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inx日志對于統計、系統服務排錯很有用。Nginx日志主要分為兩種:access_log(訪問日志)和error_log(錯誤日志)。通過訪問日志我們可以得到用戶的IP地址、瀏覽器的信息,請求的處理時間等信息。錯誤日志記錄了訪問出錯的信息,可以幫助我們定位錯誤的原因。
訪問日志主要記錄客戶端的請求。客戶端向Nginx服務器發起的每一次請求都記錄在這里。客戶端IP,瀏覽器信息,referer,請求處理時間,請求URL等都可以在訪問日志中得到。當然具體要記錄哪些信息,你可以通過log_format指令定義。
錯誤日志在Nginx中是通過error_log指令實現的。該指令記錄服務器和請求處理過程中的錯誤信息。
Nginx中通過access_log和error_log指令配置訪問日志和錯誤日志,通過log_format我們可以自定義日志格式。如果日志文件路徑中使用了變量,我們可以通過open_log_file_cache指令來設置緩存,提升性能。
一、訪問日志的配置
1.log_format
log_format用來設置日志格式,也就是日志文件中每條日志的格式,具體如下:
log_format name(格式名稱) type(格式樣式)
log_format main '$server_name $remote_addr - $remote_user [$time_local] "$request" ' '$status $uptream_status $body_bytes_sent "$http_referer" ' '"$http_user_agent" "$http_x_forwarded_for" ' '$ssl_protocol $ssl_cipher $upstream_addr $request_time $upstream_response_time';
$server_name:虛擬主機名稱。
$remote_addr:遠程客戶端的IP地址。
-:空白,用一個“-”占位符替代,歷史原因導致還存在。
$remote_user:遠程客戶端用戶名稱,用于記錄瀏覽者進行身份驗證時提供的名字,如登錄百度的用戶名scq2099yt,如果沒有登錄就是空白。
[$time_local]:訪問的時間與時區,比如18/Jul/201200:01 +0800,時間信息最后的"+0800"表示服務器所處時區位于UTC之后的8小時。
$request:請求的URI和HTTP協議,這是整個PV日志記錄中最有用的信息,記錄服務器收到一個什么樣的請求。
$status:記錄請求返回的http狀態碼,比如成功是200。
$uptream_status:upstream狀態,比如成功是200。
$body_bytes_sent:發送給客戶端的文件主體內容的大小,比如899,可以將日志每條記錄中的這個值累加起來以粗略估計服務器吞吐量。
$http_referer:記錄從哪個頁面鏈接訪問過來的。
$http_user_agent:客戶端瀏覽器信息
$http_x_forwarded_for:客戶端的真實ip,通常web服務器放在反向代理的后面,這樣就不能獲取到客戶的IP地址了,通過$remote_add拿到的IP地址是反向代理服務器的iP地址。反向代理服務器在轉發請求的http頭信息中,可以增加x_forwarded_for信息,用以記錄原有客戶端的IP地址和原來客戶端的請求的服務器地址。
$ssl_protocol:SSL協議版本,比如TLSv1。
$ssl_cipher:交換數據中的算法,比如RC4-SHA。
$upstream_addr:upstream的地址,即真正提供服務的主機地址。
$request_time:整個請求的總時間。
$upstream_response_time:請求過程中,upstream的響應時間。
需要注意的是:log_format配置必須放在http內,否則會出現如下警告信息:
nginx: [warn] the "log_format" directive may be used only on "http" level in /etc/nginx/nginx.conf:9
2.access_log
access_log指令用來指定日志文件的存放路徑(包含日志文件名)、格式和緩存大小,具體如下:
access_log path(存放路徑) [format(自定義日志格式名稱) [buffer=size] [gzip[=level]] [flush=time] [if=condition] ]
#設置訪問日志 #指定日志的寫入路徑為/var/logs/nginx-access.log,日志格式使用默認的combined。 access_log /var/logs/nginx-access.log access_log logs/access.log main; #指定日志的寫入路徑為/var/logs/nginx-access.log,日志格式使用默認的combined,指定日志的緩存大小為32k,日志寫入前啟用gzip進行壓縮,壓縮比使用默認值1,緩存數據有效時間為1分鐘。 access_log /var/logs/nginx-access.log buffer=32k gzip flush=1m #關閉日志 access_log off; #能夠使用access_log指令的字段包括:http、server、location、limit_except。
path 指定日志的存放位置。
format 指定日志的格式。默認使用預定義的combined。
buffer 用來指定日志寫入時的緩存大小。默認是64k。
gzip 日志寫入前先進行壓縮。壓縮率可以指定,從1到9數值越大壓縮比越高,同時壓縮的速度也越慢。默認是1。
flush 設置緩存的有效時間。如果超過flush指定的時間,緩存中的內容將被清空。
if 條件判斷。如果指定的條件計算為0或空字符串,那么該請求不會寫入日志。
二、錯誤日志的配置
錯誤日志主要記錄客戶端訪問Nginx出錯時的日志,格式不支持自定義。通過錯誤日志,你可以得到系統某個服務或server的性能瓶頸等。因此,將日志好好利用,你可以得到很多有價值的信息。
錯誤日志的語法:
error_log path(存放路徑) level(日志等級)
path含義同access_log,level表示日志等級,日志等級分為[ debug | info | notice | warn | error | crit ],從左至右,日志詳細程度逐級遞減,即debug最詳細,crit最少,默認是error。
error_log logs/error.log info;
需要注意的是:error_log off并不能關閉錯誤日志,而是會將錯誤日志記錄到一個文件名為off的文件中。正確的關閉錯誤日志記錄功能的方法如下:
#表示將存儲日志的路徑設置為“垃圾桶”。 error_log /dev/null;
error_log可以配置在main, http, mail, stream, server, location作用域。
三、日志分割
1.編寫nginx日志分割腳本
#!/bin/bash LOGS_PATH=/usr/local/nginx/logs YESTERDAY=$(date -d "yesterday" +%Y-%m-%d) cp ${LOGS_PATH}/access.log ${LOGS_PATH}/access_${YESTERDAY}.log && >${LOGS_PATH}/access.log cp ${LOGS_PATH}/error.log ${LOGS_PATH}/error_${YESTERDAY}.log && >${LOGS_PATH}/error.log
2.設置定時任務運行腳本
$ crontab -e 0 0 * * * /usr/local/nginx/logs/NginxLogRotate.sh
定時任務每天00:00執行腳本/usr/local/nginx/logs/NginxLogRotate.sh,實現定時自動分割Nginx日志(包括訪問日志和錯誤日志),這樣Nginx每天都會生成一個新的日志文件。
鏈接:https://www.cnblogs.com/myitnews/p/11536181.html
-
腳本
+關注
關注
1文章
390瀏覽量
14879 -
nginx
+關注
關注
0文章
150瀏覽量
12185
原文標題:玩轉Nginx日志管理:高效排查問題的終極指南
文章出處:【微信號:magedu-Linux,微信公眾號:馬哥Linux運維】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