。
但究竟將創造哪些新職業,答案似乎還比較含糊。有沒有一些真實可見的例子呢?
幾年前,我在某自動駕駛企業參觀時,發現了一個新職業:云代駕。操作員坐在一輛如同電玩城賽車游戲一樣的模擬駕駛艙里,遠程管理道路上行駛的無人車,在需要人類接管的時候及時介入。
這或許是一個可參考的實例,雖然自動駕駛技術可能取代傳統司機,但像玩游戲一樣的“云代駕”,是一種比傳統司機更安全、更輕松的新職業。
值得強調一下,這個新職業可不只存在于科技企業的展示廳。如今,在碼頭、礦山等很多地方,“云代駕”已經切實地讓很多龍門吊司機、卡車司機告別了危重的作業環境,從“藍領”變“白領”,坐在空調房里遠程操作了。
我想用這個真實的例子,給大家吃一顆定心丸,尤其是非技術背景的普通人,新技術確實有在創造新的崗位,而且是更人性化、更有趣味的工作。
相信很多人都蠢蠢欲動,想知道“怎么用大模型賺錢”。這時候,不妨參照下自動駕駛這個故事,大約遵循一個演進路線:
新技術和配套基礎條件基本完善(無人車+車路協同+5G/5.5G等)——一些全新的應用體驗(無人車)——風靡的使用規模(智能駕駛、無人出租車)——規模化、產業化、職業化(出現“云代駕”等)。
前期的基建、基礎技術、概念產品研發等過程中去的,那些都是巨頭、大廠、獨角獸、明星創業者,甚至政府的主場。
絕大多數普通人的職業機會,往往出現在某些應用流行化、規?;?、產業化的時候。
找到那些極大概率燎原的應用“星星之火”,并在爆發早期投身進去,是普通人抓住時代紅利的方式之一。
我們今天來開開腦洞,按照技術的演進路線,想象一種今天我們還不熟悉,甚至尚未出現的職業——“AI造夢師”。
AI造夢師,年輕人的新舞臺
電影,是“人類之夢”。這個為人類造夢的傳統產業,通過滿足人的精神消費需求,虹吸財富,成為明星制造機,擁有影響文化潮流和探討社會議題的影響力,吸引了一代又一代年輕創作者投身其中。
用AI電影繼續“造夢”,將是年輕人的黃金職業之一。為什么這么說?
AI電影造夢師這個領域,一切都將是新的。
必須承認,目前視頻生成模型在影視創作上,還有各種各樣的問題:人物角色不可控,不能生成長視頻,不能做復雜調度鏡頭,多模態的融合創作成本高,無法在端側用平板手機輕松創作,生成視頻有濃濃的“AI味兒”……但上述缺點,都會隨著技術迭代和計算成本優化而被解決。
而這個領域之“新”,意味著年輕人將擁有無限可能。
新在“行業角色”。傳統的電影制作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涉及多個環節和專業人員的緊密合作,除了少數天賦異稟的“天才”,一個普通年輕人剛入行只能扮演“螺絲釘”。而如今視頻生成可以整合傳統電影產業鏈上的多個角色,使得一個人就能夠承擔起編劇、導演、拍攝、剪輯、視覺效果師、音效師,甚至發行與營銷等任務。從單一角色到多元角色,個體將更不容易被工具化、易被取代。
新在“生態位”。傳統的影視產業中,為了實現有效的傳播和商業成功,一部作品往往需要在流量獲取上投入更多的資金和資源,一度導致編劇等核心創意工作者的話語權不高、報酬分配占比小。而AI電影造夢師,整合了傳統電影產業鏈多角色,人的創意和藝術表達才是核心價值,創作者的話語權更高,有了新的“生態位”。
曾獲得過19 次 Vimeo Staff Picks 獎項的藝術家/導演Paul Trillo就表示:通過Sora,“我首次感受到了作為電影制作人的絕對自由,不再受時間、財力或他人意見的束縛,我可以更加大膽且充滿激情地探索和實驗”。
新的“形式”。AIGC賦予了電影更強的互動性,像游戲一樣,激發觀眾的參與感,當觀眾(用戶)成為故事的參與者和創造者,而不僅僅是被動觀看。OpenAI的CEO奧特曼最近就預言:電影將變成電子游戲。這種新型的娛樂形式有望開拓更廣闊的市場,且還沒有形成標準或規范,意味著年輕人有巨大的商業藍海,不用在傳統領域苦苦“內卷”。
正在燎原,AI電影的產業化前奏
當然,你可能會問,AI電影,只是視頻生成的一項應用。技術落地有諸多可能性,真的值得投入時間精力嗎?
所以接下來要回答一個問題:一項新技術的應用,應該具備哪些基礎條件,才能流行起來,走向產業化、規模化?
AI電影的星火燎原,將是一種必然。有著如下的演進邏輯:
相信絕大多數人都認可,這是一個視頻當道的時代。有學術界人士提出,我們正在進入一個“視頻化社會”,即在口語傳統、印刷文明、機械復制時代、影像社會之后,進入到一種新型文明。
一開始,是工具的進化和媒介的升維,推動視頻制作的門檻下降。
像Sora、Veo、runway、Pika這樣的視頻生成模型應用,讓普通人可以進行的視頻制作,不再僅限于簡單的拍攝和編輯,而有能力涉足更多元化和個性化的視頻創作。
比如,一個不懂專業剪輯軟件的用戶,可以通過一段prompt提示詞,將腦洞用視頻生成出來,制作出微短劇、微電影。
所以,越來越多的人能夠參與到視頻內容的生產中,為自己“造夢”,為他人“造夢”,這個趨勢是確定的。
接下來,視頻的應用范圍會前所未有地擴大,讓AIGC成為風靡的流行應用。
目前的UGC(用戶創作內容)視頻,主要集中在記錄生活、娛樂消遣。而隨著創作門檻的下降,更多行業、知識背景的普通人投身視頻創作,視頻將成為一種全新的社會互動、知識傳遞和文化表達的方式,擴大到社會交往、教育傳播、商業營銷、藝術創作等多個層面。
實際上,今天我們已經能看到一些案例,一部分極客或AI愛好者,將AIGC用于拍攝個人電影、生成家人實時互動視頻、制作商業MV等。盡管還不成規模,但已經預示著,視頻將成為社會系統運作的基礎性媒介,滲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視頻化社會”的確定性趨勢,也已經初露雛形。
那么,在這個已知條件上, AIGC(視頻生成)產業化、規模化的爆發,也將是必然的。這也為“AI造夢師”這一新角色的職業化,奠定了前提條件。
就像游戲產業的發展孵化了個人游戲開發者那樣,“AI造夢師”也將在視頻化社會,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更進一步,讓我們將目光從宏觀趨勢,聚焦到當下進程,會發現AI電影的生態基礎正在壯大。
首先,AI電影和視頻創作所在的內容產業,必須有穩定可預期的政策環境作為保證。而目前來看,對于AI電影、AI視頻的創作,學界、政界、企事業單位的反應速度和支持態度,是比較明確的。今年以來,各地廣電系統都加大了AIGC領域的投入,AI全流程微短劇《中國神話》、首部AI譯制英文版系列微紀錄片《來龍去脈》、AIGC系列公益廣告片《因AI向善》等作品相繼上星播出。
此外,產業資源也在向AI影像創作者傾斜。一方面,大模型推理更快、更便宜,AIGC創作者的腦洞實現和試錯成本接近于0。另一方面,生態資源不斷投入,今年以來多項“以賽促用”的賽事相繼推出。比如上影全球 AI 電影馬拉松大賽、歌德學院 AI 生成短片競賽、Bilibili x 央視 AI 影像征集大賽,加上云廠商的AI開發者賦能不斷加碼,AI影像創作的趨勢正在形成。據Runway網站報道,第二屆人工智能電影節的參賽作品數量,相比去年第一屆的近300件,增加到了近3000件,達到了十倍增長。
AI電影這顆AIG應用的星星之火,已經具備了產業化的燎原之勢。
版權的“渠成”,人才水源才能涌入
創作不是用愛發電,不談商業化的創作就是耍流氓。必須承認,目前AI電影的商業化,版權問題仍有挑戰。
在數字內容易于復制和傳播的今天,創作者的版權很難得到技術層面的有效保護,因此很多AI電影都通過免費的形式,在流媒體平臺播出,等同于放棄了商業化。
如果說Sora、Voe等大模型技術,解決了視頻制作的生產力問題,那么還需要一種社會技術,來解決創作者與商業體系的生產關系問題。
比如Web 3.0,結合了區塊鏈等信任技術,提供了一種社會技術的解決方案。區塊鏈技術通過其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的特性,為數字內容提供了一個可靠的所有權和交易記錄。
在Web 3.0的環境中,創作者可以控制自己作品的分發和使用,確信自己的知識產權受到保護。此外,智能合約等機制可以自動執行版權協議和收益分配,確保創作者能夠從其作品中獲得應有的利益。
目前,區塊鏈和智能合約等技術,已經被應用于保護知識產權。這一點上,云廠商可以提供包含AI內容制作、作品確權、分發流通等更全面的技術體系,創造一個更加公平、友好和安全的環境,吸引年輕創作者們。
看吧,AI帶給影視及內容行業的,不僅僅是單一技術能力的增強,而是重新定義了生產模式,重新組織了生產要素,并結合社會技術(信任技術)重新建立起生產關系和分配機制。
新技術應用走向產業化、規模化,也意味著一種新文化,一個新社會。充滿未知的未來,才能給予年輕的“AI造夢師”們無限可能。
只要你邁步,路就會在你的腳下延伸。
-
AI
+關注
關注
87文章
30896瀏覽量
269087 -
AIGC
+關注
關注
1文章
362瀏覽量
1543 -
大模型
+關注
關注
2文章
2450瀏覽量
2707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