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科技創新繼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進,多個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突破。量子計算機“本源悟空”上線運行、天舟七號貨運飛船發射成功、神舟十八號發射成功、嫦娥六號探月成功返回、月壤中發現分子水、可重復使用試驗航天器成功著陸、我國科學家開發出可規模制造的光子芯片材……點贊中國科技,致敬科技工作者!
點贊祖國
1月1日國產首艘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開啟商業首航
在拖輪護送下,“愛達·魔都號”滿載游客啟航駛向大海
“愛達·魔都號”是一座“海上現代化城市”,代表著一個國家的工業實力和科技水平,也是一項巨系統工程。它是中國首艘國產大型郵輪,于2024年1月1日正式開啟首次商業運營。
該郵輪總噸位達13.55萬噸,有24層樓高、2125間客房、可載乘客5246人。其總長323.6米,型寬37.2米。郵輪的零部件數量多達2500萬個,線纜超過4300公里,配置高達16層,擁有4萬平方米的生活娛樂公共區域。
首航航線為上海-濟州-長崎-福岡-上海。經過8年科研攻關、5年設計建造的愛達·魔都號”郵輪項目團隊先后攻克了重量控制、減振降噪和安全返港等貫穿郵輪全生命周期的三大核心技術,已形成了一系列科技創新成果。
1月6日第三代自主超導量子計算機“本源悟空”上線運行
今年1月全球上線的“本源悟空”,是目前我國先進的可編程、可交付超導量子計算機,已為來自全球133個國家超1500萬人次提供量子云服務,完成27萬個量子運算任務。
我國科學家在中國第三代自主超導量子計算機“本源悟空”上,成功完成了全球最大規模的量子計算流體動力學仿真,標志著國產量子算力在解決實際問題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1月17日天舟七號貨運飛船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天舟七號貨運飛船專屬“座駕”長征七號,首次采用手動點火;首次采用3小時快速交會對接方案。
天舟貨運飛船是載人空間站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充分繼承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和載人飛船技術的基礎上研制,主要任務是為載人空間站運輸貨物和補加推進劑,并將空間站廢棄物帶回大氣層燒毀。
1月19日朱雀三號火箭首次大型垂直起降飛試驗
朱雀三號可重復使用火箭垂直返回技術在我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完成首次飛行試驗,為朱雀三號實現2025年“首飛”奠定重要技術基礎。
朱雀三號可重復使用火箭是我國首款不銹鋼液體運載火箭,以液氧甲烷為燃料。
2月3日一箭九星捷龍三號首次承攬外星搭載發射
捷龍三號運載火箭遙三任務發射流程
2月3日,捷龍三號遙三運載火箭在廣東陽江附近海域點火升空,將埃及NExSat-1星等9顆衛星順利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本次發射是捷龍三號運載火箭首次承攬外星搭載發射,標志著火箭邁出了國際化發射的第一步。
作為最早響應“一帶一路”倡議的國家之一,埃及選擇捷龍三號海上發射為其發射NExSat系列衛星的首顆星,是對中國航天綜合實力的充分認可,彰顯了中埃雙方在航天領域的互信互惠,也是對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及其控股的中國火箭公司的運載火箭及國際海上發射服務的認可。
2月27日空間環境地面模擬裝置在哈爾濱通過驗收
由哈爾濱工業大學、中國航天科技集團聯合建設的空間環境地面模擬裝置,在哈爾濱通過驗收,這是我國航天領域首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空間環境地面模擬裝置被稱為“地面空間站”,是“十二五”時期開始建設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之一。
它可以模擬真空、高低溫、帶電粒子、電磁輻射、空間粉塵、等離子體、弱磁場、中性氣體、微重力等9大類空間環境因素,旨在聚焦航天領域重大基礎性科學技術問題,構建空間綜合環境與航天器、生命體和等離子體作用科學領域的大型研究基地。
3月20日探月工程四期鵲橋二號中繼星由長征八號遙三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
鵲橋二號中繼星作為探月工程四期后續任務的“關鍵一環”,將架設地月新“鵲橋”,為嫦娥四號、嫦娥六號等任務提供地球月球間中繼通信。
鵲橋二號中繼星與2018年發射的嫦娥四號“鵲橋”中繼星相比,技術創新更多、技術狀態更多、功能更強、接口更為復雜、研制難度更高、任務時間跨度更大。此外,鵲橋二號攜帶了多臺科學載荷,將開展科學探測。
4月25日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船發射任務圓滿成功
神舟十八號實施了國內首次在軌水生生態研究項目,以斑馬魚和金魚藻為研究對象,在軌建立穩定運行的空間自循環水生生態系統,實現我國在太空培養脊椎動物的突破。
據專家說斑馬魚與人類基因高度相似,斑馬魚和人類基因有87%的高度相似性,是一種模式生物(可用于研究與揭示生命體某種具有普遍規律的生物現象的一類生物)。
繼 2016 年實現「太空種菜」以來,如果這次實現了「太空養魚」,就意味著離人類在太空實現自給自足的生活又近了一步。
4月30日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船返回艙成功著陸
4月30日17時46分,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成功著陸。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船于2023年10月26日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隨后與天和核心艙對接形成組合體。
3名航天員在軌飛行187天,期間進行了2次出艙活動,配合完成空間站多次貨物出艙任務,先后開展了艙內外設備安裝、調試、維護維修等各項工作。
首次完成在軌航天器艙外設施維修任務,為空間站長期穩定在軌運行積累了寶貴的數據和經驗;同時,還在地面科研人員密切配合下,完成了涉及微重力基礎物理、空間材料科學、空間生命科學、航天醫學、航天技術等領域的大量空間科學實(試)驗。
5月3日17時27分嫦娥六號探測器發射成功
近月制動是嫦娥六號探測器在飛行過程中的一次關鍵軌道控制。嫦娥六號探測器飛臨月球附近時,實施“剎車”制動,使其相對速度低于月球逃逸速度,從而被月球引力捕獲,從地球“懷抱”投入月球“懷抱”,實現繞月飛行。
嫦娥六號探測器由軌道器、返回器、著陸器、上升器組成。為了踩好這一腳“剎車”,嫦娥六號軌道器配備了1臺3000牛推力的軌道控制發動機,以進行引力捕獲時的制動減速控制。然而,在這樣的地月轉移過程中,發動機工作時溫度會升高,如果熱防護做不到位,軌道器就會被高溫“燒傷”。
為此,研制團隊開創性設計了二次熱防護復合系統,為軌道器穿上“超級防護服”。一方面使用復合隔熱層,將發動機高溫輻射影響盡量降低;另一方面,根據不同設備的溫度需求個性化定制,進行二次熱防護。層層防護讓軌道器上重要載荷單機遠離高溫的“烘烤”,為嫦娥六號軌道器打造舒適的“旅行”體驗。
5月10日我國科學家開發出可規模制造的光子芯片材料
光子芯片是未來信息產業的重要基礎,業界一直在尋找可規模制造光子芯片的優勢材料。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研究員歐欣領銜的團隊在該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他們開發出鉭酸鋰異質集成晶圓,并成功用其制作高性能光子芯片。該成果5月8日發表于國際學術期刊《自然》。
5月10日“中國天眼”發現一批迄今最遠中性氫星系
基于“中國天眼”FAST的觀測數據,由我國科研人員領銜的國際研究團隊發現了一批迄今最遙遠的中性氫星系樣本。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于《天體物理雜志通訊》。
5月15日亞洲最大、中國首個發動機垂直高空模擬試驗臺考臺點火試驗取得圓滿成功。
據悉,該試驗臺可實現發動機在千帕級以下真空工作環境中持續千秒的高空模擬試驗。本次點火試驗成功,標志著試驗臺完全建成并具備試驗能力,填補了我國液體火箭發動機垂直高空模擬試驗臺的空白,將為我國重大航天工程提供重要保障條件,為后續重型運載火箭試驗條件建設提供重要技術支持。
5月15日“超級顯微鏡”升級,上海光源線站工程通過國家驗收
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上海光源線站工程5月15日通過國家驗收。該工程于2016年11月開工建設,2023年7月全部建成,正式投入運行后將使上海光源的實驗研究能力實現跨越式提升。
5月23日超強耐寒電子皮膚助力我國極地科考
天津大學化工學院張雷、楊靜團隊成功研發出新型電子皮膚。這種皮膚可在-78℃的嚴寒環境中,實現機器手的高拉伸、自愈合和高靈敏功能,對我國開展極地科考具有重大意義。相關成果近日發表于國際期刊《美國化學會志》。
5月29日谷神星一號海射型遙二運載火箭發射
5月29日下午,我國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在山東附近海域成功發射谷神星一號海射型遙二運載火箭,搭載發射的天啟星座25星-28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飛行試驗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5月30日我國科學家實現最大規模離子阱量子模擬計算
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段路明教授團隊5月30日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上發表一項量子模擬計算方面的突破性成果。該團隊首次利用二維離子陣列實現了目前已知國際最大規模、具有“單比特分辨率”的多離子量子模擬計算,為實現大規模量子計算提供了新路徑。
6月25日嫦娥六號返回器準確著陸內蒙古四子王旗
6月25日,嫦娥六號返回器準確著陸于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工作正常,標志著探月工程嫦娥六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實現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樣返回。
7月3日神舟十八號航天員乘組圓滿完成第二次出艙
經過約6.5小時的出艙活動,神舟十八號乘組航天員葉光富、李聰、李廣蘇密切協同,在空間站機械臂和地面科研人員的配合支持下,為空間站艙外管路、電纜及關鍵設備安裝了空間碎片防護裝置,并完成了艙外巡檢任務。出艙航天員葉光富、李聰已安全返回問天實驗艙,出艙活動取得圓滿成功。
7月23日我國科學家首次在月壤中發現分子水
我國科研團隊在嫦娥五號月球樣品中,發現了一種富含水分子和銨的未知礦物晶體——ULM-1。這是科學家首次在月壤中發現分子水。相關成果日前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天文學》在線發表。
9月6日我國可重復使用試驗航天器成功著陸
火箭回收過程示意圖
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的可重復使用試驗航天器,在軌飛行268天后,于9月6日成功返回預定著陸場。此次試驗的圓滿成功,標志著我國可重復使用航天器技術漸趨成熟,后續可為和平利用太空提供更加便捷、超性價比的往返方式。
9月10日亞洲最大高空模擬試驗臺考臺成功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六院165所銅川試驗中心亞洲最大高空模擬試驗臺考臺圓滿成功,標志著我國載人登月工程落月主減速發動機高空模擬試驗關鍵技術取得重大突破。
9月11日朱雀三號可復用火箭十公里級垂直起降飛行試驗取得成功
藍箭航天空間科技股份有限自主研發的朱雀三號VTVL-1可重復使用垂直起降回收試驗箭,在我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圓滿完成十公里級垂直起降返回飛行試驗,標志著中國商業航天在可重復使用運載火箭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
9月22日我國創造世界水冷磁體技術新高峰,相當于地球磁場80多萬倍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自主研制的水冷磁體成功產生42.02萬高斯的穩態磁場,打破了2017年美國國家強磁場實驗室水冷磁體創造的41.4萬高斯的世界紀錄。
“中國天眼”核心陣試驗樣機開工建設
“中國天眼”再升級:FAST 核心陣試驗樣機建設啟動,增加 24 臺“小天眼”。
為進一步提升 FAST 科學觀測能力,保持領先的科學優勢,科研團隊提出了一種低成本、可快速實施的射電望遠鏡陣列方案,充分利用 FAST 周邊 5 公里內的優良電磁環境優勢,建設 24 臺 40 米口徑全可動射電望遠鏡與 FAST 組成綜合孔徑陣,即 FAST 核心陣。
9月25日早上10點30分,在距離“中國天眼”不到 3 公里的一處山頭上,一臺 40 米級的射電望遠鏡開始吊裝,“中國天眼”核心陣試驗樣機正式開工建設。
綜上所述,2024年的科技突破不僅展示了人類智慧的無限潛力,也為未來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支撐。從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廣泛應用到綠色科技的快速發展,從航天技術的重大突破到量子計算的突破性進展,再到網絡安全技術的升級,這些突破將深刻影響我們的生活、工作和互動方式,推動人類社會不斷向前發展。
-
芯片
+關注
關注
455文章
50816瀏覽量
423616 -
航天器
+關注
關注
0文章
195瀏覽量
20862 -
量子計算機
+關注
關注
4文章
530瀏覽量
25432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