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能力的發展,促進商業的不斷進化。第四次計算革命將使AI商業,進化到云智能(“云DI”)商業。
縱觀2000年的人類歷史,計算與商業始終是一對互相促進的“孿生兄弟”,創造出許許多多嶄新的商業模式與生活服務。今日,云計算掀起了第四次計算革命。與此同時,全球產業升級正在云上如火如荼地展開,各行各業的中國企業紛紛上云,實現商業模式、技術模式、組織模式的互聯網轉型,中資企業全球化、中國創業者出海的機遇窗口伴隨這次計算革命已經到來,云計算正在孵化以“智能產業”為核心的數字經濟體。
第四次計算革命到來
第一次計算革命發生在1000多前的中國北宋。由于商鋪記賬需求,算盤應運而生,堪稱“手動計算工具”,人類第一次采用工具加快了計算速度。賬本和算盤的結合將計算工具與經商財務緊密聯系起來,中國迎來了歷史上經濟最繁榮的時期之一,北宋經濟體占據全球GDP的22%。
17世紀的歐洲孕育出第二次計算革命,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茨為了解決大量人口統計的需求,于1673年發明出第一臺手搖機械計算器,可視為“半自動計算工具”,并率先提出了“人口數量決定國家經濟”的產業理論,以人口數據推動了德國建國。這一次計算速度的提升對18、19世紀的歐洲工業革命、大航海殖民影響深遠。
此后計算工具的發展速度逐漸加快,1946年第三次計算革命開始,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莫克利、艾克特兩位科學家研制出全球第一臺電子計算機ENIAC,立刻投入到二戰的彈道計算中,并用來測試氫彈模型。ENIAC將計算速度呈幾何倍數地提升到每秒5 000次運算,是“自動化計算工具”的代表作。同時代另一個偉大的發明,“數據庫”,能夠將小規模數據長期儲存、離線快速分析,“計算機+數據庫”的科技范式,為大規模普及電力革命和信息革命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技術基礎。
21世紀初,由于摩爾定律逐漸喪失魔力,計算機難以憑借高成本、有限計算力、離線計算速度滿足互聯網上瘋長的電子商務需求。2007年前后,美國的谷歌、亞馬遜和中國阿里巴巴三家互聯網企業幾乎同時開始研發具有前瞻性、通用性、分步性的云計算基礎技術。大規模、網絡化、高度自動化的新一代計算平臺橫空出世,手機、可穿戴設備、VR眼鏡、智能家電、自動駕駛汽車、智能工廠、機器人等任何輕量級的智能終端,只要通過物聯網接入云計算服務,立刻能夠獲得全球海量的計算能力,云計算掀起了第四次計算革命。
截至目前,第四次計算革命仍在快速演進,云計算處理后的大數據正在從分布式數據庫向區塊鏈為代表的新一代存儲結構轉移,“云計算+區塊鏈”作為領先的“網絡化計算工具+網絡化存儲工具”,由互聯網公司率先創造了新一代新商業模式——平臺模式,并吸引所有傳統產業向“平臺模式”轉型升級。包括蘋果、谷歌、微軟、Facebook、亞馬遜和阿里巴巴、騰訊在內的全球市值最高的7家公司均是由云計算技術支撐的智能商業模式的互聯網企業。
云計算孕育的“智能產業”
聰者聽于無聲,明者見于未形。第四次計算革命正在促進越來越多不同行業的創新型企業走向“平臺模式2.0”(平臺模式1.0僅有網絡協同,2.0包括數據智能)。大量中國企業正利用云技術顛覆傳統商業模式,爭取“高維競爭”優勢。根據湖畔大學教務長曾鳴教授的《智能商業二十講》,我們深入分析阿里云生態圈中創新型企業轉型成功范例,研究出走向下一代“智能商業”的三維路徑:數據技術、網絡協同和精準產業(圖 1)。
圖 1 智能產業轉型
“數據技術”賦能產業鏈重構
數據技術(簡稱DT,Data Technology),分為3個階段:
第一階段:在線服務實現“去中介化”,產業鏈精簡與彈性服務。
傳統行業經過分工細化,產業鏈逐漸變長,交易成本不斷上升,各環節效率參差不齊。因此波司登、吉利、比亞迪等企業通過上云構建“在線營銷”平臺,直接面對中國7億網民銷售新產品,跨過產業鏈多個中間環節收集終端消費者數據,大幅降低交易成本。同時,這些企業在云上形成數據閉環,匯聚運營品牌粉絲群體、低成本獲取潛在客戶、加速產品優化迭代。
此外,線上渠道大促、秒殺、直播、導購等獨特場景,為整條產業鏈帶來貫穿營銷、交易、支付、物流、售后各個環節的業務量洪峰挑戰。天貓“雙11”期間帶來的快遞量瞬間飆升,促使中國郵政借助云計算彈性支撐當日5 000萬件的包裹洪峰,是平日負載的8倍,每日數十億次數據操作,上云即有效保障了突發性快遞業務峰值,又避免了平日大規模服務器閑置帶來的投入產出問題。同樣,在一年一度的“春運”中,12306訂票網站日均頁面瀏覽量超過400億次,相當于全國每人每天訪問30次,龐大的訪問量,使鐵道部服務器不堪重負,網站擁堵、崩潰時有發生。當鐵道將占到85%系統訪問量的余票查詢業務上云之后,依托公有云的彈性運算能力,網站擁堵、崩潰等問題逐步得到解決,旅客再也不必徹夜排隊買票。
第二階段:多產業鏈協同,實現“去邊界化”。
當一家企業的不同子品牌、子公司業務上網上云后,會形成多行業、多渠道的客戶群、數據湖和服務鏈條。這就需要企業改變原有組織架構,打通眾多數據孤島,在云上快速實現互聯網級的企業架構,以共享服務中心構筑“應用中臺”,以一體化數據生產線形成集團級“數據中臺”,利用線上線下多品牌渠道收集到的多維度數據定制“統一用戶畫像”,貫穿全生命周期的所有服務場景。這樣,消費者在衣食住行場景中就能夠享受到統一標準的優質服務體驗,避免了“服務鴻溝”。
例如,中信集團基于阿里云研發“中信產業云網”平臺,逐步構建起橫跨金融、文化、餐飲、制造等56個行業子公司的數據中臺,為每一位外部客戶提供一體化的服務體驗,并將13萬中信人連接在移動社交平臺上,通過業務在線、職能在線、決策在線實現“平臺+應用”的大協同戰略,現在中信重工、中信證券、中信書店等子公司在集團云上利用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快速創新業務,拓展新服務邊界。
第三階段:全產業協同網,實現智能商業。
當企業擁有了全渠道營銷、數據中臺之后,會針對回流的寶貴商業數據進行深度分析,采用智能算法實時發現潛在客戶、需求變化、生產問題、服務短板,最大化數據資源的商業價值。
例如協鑫光伏與阿里云聯手研發光伏切片產業的“工業大腦”,發現關鍵成功參數,持續提升良品率,良品率提升1%,意味著每年節省上億元成本。杭州交警采用阿里云ET“城市大腦”,實時分析全市上千路道路攝像頭的視頻數據,靶向治理擁堵路段,輔助交警調優紅綠燈算法,實現全局效率最優,自動監控違章停車等違法行為。試點實施后,部分長期擁堵路段車流量凈增11%,區域通行時間減少15.3%,蕭山120救護車到達現場時間大幅縮短50%,“城市大腦”在云端將數據智能與網絡協同優勢全面融合。
“網絡協同”催生平臺經濟
“網絡協同”是平臺經濟的重要特征。根據梅特卡夫定律,網絡價值與節點數量的平方成正比,一個好的商業平臺則是能夠形成網絡協同效應,內生用戶加速增長。按照菜鳥首席戰略官陳威如教授的《平臺轉型》定義來看,平臺上的物種(角色)就是“邊”,“跨邊協同”通常在不同物種間發生。賣家(或服務商)越多,海量多樣化的商品吸引來的買家就越多,而買家越多市場越大,就會吸引更多賣家(或服務商)進入。淘寶、滴滴和ofo等都是因為“跨邊協同”而構筑起平臺經濟。
“單邊協同”則發生在同一物種間,例如淘寶上賣家KOL(意見領袖)與粉絲買家產生吸引力,“淘工廠”服務的眾多小型工廠之間共享產能、協同合作、共同接單、柔性生產,支付寶用戶之間、釘釘企業用戶的老板與員工之間都具有很強的單邊協同性,否則無法進行轉賬、討論交流。
網絡協同分為三個階段:
一、實體商業模式因未接入網絡,通常具有范圍小、周期長、信息不對稱的產業鏈協同,例如傳統零售業中“牛鞭效應”會引發生產浪費、庫存問題。
二、云上的平臺模式天然具備“跨邊協同”,在線數據傳輸快,信息透明度高,例如“賣家-買家”、“共享單車-騎車人”的互相促進關系。
三、當平臺進化到生態階段,則同時具有“跨邊協同”和“單邊協同”的效應。例如淘寶生態圈孕育出同類興趣喜好的買家、設計師、網紅、供應商社群。平臺模式、在線生態圈不是互聯網企業的專利,而是整個傳統產業的商業紅利,當企業上云后,或成為高頻、海量、剛需的平臺;或成為平臺上的“物種”,云上產業升級的價值空間極大,網絡協同性會創造出每個行業的BAT。
“精準商業”奠定智能基礎
數據智能為企業用戶、消費用戶提供互聯網時代的精準商業。以精準廣告、精準零售、精準生產、精準運輸、精準服務為目標,精準商業通過云上大數據的快速流動打穿了消費互聯網與產業互聯網,避免資源的低效流轉與浪費。以零售行業為例,針對某一位用戶,可以在眾多商業場景中利用智能設備與傳感器采集其線下行為數據,并與線上消費數據比對融合?!跋M者畫像”、“供應商畫像”隨交易增長愈加精準,平臺隨時掌握細分客群的喜好變化,算法實時個性化推薦新款商品,快速返單、小批量定制,反向設計新品、調整品牌定位,形成C2B(Consumer to Business)、S2b(Supplier to Business)的精準產銷,實現庫存最小化、生產柔性化、廣告精準化。
上云轉型爭奪智能商業紅利
“云轉型”分為“數字化”轉型、“網絡化”轉型、“智能化”轉型與“生態化”轉型四個階段,前兩步利用云計算、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社交媒體實現數字化和網絡化,后兩步則利用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新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軟件即服務)實現智能化、生態化。
精準商業是建立在數據技術、網絡協同基礎上的,這就構成了企業云轉型的二維矩陣(圖 2)。
圖 2 2016-2017年云上“智能平臺”轉型企業分布圖
需要指出的是,這四個云轉型象限并無優劣排序,企業需要根據自身行業市場變化,選擇最適合的智能商業轉型目標:
1.云上轉型(Cloud-Immigrant Business):
傳統大中型企業的“互聯網+”業務轉型,第一步應是遷移上云,從而逐步獲得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數據技術與網絡協同能力。傳統企業上云有兩種轉型路徑,一是業務渠道先與互聯網結合,在云上開展在線營銷、在線服務,實現“數字化”轉型。成功案例如比亞迪、吉利的線上電商銷售,中匯貨幣網的在線數據服務等。線上線下全渠道營銷,實現“網絡化”轉型,以靠近消費端的傳統企業為主,或由于產業鏈上游互聯網化,以云計算承載峰值計算,如中國郵政等。二是生產線與數據技術結合,利用遷移上云,獲得數據智能能力,成功案例如協鑫光伏、天合光能采用云上“工業大腦”,運用數據建模、算法,提升良品率、A品率,實現“智能化”轉型,多為靠近生產端的傳統企業所用。
2. 云上升級(Cloud-Native Business):
小型雙創企業、互聯網企業從成立早期就在云上,較早具有網絡協同性形成平臺模式,需要使用數據智能、區塊鏈等“云技術工具箱”持續創新業務,實現從“平臺模式”到“智能平臺”的智能化轉型。電商、互聯網金融、社交、游戲、直播都具有很強的網絡協同性,用戶與用戶之間、用戶與服務商之間會產生正向飛輪效應,強者愈強。網絡多邊平臺、數據飛輪、智能商業是云原生企業的進化路徑,小微企業則會成為生態圈中的一個小平臺或新物種(如聚美優品、ofo、餓了么)。
從最近三年阿里巴巴全球創業者大賽的數百個創業團隊樣本分析,巨大的產業需求吸引大量中國云上創客從商業創新的消費互聯網快速切入科技創新的產業互聯網,后者擁有更大的商業價值。例如創業公司運滿滿在云上研發的車貨匹配平臺日交易額15億元,匯聚全國95%的貨運信息、80%的重卡司機,2016年交付了高達4500億元的交易貨物,晉級獨角獸。
目前在醫藥健康、汽車運輸、能源化工、房產建筑、農業種植等市場中,大型傳統領軍企業與云計算公司跨界合作,在云上正在重構新興產業鏈,例如中石化采用阿里云和天貓中間件架構,打造工業品電商“易派客”平臺,匯聚3.5萬家優質供應商、11萬工業企業,第一年累計交易額達902億元,正沿“一帶一路”出海,拓展全球工業貿易、供應鏈金融業務。
協鑫光伏、天合光能、固德威正在阿里云上重塑整個光伏產業鏈,工業專家與數據科學家正在云上攜手研發“工業大腦”,大幅提升良品率、降低能源能耗、預測生產線故障。如協鑫光伏的生產良品率每提升1個百分點,每年能節省上億元的生產成本,成為首個“中國智造1%”的燈塔型范本?,F在ET工業大腦正在為能源、化工、環保、汽車、輕工業、重工業等各領域制造企業賦能,以機器智能“換道超車”領先美國、德國。
云計算讓數據更透明、讓產業鏈每個環節實現實時同步,產業互聯網與消費互聯網的邊界正在消失,每一家傳統企業和互聯網企業都在加速進化為云上智能商業體。
云轉型技術戰略:從云IT到云DI
企業正在面臨來自跨行業、跨規模、跨維度的720度全方位競爭,智能商業是超越所有“顛覆者”的創新神器。若想決勝未來,必先顛覆自己。企業的CxO(CEO、CFO、CSO、CDO、CIO、CTO等)都應認真考慮支撐起智能商業的云轉型戰略,尤其需要注意這三個重要發展階段(圖 3)。
圖 3云轉型“三步走“技術戰略
資料來源:阿里云研究中心
第一階段是建設期。
如水、電、煤一樣,“云”成為新商業基礎設施,在企業內部用云計算替換傳統IT資源。價格永遠是同質化競爭的殺手锏,像沒有線下機構的互聯網金融公司一樣,嘗試以對手1/10以下的成本提供更優質的服務,會讓新商業物種脫穎而出。云計算對在線營銷、業務峰值等場景的全程保障,會幫助企業應對千變萬化的市場,創造出新的獲客場景與客戶需求。以螞蟻金服、眾安保險、浙商銀行為代表的許多創新型中國企業在2012至2015年云端升維,重塑產業規則,在原有基本飽和的國內市場環境中挖掘出可觀的新商業價值。
第二階段是運營期。
在原有產業鏈范圍內利用“云DT”技術運營數據中臺。以云上企業級互聯網架構為設計思路,形成跨事業部、跨品牌、跨企業的“共享服務中心”,即企業的數據應用中臺。遵循“一切業務數據化”的原則,尋找、匯聚具有潛在價值的在線數據資源,持續運營數據中臺,在線發現問題并靈活重構業務流程,實時發現用戶需求創新服務內容。以中信集團、特步、茅臺、杭州政府為代表的多元化集團、多品牌企業、多職能政府、智慧城市、多產業園區在2016至2018年率先以應用中臺部分取代原有ERP等固化平臺,在云上構建起實時更新的數據中臺,開始實踐數據商業化。
第三階段進入創新期。
在多個產業范圍內利用“云DI”數據智能技術開發智能商業,有多個智能產業平臺組成跨行業的數字經濟體。以云上數據中臺為基礎,遵循“一切數據商業化”原則挖掘數據價值,高度自動化地組織不同產業鏈的優質資源,形成新的商業模式、產品和服務。同時,優化算法持續降低交易成本,提升業務邊際收益,支付海量數據的存儲成本。以螞蟻金服、今日頭條、餓了么、滴滴等少數云原生企業正在智能商業的路上越走越快、越走越遠。
伴隨數據智能成本下降、技術使用難度降低、專家人才逐漸豐富,我們大膽預測在10至15年后,智能商業將成為每一家企業業務、個人生活的標配,以算力、數據、算法為基本原子組件構筑出的智能商業體,會為你動態推薦、交易、交付最適合你的美食、商品、住房、學校、伙伴等各種高價值資源。
與此同時,需要提醒的是,企業應該戰略性地推進云架構、云組織和云商業的同步配套轉型,不必追求一步到位,而應利用數據技術快速找出實際業務問題與根本原因,采用最恰當的云技術包加以解決。
-
云計算
+關注
關注
39文章
7837瀏覽量
137529 -
AI
+關注
關注
87文章
31077瀏覽量
269411 -
智能產業
+關注
關注
0文章
19瀏覽量
3385
原文標題:第四次計算革命迎接“云智能”經濟
文章出處:【微信號:ceibs-cbr,微信公眾號:中歐商業評論】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