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有外媒傳出智能手環制造商鼻祖Jawbone放棄消費級市場、向醫療市場轉型的消息。再聯系起元老級可穿戴設備廠商Pebble 4000萬美元賣身Fitbit、Fitbit慘遭腰斬的股價、銷量暴跌71%的Apple Watch(IDC數據)……可穿戴設備們的凜冬依然在持續。
在智能手機普及之后,可穿戴設備曾一度被視為下一個移動互聯網入口,諸多硬件廠商高調入局。我國硬件廠商亦不能免俗,在手機領域獲得巨大成功的華為,于2015年9月推出了第一款智能手表——HUAWEI WATCH。
風口
這并非是華為初涉可穿戴領域,早在2014年,華為就推出了具備藍牙耳機和運動、睡眠監測等簡單功能的TalkBand B1。再加上榮耀手環、手表等系列產品,目前華為商場仍在保持售賣的可穿戴智能硬件產品可達9件(不包括最初的TalkBand B1)。
兩年上線10+ 款產品,借助可穿戴智能硬件風口,華為相關硬件的發展、迭代速度迅猛。手表以及手環業務線,也被華為視作其繼手機后,精品終端戰略的下一個轉折點。甚至華為還為手表開辟了單獨的APP專區、與滴滴等巨頭設立大度合作項目等。
轉折
2016年,可穿戴智能硬件行業寒冬驟至。
以Apple Watch為代表的智能手表遭遇滑鐵盧,Fitbit等智能手環也受到市場冷眼。在這兩個領域都有涉獵的華為,面臨著可智能穿戴產品出貨量下滑的危機。
(注:智能手表的判定標準為,能夠在手表中運行APP)
智能手表的庫存與銷量疑云
IDC數據顯示,2016年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手表出貨量僅為270萬部,與上年同期的560萬部相比下滑了51.6%,排名前五的智能手表廠商中未見華為蹤影。
這表明,HUAWEI WATCH出貨量尚且不及排名第五、賣身Fitbit的Pebble;即HUAWEI WATCH在2016年第三季度出貨量最多不會超過8.64萬臺。
與出貨量低相悖,HUAWEI WATCH在國內電商平臺上卻面臨著庫存緊張的問題。在京東、天貓、蘇寧等第三方平臺上,HUAWEI WATCH普遍存在部分版本售罄的問題;在天貓華為官方旗艦店中,干脆已將HUAWEI WATCH做下架處理,不予出售。
這是否意味著HUAWEI WATCH生產線已對該代產品停產、目前銷售是否全部為庫存產品,我們不得而知。但據報道,華為正在籌備第二代HUAWEI WATCH的發布,全力制造二代產品,導致產能捉襟見肘也并非完全不可能。
而值得關注的一點是,第二代HUAWEI WATCH與第一代產品的發布間隔已超過一年,真空期直逼當年的小米Note。在停擺的一年多里,HUAWEI WATCH的技術與功能并未落后于市場……這并非是HUAWEI WATCH技術多超前,而是可穿戴設備市場的發展、創新速度實在堪憂。難以在技術、體驗上大幅超越上代產品,怕也是華為遲遲不推出新品的原因之一。
可穿戴設備領域的殘酷競爭
如果再加上更親民的智能手環,華為的競爭壓力更加巨大。不同于智能手表,智能手環的功能簡單、價格低廉、門檻相對較低。某種程度上智能手環市場就是另一個維度的千元機市場,在沒有新技術出現之前,所有廠家都將被拖入價格的泥沼。
因此在比拼性價比的智能手環領域,絕大多數手環廠商都遭到了小米的狙擊,華為也是受害者之一。
曾有人評價:國內硬件團隊靠實現國外產品80%的功能,以及僅需國外產品20%的定價,在競爭力上遠勝同類型產品。專門打造“年輕人的第一部XX”的小米(米家),是該套路的集大成者,在顛覆了手機行業后,又在各領域沖擊著價格底線。其實如果將智能手環與智能手表的總業績算在一起,不僅是小米,很多其它友商也給華為造成了巨大的阻力。
IDC發布的中國可穿戴設備市場季度跟蹤報告(第一及第二季度)顯示,2016年Q1,華為在國內可穿戴市場排名第五,市場份額達3.8%;而到了Q2,華為被360超過,跌出前五,淪為“其他”。
華為(以及榮耀)發布的可穿戴設備產品雖然已經超過10款,但從出貨量來看,機海戰術在可穿戴設備領域并不夠實用。
危機
華為始終是一家危機感很強的企業。在危機來臨之前,有著敏銳嗅覺的任正非就能預感到危機的源頭所在。
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任正非稱:“華為正在逐步攻入‘無人區’,處在無人領航,無既定規則,無人跟隨的困境;華為現在的水平尚停留在工程教學、物理算法等工程科學的創新層面,尚未真正進入基礎理論研究。隨著逐步逼近香農定理、摩爾定律的極限,而對大流量、低時延的理論還未創造出來,華為已感到前途茫茫、找不到方向。華為已前進在迷航中。重大創新是無人區的生存法則,沒有理論突破,沒有技術突破,沒有大量的技術積累,是不可能產生爆發性創新的?!?/p>
這幾句話如果拆開分析,幾乎能應用于華為的全部產品線,由于篇幅有限,故只分析適用于可穿戴設備業務線的部分:
首先,可穿戴設備市場本身就是一個無人區。從2011年“可穿戴智能硬件”的概念被提出、落地,迄今已6年有余,但全球市場上尚未出現任一款劃時代產品;即便是被寄予厚望的Apple Watch,也依然難以被稱作成熟。
其次,不論是手機、基站亦或是日前被瘋炒的石墨烯技術,華為每一代產品的技術更新,都是基于元器件技術的提升,如擴充內存、增加像素等。言外之意是,華為(或者說絕大多數廠商)不具備定義產品的能力。即模仿iPhone容易,但定義、設計出iPhone的卻只有喬布斯一人。
曾經有個關于華為的段子。華為手機在向高端市場轉型時,領軍人余大嘴對設計、美感全然沒有概念,于是就去請教任正非;行伍出身的任正非在沉思良久后告訴余承東:“那你就去愛馬仕的店去看吧?!边@個余承東親口講述的故事,完整的折射出了華為人在產品與設計上的遲鈍。
手機與通信設備領域的繁榮遮蓋了這些問題——這些問題在成熟的手機市場與通信領域不會發生,因為在華為面前還有蘋果、三星、愛立信、高通等公司能夠追逐、借鑒;但在沒有出現“標答”的可穿戴設備領域,華為只能摸著石頭過河。這對于華為來說,并不擅長。
這些癥結是任正非自己點出的,而其解決方法,也許就在HUAWEI WATCH第二代產品上。
未來
據可靠消息,HUAWEI WATCH 2將于下個月召開的MWC2017上發布。雖然配置與功能尚不明確,但可以肯定的是,HUAWEI WATCH 2將繼續走自己的高端路線;至于低價位區間,或將交給身后的榮耀手表或手環。
這也是華為在手機市場的布局模式。在該模式的推動下,華為于2015年超越小米,成為國內手機廠商霸主——主打性價比的小米先發制人、血洗市場;走精品路線的華為后來居上,顛覆霸主地位。如今,故事的前半段依然出奇的相似;至于后半段能否重演,則要看華為在“無人區”能否找到正確的方向。
One more thing
文章已經結束,最后再列舉一些筆者對未來可穿戴設備領域發展的幾點預測。
1.智能手環只是可穿戴設備領域的過渡產品,未來智能手表將成為主流。原因有二:收集的用戶數據的價值,遠不及智能手表;計步等手環功能將被手機替代
2.智能手表的革命,在于何時能夠開發出區別于智能手機的功能。如今智能手表依然是手機的附屬產品,幾乎所有功能都可以在手機上實現,這是智能手表難以發展的核心原因。
3.小米和華為在智能手表市場上終有一戰。從華米手表的發布,能看出小米正在向智能手表傾斜。
4.從售價79的小米手環,到如今799的華米手表,小米可穿戴設備的價格一直呈上揚趨勢。除了由于小米手環一代價格已接近底線外,避免“屌絲”標簽重現在可穿戴設備上,也是原因之一。
5.360等可穿戴設備品牌,雖然面向兒童的用戶定位與小米、華為截然不同,但當可穿戴設備領域的技術與模式趨近成熟時,這些品牌一定也會進軍商務領域。
-
Huawei
+關注
關注
1文章
177瀏覽量
20191 -
智能手表
+關注
關注
36文章
3296瀏覽量
114293 -
可穿戴
+關注
關注
4文章
760瀏覽量
85455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