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第一財經
“之前比特幣暴漲時,我買的礦機,本來預計4個半月回本,結果一個月就回本了。”某海外“礦工”近日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全世界逾70%的比特幣算力集中于中國。自去年9月限制人民幣交易比特幣后,中國監管的矛頭再次指向比特幣等加密貨幣的生產,俗稱“挖礦”。
盡管去年11月,相關電力部門對“全面禁止比特幣生產”的說法予以澄清,今年1月,也有媒體報道稱,央行并未對比特幣礦場作出限期關停的要求,但中國對規范比特幣生產、取消礦場用電優惠的態度已經基本明確,且監管層也已掌握了部分礦場的電費、稅收、發電量等信息。
值得一問的是,中國對比特幣生產監管趨嚴后,對中國、海外的“礦工”會造成何種影響?是否會影響比特幣“出塊”(礦工通過算力來確認比特幣交易)的效率?全球熱捧的比特幣底層技術區塊鏈將何去何從?
“理論上少了中國礦工算力,會打擊出塊效率,但事實上比特幣的全球算力已經超負荷了,再加上礦機價格飆升、耗電成本高、挖礦難度上升,最終利潤已經很薄,這次可以說是海外礦工得益。”以太坊原鏈協會秘書長Roy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應該不是‘一刀切’式地全面叫停,而是要規范,此前有礦場違規用電的情況,同時以后也不會再有用電、稅費優惠。”某大型比特幣交易平臺風控官Rico告訴第一財經。
“礦工”幾家歡喜幾家愁
就目前來看,每挖一枚比特幣的成本(含礦機損耗),預計要1萬~2萬元人民幣左右。其中,電費占比也不小,記者了解到,四川某礦場此前聚集了近6000臺礦機,而每天的電費也在7000元左右,一年下來總體消耗的電費接近300萬元。
此外,隨著全球礦工前赴后繼地加入挖礦的行業,而算力也早已達到了飽和,競爭的加劇導致挖礦的利潤越來越薄。
如今挖礦也越來越難。在“比特幣之父”中本聰的設計里面,每挖出21萬個區塊,區塊獎勵就會減半,起初每個區塊獎勵50個比特幣,而如今只有12.5個,到2020年則預計只為6.25個。
“一些礦工由于擔心中國的監管趨嚴,其中也有移民去俄羅斯、冰島的情況。”Roy對記者表示。挖礦的必備條件就是電價便宜、溫度適宜礦機散熱,俄羅斯、冰島等火電、水電資源豐富的國家無疑最為合適。
Rico分析說:“之所以礦場早前在中國聚集,主要因為中國人在礦機生產上絕對具有優勢,有的還從海外買先進礦機回來學習,很快就能成形。監管趨嚴后,中國礦機可能會轉為出口。”
在比特幣誕生之初,1300個比特幣才能兌換1美元;2011年,一枚比特幣價格漲至一美元;到2013年,一枚比特幣的價格上漲至900美元;經歷了幾輪監管沖擊,比特幣在暴跌后仍然維持漲勢,如今一枚比特幣的價格是16500美元(約合10萬元人民幣)。
而由于比特幣大漲,最初參與挖礦而且還能享受用電、稅收優惠的礦工無疑收益頗豐,幾年前最為瘋狂的時候,比特幣挖礦的高配礦機售價超過高達10萬-20萬元,最多的一天甚至能挖出2-3枚比特幣;此外,挖礦顯卡損耗普遍很嚴重,挖礦用的顯卡也十分搶手,一般賣價上千元。
在中國加強了挖礦監管后,“出塊效率不會受到影響,而且海外礦工面臨的競爭還下降了。此前挖礦行業過度飽和,從這個角度來看,似乎監管對行業規范也是一種利好。”某位身在美國的比特幣礦工對第一財經表示。
比特幣生產監管趨嚴
1月5日,據第一財經報道,從權威渠道獲悉,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辦工作領導小組(下稱“互金整治辦”)發布通知稱,據有關部門反映,目前存在一些生產“虛擬貨幣”的所謂“挖礦”企業,在消耗大量資源的同時,也助長了“虛擬貨幣”投資炒作之風。根據全國金融工作會議關于防范風險、限制偏離實體經濟需要及規避監管的“創新”等精神,互金整治辦的相關成員單位已于2017年11月20日召集有關省市整治辦,圍繞相關事宜進行了討論。
據悉,監管層也在全面掌握從事“挖礦”企業的各方面情況,包括要求上報企業名稱、成立時間、注冊資本、礦機數量、營業收入、納稅情況和耗電情況。
自監管的側重點來看,“耗電”、“助長投機行為”成了關鍵。其實,要理解監管的邏輯,需要從比特幣生產的過程說起。
比特幣生產需要發揮計算機的算力,而且極為耗電,但這對于水電站而言是一筆巨大的財富。中國的四川省已成為全球比特幣“挖礦”資本最聚集的地方,而電費成本是最主要的考量。
出于節省鋪設線路成本以及用電便利性方面的考慮,比特幣“礦場”大多直接建在水電豐富地區。四川等地的水電資源非常豐富,豐水期電力用不完,“礦工”就利用這些電力來“挖礦”。
“除了四川,還有一些礦工會聚集在內蒙古,那邊多用的是火力發電,比起四川的水力發電,可能會造成環境污染等問題。”Rico告訴記者,“一般在豐水期,發電量供過于求,因此礦場也幫助四川有效利用了部分水力資源,所以此前可能有一些優惠政策安排,但也存在違規用電情況;而在枯水期,礦場可能會將多余礦機遷移到內蒙古、新疆等地。”
比特幣礦場類似一個大型的機房,耗電量驚人
當然,之所以會耗電,不得不提的還有“挖礦”過程。簡單來說,當用戶發布交易后,需要有人確認交易,寫到區塊鏈中,形成新的區塊。而在一個去中心化、互相不信任的系統中,該由誰來完成這件事呢?
比特幣網絡采用了“挖礦”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中心化記賬的權力分享給所有愿意記賬的人,“礦工”來“挖礦”則是參與維護比特幣網絡的節點,通過協助生成新區塊來獲取一定量新增的比特幣。
此前也有一資深礦工告訴記者,“說白了,‘挖礦’是計算機哈希(Hash,散列函數)隨機碰撞的過程,猜中了,你就得到了比特幣。這涉及到哈希函數,給定一個輸入x,它會算出相應的輸出H(x)。由于正確的概率很小,就需要不停去試,這也需要電腦有很大的運算能力,直到得到正確答案,就可以把這個x寫進區塊里,這就滿足了整個技術規則要求。”
上述過程也需要消耗極大的電力。目前,每10分鐘左右生成一個不超過1MB大小的區塊(記錄了這10分鐘內發生的驗證過的交易內容),串聯到最長的鏈尾部,每個區塊的成功提交者可以得到系統12.5個比特幣的獎勵,此外還有用戶附加到交易上的支付服務費用。
“擠泡沫”促區塊鏈加速發展
也正是由于比特幣價格暴漲,作為其底層技術的區塊鏈技術更是備受矚目。盡管該技術仍在起步階段,但資本市場已經聞風而入,美國的區塊鏈概念股可謂春風得意。
杭州趣鏈科技有限公司CEO李偉此前在接受第一財經專訪時表示,“‘幣圈’和‘鏈圈’并不應相提并論,中外對區塊鏈技術都持支持態度。全球而言,2017年是孵化階段,ICO(首次代幣發行)催生了區塊鏈的泡沫,但2018年必定會見證更多區塊鏈應用落地。”
記者稍早前也獲悉,國內首個高校牽頭的開源區塊鏈自主系統“梧桐鏈”已推出,通過開放應用場景等措施,旨在將國內外區塊鏈從業機構都匯聚在其“鏈谷”的平臺上。記者了解到,鏈谷目前已吸引到16家原住民企業入駐,2018年計劃吸引50家區塊鏈產品研發和應用推廣企業,并建立交通、供應鏈、金融、教育、文化等15個行業研究中心,通過這些中心孵化出更多的科技公司。
當地時間1月4日,在幾個小時內,中網載線(NASDAQ:CNET)就大漲700%,成為納指當日表現最佳的股票。該公司當日宣布將和無錫井通科技開展區塊鏈技術的相關合作,打造“一個可靠、公平、透明的商業機遇和交易平臺”。不過,當前中網載線并無分析師覆蓋。
去年12月20日,美國移動支付公司Net Element Inc (NASDAQ:NETE)宣布推出聚焦區塊鏈技術的業務部門。美股盤前,Net Element也幾乎較前一日收盤價漲500%。
眼下,“監管科技”(Regtech)成為了熱詞,區塊鏈也將推動事前、事后監管。例如,一旦保險公司將日常運營流程搬到區塊鏈上,并向監管機構開放一個記賬節點,監管機構就可以實時觀察到保險公司的全部業務動向,包括資金流向和投資構成等,可及時監測風險,而無需等到事后申報。
“在為一些金融核心業務做應用時,技術層面上都需要準備好監管接口,監管機構對任何一筆交易都可以實時追蹤。”李偉說。
第一財經采訪的多位區塊鏈人士也表示,區塊鏈技術仍在初步階段,在2015年時整個風投圈(VC)可謂對區塊鏈并不感興趣,人工智能才是更熱的主題。但從2017年開始,很多大VC逐步決定下注,2018年也必然將見證更多實際的區塊鏈應用落地。
李偉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區塊鏈其實在企業的應用場景很豐富,去年開始,幾乎所有國內銀行、券商、保險等都開始著手布局。“去年的ICO狂潮的確滋生了行業的一些泡沫,但在全球監管趨嚴、‘擠泡沫’后這個行業也會更好發展。”他說。
-
區塊鏈
+關注
關注
111文章
15562瀏覽量
106149 -
比特幣
+關注
關注
57文章
7005瀏覽量
140668
原文標題:比特幣“挖礦”中國率先去產能,區塊鏈應用加速落地
文章出處:【微信號:eetop-1,微信公眾號:EETOP】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