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發燒友網報道(文/吳子鵬)電動化是智能化的基石,這句話不僅僅適用于汽車領域,對于工業、消費電子等領域,這句話同樣有效。作為電動化的動力源,電機的發展也受到終端行業智能化升級的影響,同時電機控制與驅動系統本身也在經歷著智能化升級。
電機控制與驅動的智能化升級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電機控制算法越來越智能,讓電機系統變得更加聰明、高效;其二是電機系統融合的元素越來越多,尤其是電機與傳感器、機器學習等技術的結合,使得電機控制和反饋形成了閉環,控制過程也更加靈活。這兩點在以控制著稱的無刷直流(BLDC)電機領域尤為明顯,當前BLDC正經歷智能化變革,采用AI算法、物聯網、邊緣計算和模塊化設計提升效率和性能,使得BLDC控制不再依賴固定的參數,而是能夠實時調整控制參數,以適應不同的工作環境和負載條件,從而提高電機的效率和性能。
不過,對于如何承載電機控制算法,目前產業界的認知并不統一,作為提供最基礎算力的MCU,實際上也具有一定的算法承載能力,目前大部分智能化的算法都可以通過MCU來運行,且廠商在迭代的新產品里擴大了存儲資源,并升級了核心性能,使得MCU承載算法的能力進一步增強。不過,也有一部分廠商選擇在現階段就集成更好運轉智能算法的NPU,但落地場景更多還在摸索階段。因而,到底電機控制需要不需要NPU,或者說何時需要NPU,這是值得探討的。
電機控制和驅動的智能化升級
電機控制與驅動系統主要包含以下幾部分:?驅動電機、?電機控制器、減速器、冷卻系統、旋轉變壓器和各種傳感器等。其中,?電機控制器的主要作用包括控制電機的運行、保護電機、提高電機效率以及實現通信與反饋?。具體來說,電機控制器能夠根據輸入信號控制電機的啟動、停止、加速、減速、正轉、反轉等運行狀態,同時監測電機的運行狀態,如電流、電壓、溫度等參數,一旦發現異常,能夠及時切斷電源,防止電機損壞。此外,電機控制器可以通過脈寬調制(PWM)技術精準控制電機功率輸出。
當然,電機控制器想要發揮上述作用,離不開電機控制算法。電機控制算法是指在機電一體化中,進行電機控制系統的分析、綜合或設計時所使用的控制算法。在進行電機控制系統的設計和分析時,首先需要建立該系統的數學模型,以反映系統的數據和邏輯關系。
?
根據應用場景的不同,常見的電機控制算法包括開環、PID、矢量控制、直接轉矩控制、模糊控制、神經網絡控制等。當然,根據電機類型的不同,控制算法也會有差異,還以BLDC為例,梯形整流換向和正弦整流換向都可以控制BLDC,不過梯形整流換向雖然算法相對簡單但會遭遇轉矩紋波問題。另外,BLDC的算法也可以分為有感和無感,其中有感控制算法通過位置傳感器直接對轉子位置信息檢測,但增加了傳感器就增加了成本;無感控制算法則用于代替位置傳感器對轉子位置信息進行估計,常用的方法有反電動勢法、定子磁鏈法、電感法等。
在電機控制算法中,有一類算法被稱為神經網絡控制算法。神經網絡控制是一種基于人工神經網絡的電機控制算法。它通過訓練神經網絡模型來預測電機的輸出,然后通過調整神經網絡的權重和閾值來實現對電機的控制。具有較好的自適應性和魯棒性,適用于非線性、不確定性較大的電機控制場合。尤其是當神經網絡算法中加入深度學習算法后,效果改善會更加明顯,比如深度學習算法可以分析電機運行數據,預測潛在的故障并優化控制策略。
實際上,神經網絡算法就是電機控制智能化升級的典型代表,此外還有模糊控制算法和遺傳算法優化控制等。這些都被統稱為智能控制算法,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以下幾點:其一是電機模型建立,為電機建模是使用智能控制算法的基礎,描述了電機的動態特性和靜態特性,使得算法和工程師能夠更好地了解電機;其二是選擇最優的控制策略,控制策略是智能控制算法的核心,決定了電機驅動的方式和控制的效果;其三是實時監測與反饋,如上所述,智能化控制不依賴固定的電機參數,可以根據電機實時參數而調整控制策略;其四是安全性與可靠性,智能控制算法可以預先判斷電機后續的狀態,確保系統運行的可靠性,尤其是預測性維護策略,這是電機控制算法升級的主要方向之一。
那么,很明顯電機控制智能化升級的本質就是,融合AI算法,實現精準控制與自適應調節。
如何承載電機智能控制算法?
電機控制和驅動智能化升級的方向是非常明確的,問題在于通過怎樣的硬件基礎承載這樣的算法,尤其是作為系統核心的MCU該如何應對?
此前,筆者分享了主要MCU廠商的AI布局策略。其中提到了瑞薩電子的Reality AI Explorer Tier工具,這款工具允許工程師基于高級信號處理生成和構建TinyML和Edge AI模型。用戶可以自動瀏覽傳感器數據并生成優化模型。Reality AI工具包含用于查找最佳傳感器或傳感器組合、傳感器放置位置和自動生成組件規格的分析,并包括時域、頻域方面完全可解釋的模型函數,以及用于Arm Cortex M/A/R實現的優化代碼。因此,如果工程師選擇瑞薩電子的Reality AI Explorer Tier工具對電機建模并生成算法,其實可以選擇部署在瑞薩電子普通類型的MCU上,這是可行的路徑。當然,如果這個算法對算力的要求有點高,那么可以選擇瑞薩電子RA8T1 32位電機控制優化型MCU,這款MCU基于高性能Arm Cortex-M85內核,也并不需要NPU。工程師還可以將Reality AI Tools創建的AI模塊與通過瑞薩e-AI轉換器從其他機器學習平臺導入的開源AI模型相結合。
瑞薩電子RA8T1是一個典型,一些還沒有部署NPU的廠商的策略是大抵相同的,比如國內的兆易創新,該公司GD32H7系列MCU采用基于Armv7E-M架構的600MHz Arm Cortex-M7高性能內核,配備了1024KB到3840KB的片上Flash及1024KB的SRAM,還提供高級DSP硬件加速器和雙精度浮點單元(FPU),以及硬件三角函數加速器(TMU)和濾波算法加速器(FAC),這些配置讓GD32H7系列適用于機器學習和邊緣計算等諸多高端創新場景,這些場景是包含電機控制的。
不過,由于NPU在運行AI算法方面的先天優勢,隨著電機智能控制算法越來越強大,NPU一定是未來的方向,行業中也已經有了先行者。比如德州儀器公司的C2000實時MCU新品——TMS320F28P550SJ。這款器件不僅提供獨立32位浮點數學加速器CLA、浮點單元 (FPU)、三角函數加速器 (TMU) 和 VCRC(循環冗余校驗)擴展指令集,還提供NPU。這顆NPU能夠處理600–1200MOPS(兆次運算/秒),并且為電弧故障檢測或電機故障檢測提供模型支持,與僅基于軟件的實現方案相比,將NN推理周期改進了高達10倍。
恩智浦的MCX N系列MCU也是一個很有代表性的產品,在內核方面,MCX N系列采用雙核ArmvCortex-M33架構,運行頻率為150MHz,和上述提到的高性能MCU相比,這個性能并不高。不過,MCX N系列集成恩智浦 eIQ Neutron神經處理單元(NPU),可用于機器學習(ML) 加速。另外,MCX MCU系列還支持eIQ 機器學習軟件開發環境和eIQ工具集,用于開發或轉換機器學習模型,使其能夠高效地運行在MCX CPU和eIQ Neutron NPU上。得益于這顆NPU,MCX MCU系列承載電機智能控制算法的能力得到了顯著增強。
因而,雖然MCU集成NPU在智能電機控制方面還不是業界共識的方案,但NPU的加入確實顯著增強了算法支持的能力,有助于打造更智能的電機系統。也就是說,現在硬件已經就緒,只待殺手級的應用,不過應用尚處于摸索期確實也是行業共識。
結語
電機控制智能化升級趨勢是不可逆的,隨著終端設備升級,會有越來越多的設備采用智能算法驅動的電機,不過現階段算法對NPU需求并不強,高性能MCU就可以很好地支持。一旦算法更進一步,NPU的優勢將顯露無遺,屆時集成NPU的MCU將擁有先發優勢。還是那句話——電動化是智能化的基石,而電機是電動化的動力源,怎么能不智能呢。
-
電機控制
+關注
關注
3534文章
1877瀏覽量
268794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