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我們已經處于物聯網的汪洋大海之中,大家公認的說法是,到2020年全球物聯網設備接入總數將達到300-500億。面對這海量的設備,維護變成一個繁重的任務,這就要求互聯網設備可靠“皮實”的同時,功耗足夠低,一塊電池(或者使用能量收集技術)能撐足夠久。因此“低功耗”三個字在物聯網用戶端設備的設計中,一直被擺在很高優先級的位置上。這也讓開發者在元器件的選型上小心謹慎,銘記下面這些不得不守的“軍規”。
圖1,物聯網用戶端設備系統框圖
第一條:用一顆低功耗的MCU
從物聯網設備的系統框圖上來看,MCU處于核心的地位;而從功耗的角度來看,它也是耗電最大的“電老虎”。8-bit MCU功耗固然低,但畢竟性能有限,所以在物聯網設備中32-bit MCU上位成了主角。目前在32-bit通用MCU領域,ARM Cortex-M系列架構的CPU內核占主流,從M0、M0+、M3、M4到M7,序號越大性能越高,功耗也越大。所以根據物聯設備的應用場景,選擇一顆功耗性能比“剛剛好”的CPU內核是首要準則。
不過決定MCU整體功耗的因素很多,除了CPU內核自身的功耗,至少還要考慮三個因素:是否有多樣的電源管理模式設定,可以讓CPU內核和無需工作的電路處于休眠狀態;是否有靈活的時鐘管理系統,按需對各個功能電路進行調度;是否有更智能而低功耗的外圍電路,能夠幫助CPU內核分擔工作。其實這些因素核心的思路就是:無事休眠、按需激活、避免空耗。
要想全面了解MCU低功耗性能、做出正確判斷,除了吃透器件的Datasheet、經驗設計積累外,目前也有第三方的評測可供參考,比如EEMBC聯盟為衡量嵌入式微控制器低功耗特性專門設計的ULPBench評分。雖然有人認為這一評分的結果值得商榷,但仍然不失為一把衡量MCU整體低功耗特性可參考的標尺。
表1,ULPBench中業界主流MCU產品得分
第二條:考慮集成化的傳感器
在傳感器的選型上,開發者通常有兩種選擇:分立的傳感器或集成化的傳感器。單獨來看,前者在成本和功耗上都更有優勢,不過從系統整體功耗上看,集成傳感器件不失為一種不錯的選擇。因為在集成傳感器件中,通常會將信號調理電路(如ADC)整合進去,將預處理后的信號通過SPI或I2C等數據接口直接傳給MCU,減少MCU數據處理的負荷。有些傳感器件還會集成信號處理電路,如一個低功耗的CPU核,構成功能更完整的傳感器中樞,簡單的計算自己做,進一步減少對主MCU的“打擾”。這些策略都會對系統總體能耗的降低有幫助。
第三條:選擇合適的無線互連協議
影響物聯網產品功耗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無線互連功能。目前市場上有太多的無線互連協議可供選擇,從私有的Sub-GHz協議,到眾所周知的Wi-Fi、BLE、ZigBee等開放標準,以及近年來快速發展的低功耗廣域網LPWAN協議(如LoRa、Sigfox、NB-IoT等)。無線通信的功耗會與網絡的規模、拓撲結構、可靠性、數據吞吐量等因素相關。通常來說,拓撲結構越復雜、數據吞吐量越大的網絡,功耗也會更大,比如:星形WiFi網絡要比點對點通信的Sub-GHz無線通信功耗要高很多;同樣采用ZigBee協議,星形網絡肯定比Mesh網絡能耗更低。
因此物聯網設備無線互連協議的選擇與應用場景關聯度極高,開發者需要從現實的需求以及未來的擴展性方面通盤考慮,確定適合的無線技術,在此基礎之上再選擇低功耗性能最優的元器件。
第四條:選用耗電少的電源管理器件
電源管理器件是物聯網系統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不論是選用LDO線性穩壓器還是DC-DC轉化器,抑或是能夠提供多軌電壓輸出的PMIC,高效率是當然的首選特性。此外,與物聯網產品配套的電源管理器件,特別在與能量收集技術相關的應用中,自身還需要具備低靜態電流的特性——如TI等公司相關產品標稱的靜態電流值可達到300nA左右——盡可能降低設備的待機功耗。
第五條:做好安全性功耗預算
2016年10月網絡黑客劫持了攝像頭等大量物聯網終端設備,向北美網絡發起了大規模DDoS攻擊,這再次提醒人們物聯網設備端的安全問題不容忽視。而對物聯網設備來說,增強安全功能也意味著更大的功耗,比如如果MCU的內部或外部沒有配置加密硬件,加解密工作就不得不耗費MCU的計算資源,產生更多的功耗。使用更可靠的非對稱加密算法,與對稱加密算法相比也需要更多的功耗。因此安全性關聯的功耗預算,也是必須考量的部分。
將以上幾個因素串聯起來,我們才可以為物聯網設備端的功耗描繪出一幅完整的圖景。在此基礎之上,錙銖必較,精心雕琢出禁得住市場和用戶考研的低功耗產品。
表2,主要無線互連協議比較
-
物聯網
+關注
關注
2909文章
44691瀏覽量
373854 -
BOM
+關注
關注
5文章
256瀏覽量
40208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