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美國、德國等傳統制造業強國不斷發力智能制造,中國制造該如何接招,又該如何憑借人工智能走向中國創造?
近日,在中國智能制造機電裝備高峰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譚建榮提出了五個方面的結合:與創新設計結合、與大數據結合、與知識工程結合、與虛擬現實結合、與精準生產結合。
譚建榮院士
機械工程專家。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機械設計及理論、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圖形學、數字化設計與制造等領域的研究。擔任浙江大學機械工程學系主任、浙江大學工程與計算機圖形學研究所所長,浙江大學流體動力與機電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浙江大學CAD&CG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圖學學會副理事長、教育部工程圖學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
人工智能看似“玄幻”,但卻早已來到我們身邊。據譚建榮院士介紹,自1956年,麥卡錫等四位學者在美國首次提出“人工智能”這一術語后,人工智能發展到今天已出現了幾個熱點。其中就包括智能手機、智能汽車。
譚建榮院士以智能手機的出現顛覆傳統手機,手機導航的出現顛覆導航儀制造企業等事件舉例說明,人工智能是一項顛覆性的技術,這個顛覆發生在各行各業。
特別是在談到AlPhaGo時,譚建榮院士認為,這是人工智能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在和中國棋手柯潔對戰時,AlPhaGo取勝的原因在于它采用了深度學習+強化學習的算法模型”。
再來看中國,中國工程院院士潘云鶴提出,中國人工智能已正式進入2.0時代,認為未來的人工智能將是人、計算機和互聯網融合在一起運行的智能系統。
潘云鶴曾在世界智能大會表示,過去人工智能更注重機器如何模仿一個人的智能,但現在人工智能科學家的想法已經發生了變化,把電子商務、智能城市、交通、醫療、物流等作為一個系統通過人工智能實現智能化運行。應該把計算機的智能和人的智能相結合,在各自擅長的領域發揮作用。
作為中國人工智能2.0項目的參與者,譚建榮院士認為,人工智能2.0有幾個主要特征:數據驅動學習、深度整合多種媒體的非結構化數據、人機和腦機交互、基于網絡的群體智能。
“人工智能以知識庫、知識工程為核心,通過感知、交互、實時,最后達到自學習、自決策。因此,在和中國制造結合時,人工智能可以解決制造業的加工、裝配以及服務等問題。”譚建榮院士專門提到了人工智能和制造業的結合。
這有著深刻的時代背景,據悉,中國制造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實施“中國制造2025”,堅持創新驅動、智能轉型、強化基礎、綠色發展,加快從制造大國轉向制造強國。其中人工智能被寄予厚望,政產學研各界也將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制造”視為中國由制造業大國邁向制造業強國,從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創造的關鍵一步。
作為智能制造的重要組成部分,致力于智能產品/裝備研究的譚建榮院士還定義了智能產品的轉型:智能手機轉向智能終端,智能家電轉向智能家居,智能機床轉向智能裝備,無人駕駛轉向無人系統等等。
譚建榮院士認為,國家戰略大環境下,智能產品/裝備要做到五個結合:要與創新設計結合,中國企業要提高創新設計能力;要與大數據相結合,以大數據掌握市場、客戶的需求;要與知識工程相集合,總結出加工人員、車間管理等經驗,并系統性地推廣;要與虛擬現實結合,將這一技術推廣到民用,實現軍民融合;要與精準生產相結合,在恰當時間生產恰當產品。
“互聯網+不能替代產品設計、制造、加工以及管理技術,但是卻可以幫助中國制造企業轉型升級,提升加工效率、加工質量。”譚建榮最后發出了提醒。
-
虛擬現實
+關注
關注
15文章
2289瀏覽量
95791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793文章
47567瀏覽量
239427 -
大數據
+關注
關注
64文章
8903瀏覽量
137610 -
智能制造
+關注
關注
48文章
5598瀏覽量
76431
原文標題:譚建榮院士|人工智能與智能制造的五大結合
文章出處:【微信號:siid_inno,微信公眾號:深圳創新設計研究院】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