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ews專欄作家 李瀛寰
自從去年華為(微博)企業BG成立,華為開始向企業業務領域轉身,思科與華為的對峙,火藥味漸濃。
6月份,在華為 “云引擎,承未來”的活動上,何達炳更是毫不掩飾華為的野心:“今年我們就會成為中國ICT市場第一名。”
前不久,華為在海外做了一次品牌調研,發現一件有趣的事:雖然華為一直被排斥在美國市場之外,但華為在美國的知名度,明顯比西歐高很多。華為企業業務BG營銷部總裁何達炳開玩笑說:“是思科錢伯斯在美國給華為做了很好的宣傳。”
錢伯斯對華為很警惕,每每被問及競爭對手,錢伯斯一定提到華為,卻不承想這一舉動給華為帶來了品牌效應。
華為交鋒思科
5月6日,在美國拉斯維加斯舉辦的Interop 2012上,華為的展臺就矗立在思科的對面,打起了擂臺。而華為展出的Cloud Engine 12800核心交換機產品線更把思科這個對手震撼了:“思科很多人跑來華為展臺看這個產品。”
Cloud Engine 12800核心交換機可以支持128個8端口 100GE傳輸,而思科的同類產品僅支持2端口 100GE傳輸。
盡管連思科這個對手都不太相信華為能做出這樣的產品,但華為還是拿來了。而且率先在北美亮相,直奔思科的后院而去。
6月6日,華為正式在中國推出Cloud Engine系列數據中心交換機暨Cloud Fabric解決方案。這款可以提供業界最大的單框48T交換容量的交換機產品,據華為企業業務CEO徐文偉(微博)稱,CloudEngine12800的交換容量三倍于業界水平,“至少領先行業1年”。
企業用交換機領域歷來是思科排兵布陣的重點領域,華為的突破難怪會引來眾多“側目”。
6月初,在印度班加羅爾,思科公司全球化總裁Anil Menon終于按捺不住,直接說道:“華為的一些弱點是非常嚴重的。同時,我們要讓它顯現出來,不只是在這里,而是在全球范圍內。我們將在解決方案和創新方面打敗華為。”
Anil Menon稱,思科的作戰計劃涉及解決方案,而這正是華為的薄弱環節,尤其是在企業市場方面,但同時卻是思科的強項。對此,一位華為公司的新聞發言人對此評論表示遺憾,并稱華為一直“對思科非常尊重”。
市場研究公司Gartner首席研究分析師Naresh Singh稱,盡管思科一直是市場的領導者,但諸如Juniper網絡、惠普(微博)和華為這樣的競爭對手,已經在不斷地蠶食其市場份額。
何達炳在微博上回應了Anil Menon的說辭:“誰來判斷華為創新能力?應該是市場和客戶。”華為歡迎在“解決方案和創新”領域PK華為,這對客戶和產業鏈是個促進,也是華為進入全球企業市場為ICT產業帶來的價值。
華為企業業務擴張
當下早已經是一個海量信息的時代,整個產業界都在關注ICT融合、移動互聯網、云計算、物聯網的大規模推進。
事實上,中國的ICT市場未來空間巨大,對華為而言,更是一個全新的機會。據華為預測,在未來幾年內,全球企業業務市場規模將達到14000億美元。與此相對應的是,消費者業務2700億美元,運營商業務1500億美元。
基于轉型的考慮,華為于2011年年初就進行了公司業務架構調整,分別成立運營商BG、企業業務BG和消費者BG三大業務架構。而在驅動華為未來增長的“三駕馬車”中,企業業務是華為非常看重的一個領域,也是2011年華為增速最快的業務之一,營銷收入達到98億元。
“華為企業業務BG在2011年的增速達到了57.1%,預計今年的增速將超過去年。”何達炳稱,華為想要獲得成功的關鍵有兩點,一是以創新推出極具競爭力和差異化的解決方案。“成立企業BG重要目的就是圍繞客戶需求,拉升研發、銷售到服務平臺。”二是迅速進行渠道拓展,依靠合作伙伴的力量,并實現共贏。
Cloud Engine系列數據中心交換機,事實上就是華為在ICT市場的重磅炸彈,以“創新”為原則的一次突破。
徐文偉強調,華為之所以能快速推出CE12800系列,與其在IP領域的持續積累有關。雖然華為企業業務BG成立才一年,但華為在ICT產品的芯片、軟件平臺、硬件設計、工程能力等方面已經持續多年投入研發。
這款產品的推出,并非一朝一夕的神來之筆,而是“從2009年就開始投入,近1000人的研發團隊持續努力的結果”,何達炳如此說道。
在6月6日的活動上,華為還同步發布了北美權威測評實驗室Miercom對Cloud Engine系列數據中心交換機的測評報告。該測評報告中數據顯示,Cloud Engine系列產品在轉發性能和綠色節能方面的表現突出,CE12800單線卡達1T轉發能力,支持高密24×40GE接口卡全線速轉發,能充分滿足數據中心網絡大容量、無阻塞交換的需求;同時,Cloud Engine系列在能耗測試上亦有良好表現,體現了Cloud Engine系列交換機綠色節能的設計理念。
除了產品上的創新之外,在渠道建設上,何達炳也頗為自信,在剛剛結束的華為企業業務中國區渠道大會上,有超過1200家渠道伙伴踴躍參會。據何達炳介紹,華為企業業務全球簽約合作伙伴目前已發展至2200家。在ICT市場,華為特別強調合作共贏,堅持“長期被集成”的戰略,以維持與渠道伙伴的穩定合作。
經過一年的擴張,華為企業業務BG人員已經達到2萬人。“目前基本布局已經到位,下一步會發力市場。”何達炳表示。
欲成為中國ICT市場第一名
在4月底的華為全球分析師大會上,按華為最新的戰略發展規劃,華為企業業務BG希望在2015年銷售收入突破150億美元,屆時這一收入規模將占到華為公司總收入的20%。
當時代周報記者問起這一目標能否實現時,何達炳雖然沒有直接回答,但話語里透著輕松:“2011年,華為企業業務BG已經實現營收98億元人民幣,而中國ICT市場的領頭羊思科,去年的營收也僅有100多億元。按過去的增速,今年,華為就會成為中國ICT市場第一名。”
華為出身于運營商市場,多年的錘煉已經讓華為在理解客戶需求方面的能力非常強大,對運營商需求的快速反應能力,這已經是華為的核心競爭力之一。事實上,在ICT市場、在中國市場,華為“快速反應能力”的施展空間會更大。在華為在與思科的戰爭中,華為的主場優勢不可忽視。
對比思科的全球化戰略,有國外分析師稱,除了在印度為移動運營商設計了一款新的路由器ASR 901以外,思科并未達到其在班加羅爾建立全球中心時的預期目標。
先在中國ICT市場站穩腳跟,繼而向全球ICT市場拓展,在何達炳看來,華為的目標非常清晰,直至成為華為的新業務核心。
華為企業BG擔負著華為轉型的重任,“壓力有,但我們相信自己的實力。”在何達炳看來,保持創業的沖勁,華為就有可能創造奇跡。
ICT市場領域,思科與華為的競爭剛剛開始。有分析人士認為,在中國市場,雖然華三通信此前表現強勁,但被惠普收購后,已經不足畏懼,這個市場將是思科與華為的戰爭。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