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發燒友網報道(文/黃山明)作為第三代半導體,SiC(碳化硅)相比傳統硅在高耐壓厚度、功率損耗、系統效率等方面具有顯著優勢。依靠這些優勢,SiC在新能源汽車、工業、風光儲能等領域大放異彩。但在過去,SiC的晶體生長速度慢、良率低,導致生產成本較高,一直限制了SiC的普及。
不過在近期據媒體報道,有業內人士預計,未來兩年SiC芯片價格將下降達30%,原因在于越來越多的本地廠商開始獲得電動汽車認證并擴大了其制造能力。SiC芯片將一改過去嚴重依賴進口的局面,消息人士稱,到2025年,中國制造的SiC外延片將足以滿足國內需求。
SiC價格有望下降30%
SiC作為材料發展已經有百年歷史,自1824年瑞典科學家在實驗室中意外發現這一物質以來,到了1987年,科銳(Wolfspeed)制造了世界第一塊商用SiC襯底,宣布SiC正式商業化,并將其應用在LED領域。
作為一種寬禁帶半導體材料,SiC具備高效率、高溫穩定性、高電壓和電流能力與高熱導率等優異特性。相比普通的硅,SiC的擊穿電場強度是其近10倍,熱導率是硅材料的3倍,電子遷移率也要更高,同時能夠在更高的溫度下工作,這讓SiC更適合在新能源汽車等領域。
而真正讓SiC真正走進普羅大眾是在2018年,特斯拉宣布將逆變器中使用的Si-IGBT替換為SiC-MOS,一方面由于SiC本身具有極低的導通電阻,在同規格下,SiC-MOS相較Si-IGBT總能量損失能降低80%左右,并且器件尺寸更小。
由于特斯拉在當時新能源汽車中的地位,也帶動了后續比亞迪、吉利、小鵬、理想等廠商效仿,SiC自此開始快速普及。
但中國制造商在SiC的開發方面起步較晚,在SiC批量生產商還處于早期階段,加上SiC晶體生長的過程復雜且成本高,包括長晶過程中的能耗、時間和技術要求都很高,制造過程中可能出現缺陷,導致成品率較低,讓SiC市場過去呈現出價格高昂,供給短缺的情況。比如成本上,SiC為Si器件的3倍左右,并且從原材料到晶圓的轉化率僅為50%。
較高的技術壁壘讓SiC市場本身呈現高集中度,前五大SiC廠商占有大約70%的市場份額,包括ST、英飛凌、科銳、羅姆、安森美等。
國內相關企業奮起直追,如天岳先進、芯聯集成、士蘭微、瀚天天成、山東天承、三安光電、華潤微、新潔能、斯達半導等企業通過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或自主創新,不斷提升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逐漸在國內外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
有消息人士透露,中國SiC發展勢頭迅猛,到2025年,中國制造的SiC外延片將足以滿足國內需求。在2024年上半年,采用SiC器件的電動汽車成本也下降了15%-20%,SiC單價已經降至與IGBT相當的水平。
消息人士還表示,由于SiC價格下降將加速其普及,到2025年,當8英寸晶圓產能增加時,價格可能下降高達30%。
國產入局SiC,市場加速滲透
在新能源汽車與光伏產業的帶動下,SiC正迎來快速發展階段。據調研機構Yole數據,2022年SiC器件市場規模為19.7億美元,其中功率器件市場達到18億美元,2028年有望達到89億美元,CAGR高達31%。
巨大的市場自然吸引眾多企業入局,但SiC本身從生產到應用的全流程時間較長。以SiC的功率器件為例,從單晶生長到形成襯底要耗時1個月,再從外延生長到晶圓前后段加工完成需要耗時6-12個月,最后再上車驗證1-2年左右,因此對于SiC功率器件IDM廠商而言,想要從生產到轉化為收入的周期非常漫長,如果是汽車行業一般需要4-5年左右。
不過汽車產業從特斯拉2018年使用SiC-MOS后,開始讓眾多企業開始嘗試入局SiC產業,國內不少企業更是在這一階段后不久開始布局SiC市場。
企業在SiC產業上所涉及的環節包括襯底、外延、設計、制造、封測、器件、模組等環節,其中能夠實施量產的SiC襯底產品主要為6英寸和8英寸,更達尺寸的產品也具備更高的競爭力。
如作為SiC襯底供應商的天岳先進,其近期公布財報預測,預計2024年半年度實現營收8.8億-9.8億元,同比漲幅達100.91%-123.74%,并扭虧為盈,實現1億元左右的凈利潤。
而外延片上,如天域半導體計劃建設6英寸/8英寸SiC外延晶片生產線,預計2025年竣工并投產,實現營收8.7億元,到2028年全面達產產能100萬片/年。此外,如瀚天天成、普興電子、中電化合物、南砂晶圓等多家企業已經實現了6英寸SiC外延材料的投產。
此外,斯達半導作為國產IGBT模塊龍頭,也向著SiC積極布局,正計劃形成年產6萬片6英寸SiC芯片生產能力。新潔能也在持續推出SiC與GaN相關產品,并已開發完成1200V 23mohm-62mohm SiC MOSFET系列產品,新開發650V SiC MOSFET工藝平臺,用于新能源汽車OBC、光伏儲能、工業及自動化等行業,相關產品通過客戶驗證,并實現小規模銷售。
士蘭微在今年公布的財報顯示,其子公司士蘭明鎵的6英寸SiC功率器件芯片生產線正處于爬坡階段,隨著產出持續增加,預計其下半年虧損將逐步減少。
晶升股份更是國內SiC長晶爐龍頭,其產品更是已經進入到了三安光電、比亞迪半導體、天岳先進、東尼電子等客戶產業線中。
從2024年初以來,隨著小米汽車、華為智選S7、問界M9等多款800V碳化硅車型密集發布,預計下半年將有更多車型推出,2024年SiC在新能源車中的滲透率將呈翻倍增長。據機構預測,2026年國內SiC襯底有望達到500萬片,是2022年國內SiC襯底產能的10倍。
由于SiC本身漫長的周期,目前大多數國內相關企業仍然在進行上車驗證環節,預計要到2025年能夠實現規模上車,屆時將能夠看到國產SiC應用在國內的新能源汽車當中。
總結
長期以來,SiC主要由國外企業所主導,國內相關產品主要依賴于進口,并且由于SiC本身生產工藝復雜,壁壘較高,導致相關產品成本居高不下。此外,再加上SiC本身產線的周期時間較長,國內相關企業起步較晚,因此近幾年看到國內SiC器件緊缺的情況。不過隨著國內企業的加速投產,以及技術的演進,有望在2025年看到國產SiC規模化量產,從而一舉將市場中的SiC價格“打”下來。
-
SiC
+關注
關注
29文章
2845瀏覽量
62759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