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感悟不是說歐洲有多好,歐洲人有多厲害,只是要善于發現實實在在的差距,然后反思自己的行為和可能的改進。
合作精神
合作這個問題,肯定是一個老問題,很多人估計都不愿意聽。但是,在國外待久了,倒是感覺這是一個大問題。西方人做事,口口聲聲總要強調團隊精神。其實呢,我們也在強調,似乎雙方強調團隊的原因是不一樣的。老外,實際經過工業化,知道每一個人其實只能成為一個特定領域的專家。如果一個項目牽扯多個領域,通常是多個領域專家共同探討才能完成,而且是缺一不可。另外,歐洲國家都比較小,分散開各搞各的不合作,很難搞出大事情,也很難體現競爭力。所以,團隊合作對于他們來說是實實在在。而我們的合作,好像很大成分有口號之嫌。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印象?
其實仔細審視一下他們團隊精神的原因,可以得出我們強調團隊的動力其實是不足的。第一,我們從內心深處表現出所認知的專家是個多面手,是幾乎什么問題都可以解決的全能選手。只要這種心理因素還存在,合作就只會停留在表面。為什么?合作的前提和結果是合作后的利益應該共享。但是,在我們的合作雙方或者多方中,總會認為己方出力最大,掌握技能最多,付出大,所以要切大份蛋糕。國內專家合作,通常首先是相互較勁,不服氣,而不是首先承認有些領域不是自己特長,應該虛心學習。
第二,追溯我們的歷史,國家大部份時期內都是國土面積巨大的大國,物產豐富的天朝上邦。覺得我們什么事情都可以自研、自給自足,從社會心理層面講,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在回到比較小的公司組織層面,我想在公司的任何組織中,都會固執地認為自己的組織什么都能搞,只要有人,就自己搞,重復建設不怕,誰搞贏了是誰的,要發揮狼性!這樣的結果是什么呢?合作的故事總是由西方人在課堂上給我們一遍一遍地講。
談到組織似乎還有些大,那就說說小點的——集體宿舍。集體宿舍的老大難問題是什么?對了,衛生。總體來說,有家有口的,住著單獨房間的好一些;集體宿舍的要差一些。在這個問題上,倒是可以很現實地、徹底地想通經濟學和心理學上的“公共地窘境”說的是怎么回事。公共地與自己沒有關系,鍋可以不洗,有下一個做飯的人去洗;地可以不掃,總有實在看不過眼的干凈人去干。如果作為組織的個體的心理境界僅僅是這樣,一個組織強調自己的凝聚力有多強,團隊合作精神有多好,估計外星人都會忍不住大笑。另外一個現象就更有些費解了:當住集體宿舍時,衛生不能保證,當搬到單間、有家有口時就是另外一種境界?合作的前提是在不妨礙別人基礎上做好自己的份內工作,完成共同的目標。可是,這些前提似乎在現實中有點奢侈。說實話,個人以兩次拉肚子的經歷,可以向所有新來的同事,或者出差后返回的同事共享一個經驗:當你準備做飯前,無論如何將所用的鍋、盤子、杯子用開水煮上幾個小時,多煮幾回,定有意外發現?!世上本無什么大事,再大的事情都是由一系列小事構成。“一屋不掃,可以掃天下”的事情或許只有在文學作品中可以看到。事情大小本身不重要,合作的態度非常重要。當然,所幸我們在海外都是獨立房間,不存在集體宿舍的難題。
當在瑞典看到成群的大雁,不免有些吃驚:這種鳥竟然這么大,難怪古人打只雁就可以填飽肚子。它們遷徙應該很辛苦,這么大的個頭,長途飛行上千公里甚至幾千公里,真佩服它們的合作精神。如果它們充當頭雁的“英雄”,在飛行前,總是和所有雁先講清楚利益如何分割,估計它們能夠飛出這個湖就已經很了不起了。長途飛行需要雁這個群體在頭雁的帶領下,有序地拍動翅膀,才有可能完成。即使是一群雁,它們的翅膀不是有序地拍動,估計效果還不如一只雁單獨飛行的效果。為什么?群體內耗太大,單只雁翅般產生的動力被其它雁抵消了,整體無效果(哎,又是布朗運動原理)。也可想而知,如果一只雁落了單,找不著隊伍一起飛行,以它肥碩的身體,唯一的結果是悲慘地離開這個世界。
動手能力
瑞典人工比較貴,老百姓都喜歡自己做東西、修理東西。如果說我們中國喊多年素質教育口號的話,他們倒是在扎扎實實地落實了素質教育。人們樂于去自己動手,學校也樂于去設置這些課程。什么木工,機械維修,泥瓦匠等等手藝可能,學校都會設置,倒不象我們的精工實習似乎只是走走過場。
我們必須承認,別人人口少,教育資源相對人口來說,要比我們要豐富。生活相對富裕,據說即使是難民,據說也可以通過幾戶抓鬮給其中一戶分配住別墅。我們開玩笑,如果中國最邊遠的農村,基礎設施看起來和上海差不多,估計中國就趕上瑞典現在的水準。當然,這樣的總量,估計幾個美國都無法趕上中國。
這樣的背景下,自己動手,憑興趣做些東西最再正常不過了。面試人員,通常會看到有些人的簡歷在一段時間是空白。有一個案例,面試者說他那幾年在自己蓋房子。還有一個案例,那位兄弟說,自己搞得東西跟癌癥有點類似,自己在家里研究癌癥。這些事情如果發生在中國,我們肯定會感覺很吃驚,但是在瑞典,老外他們自己倒是感覺再正常不過了。一個有趣的現象:不光男人喜歡動手,女人也是這樣。這幾年世界調查的結果,女權最強的國家都是高緯度地區,所以北歐和加拿大最強。沒有到達瑞典的人是不能理解這些現象。在中國,女權似乎也強,那似乎只發生在家庭當中,而不是社會當中。在瑞典,男人不光怕老婆,而且在社會職業上似乎也不處于強勢。男人動手干的活,女人也動手干,而且不輸給男人,什么蓋房子,修理汽車都是自己干。
所里的U君,歷史上和目前地位都比較高,但是人家什么電器修理,房子維護,汽車修理樣樣都自己干。而且嘴上總是掛一句:中國人動手能力差。說動手能力比較差,自己似乎還是有些不服氣,為什么呢?有些人自小從農村長大,什么樣的農活,什么樣的當地可以種植的蔬菜沒有種過,而且產、銷、護理一系列活動都可以自己搞定。但是,沒有辦法,僅能當作個案,不能總體上說明問題。說老實話,別說動手做東西,我們有些人,離開老婆,幾個月估計家里都不會“冒煙”?
動手能力成風的環境下,我們現在總算理解了:為什么開源項目做的最好的Linux操作系統會在北歐誕生了?我們和他們有著不同的社會環境、不同的教育環境,即使我國有著類似Linux的天才人員,未必會誕生相類似的作品。從這一點上講,從動手方面講,中國和西方短期內,這個差距無法扭轉。但是,這種動手能力成風的環境很多年后肯定會出現。為什么?因為目前越來越多的人有機會和外面的世界接觸,會了解到這種教育方法的好處,而且是長時間、長遠的好處,同時呢,很多人完全可以在國外接受教育,而不是在國內擠那個“獨木橋”,所以也就沒有必要死啃書本了,學做題技巧了。還有呢?別忘了,中國的人力成本也會越來越貴的。
敢于承認不足
在這一點,我倒是非常佩服老外的做法。其實,我們的祖宗也提倡“知之為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但是,知和行的差距在現實中是非常大的。至少,從我的觀察可以看出,很多中國人是缺乏解剖自己的勇氣的。總不敢承認自己在那些方面不行,因為面子非常重要。但是,這種自己和自己較勁的做法又是何必呢?“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一個人是不可能在各個方面都是專家。只有承認自己的不足,承認自己需要改進,才有改進的基礎,才有改進的動力。
老外似乎在這方面做得比較好。在很多方面,他們做得直接多了。比如,一個項目需要五個領域方面的知識,老外會直接告訴你,我這些年的經驗在于某一個方面,其他方面不是我的特長。如果我們需要順利進行這個項目,要么給我培訓其他方面的知識,要么再請其他方面的專家,一塊合作進行這個項目。而且,“對不起,我不是這方面的專家,我無法發表有意義的建議”也是輕易從嘴中說出的句子。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們有些人其實不是某領域專家,又不好意思說出,于是就用云里霧里的句子慷慨激昂一番,或者用一些非常時髦的概念發表一番長篇大論。
老外的這種比較可愛的敢于承認不足的精神,倒是幫助他們經過很長時間后能夠變成真正的專家。為什么呢,他們每做一件事情或者每做一個項目,都會將自己不知道的領域補足。在我們看來,老外做事情非常慢。而且,還會發現一個比較奇怪的現象:他們會很正常的提出自己的不足,尋求幫助,他們領導倒是很能體諒他們,要么有計劃地預留時間,要么主動去找相關專家,幫助項目順利進行。這也許就是差距。這也是他們的文化,這種文化滲透到各個層面。他們真實表達意見,他們的意見可以被上級駁回,但是上級同樣需要承擔這種意見被駁回產生的任何已經預見到的后果。比如,“工期可以縮短,也可以在給定時間交付,但是XXX方面的質量會受到影響,因為我們沒有這方面的專家幫助我們進行這方面的合理設計”。他們不光在內部組織是這樣進行問題如實、現實地討論,在面向客戶需求時,他們同樣是這樣。“對不起,這個CR我們不能接受,因為我們當前的版本已經轉測試,我們只能在下個版本于XXX日進行交付。如果貴方非要加這個CR,我們即使在這里許諾,我們也不能保證最終的質量,為什么,因為轉測試以后再添加需求會導致目前已經穩定的特性變得不穩定,會增加更多的工作量,更多的不確定性。請您尊重質量優先。”老外說客戶通常也會尊重他們的意見,而且很敬重他們這種質量優先的務實作風。
青年與老年
有一則趣事,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到瑞典后,周末總會沿著湖邊跑上10幾公里。有一次,剛剛跑出居民區,到達湖邊,就看見一個老太太在跑步。老太太看起來60多歲的樣子,但是看她跑步的步伐和節奏,肯定是和她的年齡不附的。我剛剛穿過居民區,算起來已經跑了3公里左右了,說實話確實有點累。心里想超過去,但是腿還是不聽使喚,別看之間的差距只有幾十米。老太太的步伐和節奏一直保持穩定,沒有變化,看起來還是瞞快的。沒辦法,自己也只能保持節奏,順便休息一下。節奏肯定會快那么一點,和老太太的距離當然越來越近。過了好長時間,也許又跑出1公里多。鼓足勁,加速,超了過去,并且很禮貌地打了聲招呼“Goodmorning”。老太太笑笑,回了一句“Morning!”聲音比較有底氣,同樣和她的年齡似乎不符。但是,說老實話,超過她還是有些費勁。本來可以不超,但是古怪的心理在作怪。
她和我父母年齡差不多,但是,我父母別說能按照她的步伐和節奏跑這么長的距離,就是每天能走這么長的距離,就很了不起了。估計是經常鍛煉,她各個方面的特征都會和她的年齡不太符合。我只能說我的父母沒有她身體好,就是一些不經常鍛煉的年輕人,也未必能夠以她的速度跑那么長距離。那天,我注意了一下,她估計算上林子、湖邊來回,肯定是超過了3公里了。
瑞典人比較喜歡鍛煉。如果周末出去走走,就會發現,似乎整個白天總有人在跑步、暴走、溜旱冰。其他的體育項目就不用說了。因為是這樣的一個氛圍,他們大部份的老人似乎看起來比我們國家的同齡人年輕。如果問他們秘訣,我想他們一定會說按照自己的生活規律去運動。
我們來到瑞典,一直在尋找各種問題的答案,或許可以從這里得到一些啟發。100多年前,瑞典的一位巨人開始了自己的電信生涯;20多年前,中國也出現了一個搞電信的公司,目前算起來20多歲。這個年輕小伙子很羨慕這位老人的經驗和成就。盡管自己進步很快,但還是努力從這位老人身上學習經驗。這位老人告訴了他保持自己的節奏,注重自己的積累,多和同行接觸交流,沒事多串串門。但是,年輕人似乎還是有些不解,認為這個老人肯定有些訣竅,他自己沒有意識到。老人給他說,我們干的事業是一項長期艱苦的事情,不能整天以百米沖刺的速度進行,那樣比較累,而且傷身體,但是年輕人似乎沒有理解到這一點。老人還告訴年輕人,你們家的歷史比我們家的歷史還要長。當你們的前輩過著安居樂業日子,長安朱雀大街修到150米的時候,我們的前輩還在海上打漁,并且在年景不太好的時候,還到英格蘭島上搶過東西;最后日子實在過不下去,還跑到亞平寧半島上,把那里的貴族老人打了一頓。據說那個南方老人,自從被打了一頓,就再也沒有爬起來。原因是那時候年輕人家里的老鄰居因為賭氣沒有年輕人家里富裕,離家出走到東歐,趁火打劫,把奄奄一息的貴族老人又給揍了一頓。老人說他也在學習年輕人家里的東西,并且認為年輕人家里的老人比較有智慧,很理智,很早就知道奮斗,不信鬼神。很多東西他們到現在才體會出其中的奧妙,但是年輕人似乎認為自家老人都是老古董。
老人最后實在有些不耐煩了,對年輕人說:你看我們兩家都有車,是吧?但是你知道我們家車子為什么比你家車子省油嗎?我可以告訴你:如果不停地剎車,再加速,再剎車,再加速,它就比較費油。但如果你按照車子本身的情況,勻速駕駛,適當調整,既能享受駕駛,還會比較省油。
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在瑞典研究所的那些日子(一)
在華為瑞典研究所的那些日子(二)
在華為瑞典研究所的那些日子(三)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