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年前,互聯網也只是一個偉大的想法,但是如今,互聯網不僅成為現實,而且深刻影響著社會的變革和進步。一件偉大的事件發生之前,其實早已醞釀已久。日前,國外媒體匯總了當前7個如若實現足以改變世界的偉大想法——讓飛機電力驅動、讓地球充滿能量、讓沙漠成為用之不竭的能源等等。
1.讓飛機電力驅動
汽車行業不乏革新,比如說Tesla、Prius、Volt等電動汽車的面世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尾氣排放對環境的污染問題。在過去的幾十年,航空產業也一直在試圖通過提升燃料品質的方式來降低排放,但是這始終無法從根本上解決污染問題。航空產業的燃料革命必須盡快進行,因為到2031年,隨著發展中國家經濟規模的不斷增長,全球空中航線的規模將會比現在增加一倍。這就意味著,本來已不堪重負的航空污染將會變得更加岌岌可危。業內人士甚至認為,如果航空產業無法解決自身嚴重的排放問題,那么到時候,我們為汽車、電網等領域的綠色革命所付出的努力將會付諸東流,所取得的成果也將灰飛湮滅。
為了解決航天工業的排放問題,相關部門也想了一些辦法。NASA目前正在重新考慮對飛機的整體設計進行一些改變和優化,比如說令人瞠目結舌的MIT D概念——基于這種理念的飛行器將會配備雙缸引擎,其中在后置引擎的作用下,飛行器的燃料消耗將會減少50%。這種飛行器的噪音還非常的低,而且更加智能的導航系統也能讓飛行器到達目的地的飛行距離大大縮短。此外,小型的短程飛行器最終也有望變成電力驅動:斯洛文尼亞一家飛機制造商Pipistrel已經研發出了一架采用電力驅動的四座飛行器,它的飛行里程是其他小型飛行器的一倍。
NASA航空研究部門副主管大衛?辛頓(David Hinton)表示:“所有的這些航天技術匯聚到一起后,將會催生一架非常先進的飛行器——一架放到10年前根本無法想象的飛行器。
2.通過微機械讓我們的星球充滿燃料
1982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化學家哈里?格雷(Harry Gray)在電子轉移學中揭示了電子在蛋白質分子中的遷移機理及其特性。這門兒學問最終被證明是生命學中不可或缺的理論。它揭示了生物是如何將能量轉化成自身可以吸收和利用的物質,比如說植物會把太陽光的能量吸入他們的細胞體內,然后通過細胞的某種作用再將這些光能轉化成各種生命體所需的燃料——葡萄糖——此乃能量之源。通過金屬蛋白這種雜交分子,就可以將蛋白質的靈活性與金屬的屬性聯系在一起并促使化學反應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當格雷弄清楚這個理論之后,他開始對太陽能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已經意識到,如果要想開發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量源的話,那么或許可以打打金屬蛋白系統的注意,比如說光合作用。但是這種方式也許并不可行,因為生物機械體往往都非常的脆弱和低效——而且,若要其不間斷工作的話,還需要具備無時不刻的再生機能才行。
格雷認為,想要得到一種可以為我們持續穩定提供能量的分子機械還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行。格雷和他的同事們有一個宏偉的設想——制作一種微觀電池,這種電池的一極為金屬氧化物,另一極為硅物質,由此可以在植物的細胞膜中建造出一種類似于金屬蛋白列陣的物質:這樣一來,一極的金屬氧化物用來吸收太陽光中的藍波并利用其能量將海水分離出氧原子和氫原子,同時另一極的硅物質將會吸收太陽光中的紅波并將質子和電子組合在一起。這個過程是非常順利的,因為一個質子與一個電子結合后實際上正是一個氫原子,而氫原子可以作為我們所需要的燃料。簡單的說,這個過程實際上就是從太陽光中獲取氫原子。格雷表示:“我們工作的重點是盡快找到一種非常強壯的分子或者其他強壯的物質,為利用太陽能的載體。”
這或許是一個非常艱巨的任務。雖說人工水分離器的工作效率已經是太陽光合作用的10倍,但類似的大規模的實驗會是幾十年之后的事情,但是如果研究人員發現新的更有效的催化劑的話,可能這個實驗將很快就能進行。當前,進行這種實驗所需的異金屬是非常昂貴的,而且有毒性,但是格雷對于未來還是非常樂觀的:“大自然必將創造生機,我們現在需要做的是尋找新燃料”。噢,當然還要保護我們的星球。
3.任何物體都能成為熱點 Wi-Fi無處不在
我們的整個移動產業有個非常美好的夢想——無論何時無論何地,只要我們想要,我們就能用移動設備接入互聯網,而且連接速度飛快。但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AT&T、Verizon等移動服務提供商甚至停止了提供無線數據的計劃,而且,隨著智能手機以及平板電腦等移動設備數量的與日俱增,移動帶寬的速度越來越慢,甚至到了讓人無法忍受的地步。
訪問受限不止是一件令人惱火的事情,同時是對創新的致命威脅。到了2020年,無線技術有望給整個產業帶來4.5萬億美元的創收,但是增長取決于按比例增長的能力,我們現在需要和移動設備數量相匹配的無線數據服務。
Wi-Fi無線網絡可以幫助我們解決這個問題。當前,已經有互聯網公司和手機公司開始部署可以提供4G頻譜的小型無線信號塔了——但僅能覆蓋到人口密度較大的區域。這些公司還沒有建設大型設施來覆蓋全球的每個角落的想法,當然他們暫時也沒這個能力。
不過有一家名為查姆泰克(Chamtech Enterprises)的軍事高科技公司已經提出了一項大膽的計劃——讓Wi-Fi無所不在。這家公司將會開發一種由數以萬計的納米級電容組成的流體物質,這是一種新型氣溶膠噴涂材料,噴上這種粒子,就可以把墻壁,甚至一棵樹,都變成信號發射器。它在信號接收能力要比普通的金屬棒更強。通過一個路由器,Chamtech的信號塔便可以與光線網絡對接,然后從指定的衛星接收信號,并與就近的節點建立一個菊花鏈式,從而創建出一個巨大的、低成本的廣域Wi-Fi熱點。這種方式在理論上完全可行,如果這不夠好的話,那我們只能試著不要去抱怨AT&T的服務差了。
4.沙漠也能成為取之不盡的綠色能源
莫要把像撒哈拉這樣的荒漠看成是一文不值的不毛之地,請把它當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綠色能源。因為理論上講,地球上的沙漠用六個小時吸收的日光能量就能讓地球上的人類用一年還綽綽有余。目前,一個來自地中海地區的、由政客、科學家和經濟學家組成的團體制定了一個未來計劃——沙漠科技,簡單說就是如何去利用沙漠上的熱能發電。該計劃涉及地球上數百平方英里的風能資源以及全球所有沙漠吸收的太陽能資源,這些低成本的、可再生的能源將會被轉換成電能,然后輸送給能源匱乏的國家和地區。
沙漠科技的成員希望首先能把北非沙漠的太陽能源輸送到歐洲地區。通過估算,到2050年,北非1300平方英里的沙漠可以解決歐洲20%的能源需求問題。沙漠科技基金總監蒂莫·格洛普(Thiemo Gropp)博士表示,現在,沙漠科技計劃已經提上日程。但是如此巨大的基礎設施建設勢必會遇到當地勢力的行政阻撓,這正是目前該計劃的最大挑戰。雖然北非的主要領導人認為沙漠科技項目可以給當地帶來大量的就業機會,但是阿拉伯之春(編者按:就是目前阿拉伯世界掀起的爭取民主、平等的運動)左派投資者們對于該項目卻有抵觸情緒,因為他們認為該項目可能會成為當地不穩定因素的禍首。
如果沙漠科技項目未來可以成型的話,全球1800平方英里沙漠帶來的能量足夠全球90%的人口享用。對于能源消耗大國和地區而言,歐洲可以依賴北非的沙漠,中國或許可以利用戈壁沙漠,而南美則可以利用阿塔卡馬沙漠(Atacama Desert)。總之,哪里有光,哪里就有希望。
5.所感即所知 用眼睛充當數字顯示設備
智能手機可以讓我們隨時從互聯網上獲取我們想要的信息,但是通過網絡獲取信息的時候我們必須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眼睛得盯著顯示屏。如果是在駕駛途中,這樣做可能會導致車禍,如果是在和朋友一起吃飯則可能會因為怠慢讓對方感到不爽。那么,我們是否可以和互聯網上我們想要看的信息實現無縫連接呢?這樣就可以挽救生命和友誼了呢。
早在2002年,谷歌聯合創始人就曾提出了用眼睛作為顯示屏的構想。到目前為止,與該構想最接近當屬Google Glass(谷歌眼鏡)。Google Glass具有和智能手機一樣的功能,可以通過聲音控制拍照,視頻通話和辨明方向以及上網沖浪、處理文字信息和電子郵件等,而且只有佩戴者才能看到這些信息。
不過現在Google Glass項目的創始人、同時也是華盛頓大學副教授的巴巴克·帕維茲(Babak Parviz)計劃現有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和改善Google Glass。帕維茲計劃拋棄體積過大的眼鏡,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內建微系統的隱形眼鏡。帕維茲認為,通過無線電控制,隱形眼鏡就可以擴展現實,從而讓用戶可以在沒有顯示器設備的情況下進行視頻通話、視頻通話等操作。
帕維茲表示:“要實現這種所感即所知的顯示,研發者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在用戶的視網膜上生成一個圖像,當你的隱形眼鏡幫你在視網膜上形成一個圖案時,你不需要任何顯示設備也能把顯示內容一覽無余”。還有,這種隱形眼鏡可以作為一臺實時的健康監控器,通過微小的生物傳感器來分析你的眼細胞。
6.對來襲小行星宣戰
著名電影《絕世天劫》(Armageddon)給觀眾講了兩個道理:第一,當突然起來的災難發生時我們毫無準備、極度悲傷;第二,用正確的工具有效的事。愛荷華州立大學小行星偏離研究中心(Asteroid Deflection Research Center)主管Bong Wie說:“主演布魯斯·威利斯(Bruce Willis)在片中為防御小行星保護地球做成了卓越貢獻”。知道吧,《絕世天劫》這部影片讓我們知道了什么是地球大爆炸。Bong Wie計劃設計一顆防御導彈,其實它是一個超高速行星攔截設備,機身前面為“動能攔截器”,后面是一顆“核彈”。動能攔截器負責穿透小行星堅硬的地表巖石,然后核彈會一舉將來襲小行星炸個粉碎。
嘿!對于NASA而言,這聽起來是個不錯的設計,為此還拿了10萬美金給Bong Wie做研發經費。Bong Wie的設計構想至少可以解決核彈在太空中的最大弱點之一——向小行星地表投射一枚核彈可能會因為高溫導致核燃料在引爆之前就融掉,最終變為一枚啞彈,無法摧毀目標。Bong Wie構想中的超高速行星攔截設備可以避免這樣的尷尬出現,因為它可以把核彈直接帶入行星內部引爆,威力是在地表爆炸的20倍。
Bong Wie計劃在2020年的時候對這個系統設備(不含核武器)進行測試,但是他表示:“如果有發現有小行星可能撞擊地球的話,他可以用1年時間完成這一設備。制造這樣一臺攜帶核彈的超高速行星攔截設備可能需要5億美元,雖然代價昂貴,但是與人類文明終結相比實在是微不足道”。
7.用鉆石建造摩天大廈
它是宇宙中最堅硬的物質,它是透明的,表面光滑的,化學惰性的,而且它是最佳的熱導體。它是由宇宙中最普遍的元素構成的:碳原子。鉆石——碳原子的結晶體,從微電子領域到水環境處理領域,它的作用至關重要。但是不幸的是,鉆石的數量非常稀少。那么,如果鉆石可以像鋼材那一普遍存在于世的話,世界會是什么景象?
史蒂芬?貝茨(Babak Parviz)并不認為這是在癡人說夢。史蒂芬?貝茨是一名知名科學家,除了供職于NASA和Princeton外,這個64歲的老頭兒還在通用汽車公司干過多年。在通用的時候,他用藍寶石建造了一個透明的活塞發動機,從而可以看清發動機里巨大的火焰和氣體。藍寶石發動機讓貝茨想到了鉆石。他說:“如果用鉆石代替藍寶石的話效果會更好,但是前提是你得買得起鉆石”。
受到啟發的貝茨開始用蒸鍍的工藝將自己投入到在薄膜中合成晶體的研究中。后來,貝茨發明了一種方式可以合成鉆石,并獲取了專利。其實方法很簡單:將金剛石粒度(一種成本很低的工業材料)與氣化的C60富勒烯(一種足球形狀的碳六十原子)一并裝入一種模具里面。然后,用激光沖擊波照射整個模具,富勒烯就會被分離出來,碳原子將會在金剛砂之間凝結成固體。
即便這種方式在技術上和成本控制上是可行,但是最終合成的鉆石還是會有很多孔,而且誰也不知道這種有孔的鉆石是什么樣的物質屬性。在做這件事之前,貝茨首先得自掏腰包購買價值10萬美元的激光發射設備,但是如果貝茨真的能用廉價金剛砂合成鉆石的話,那會是何等景象:房子用鉆石地基,摩天大樓用鉆石大梁,鉆石造的醫療假肢,鉆石造的飛機和宇宙飛船等等。但是可不要期待把整個房屋換成鉆石材料,因為鉆石是宇宙中導熱性能最好的物質,如果用它做建材的話,屋內一點熱量都存不住滴,冬天會等死人滴。
-
綠色能源
+關注
關注
0文章
112瀏覽量
16466 -
WIFI
+關注
關注
81文章
5301瀏覽量
204221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