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智能化,高度依賴于人才的創造力,今天已經是全社會的共識。但更能鏈接行業與技術的行業+AI交叉型人才,到底從何而來?這仍是一個不好回答,又必須回答的問題。
一次采訪中,國內某理工科教師對我們提到:不要限制學生,不要輕視他們,不要小看他們,也不要畫出框框架架。我們可以拋出非常難的問題,不要求標準答案,讓他們主動去嘗試、測試,甚至去二次開發。老師只是傳遞工具和展現工具基本用法的人,但千變萬化的用法,需要學生自己由興趣導向去解決。
但提出具有挑戰性的難題,就難倒了不少高校。
以化工為例,大量問題和智能化需求,都是在礦山、油田、工廠里萌發的,老師和學生平時在“象牙塔”中,很少有機會接觸到真實的產業難題,更別提把AI工具應用到場景中去解題了。而化工企業,又面臨招人留人難,急缺智能化創新人才,遲遲難以推動AI在行業中規模化落地。
可能聰明的你已經想到了,為什么不能由產業來出題,讓人才來答題呢?
今年6月,全國首屆化工行業人工智能應用創新大賽正式啟動,由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主辦,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化工人才交流勞動就業服務中心承辦。
歷時6個月,來自全國159所高校、89家企業,一共有394支團隊,經過激烈的角逐,終于在12月29日,迎來了總決賽。
本次大賽十分具有特殊性與代表性。
特殊之處在于,探索了一種行業專有AI人才的培養模式。區別于過往AI賽事更多聚焦于計算機、編程等問題和數字人才,本次大賽首次全面聚焦于AI與化工行業融合的應用與人才培養;
代表性在于,大賽涌現出了眾多優秀的AI應用案例,涵蓋了化工行業生產的各個環節,從原料采購、生產過程控制到產品質量監測、物流配送等,為化工企業提供了豐富的實踐參考和借鑒,成為一種行業智能化創新的重要途徑。
接下來,我們就走進這片火熱的賽場,看看新型化工AI人才如何在這里生長著、孕育著;智慧化工的星星之火,如何在這里被一一點燃。
“與AI的萍水相逢間,讓傳統工科就有了無限可能。”本次大賽一等獎的獲獎隊伍,天津大學化工學院的賀常晴同學,在獲獎感言中說道。
此前,究竟是什么因素,阻礙了化工與AI的相逢呢?具體來說,化工行業與AI技術之間的鴻溝,來自幾方面的缺失:
1.缺培養能力。隔行如隔山,高校還是以傳統化工的教學大綱為核心,缺少化工+AI課程、教材,老師自己也在經歷AI起步的“陣痛”,難以快速幫助學生系統性上手AI。
2.缺實踐土壤。傳統模式如校企聯合培養,更多服務于課題,學術界與產業界融合待提高,技術成果難以在行業落地,企業又缺乏足夠的研發能力和人才,行業應用創新難。
3.缺專屬舞臺。這兩年來的AI大賽、開發者賽事等,較少涉及化工領域,無法提高行業AI人才的培養效率,需要一個聚焦化工智能化的專屬舞臺,激活行業內人才的創造力。
讓化工與AI相逢,一場高水平、開放式的比賽競技,無疑是快車道。能夠聚合產學研多方力量,提出來自產業的真實難題,讓化工學子和化工企業人才快速成長起來,孵化創新。
全國首屆化工行業人工智能應用創新大賽,就填補了這個空白。
填平化工行業需求與AI技術發展之間的鴻溝,大賽首先需要解決的,就是讓此前的種種缺失“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為此,大賽通過前期資源導入,收集了行業真實需求,提供了必需的算力,通過精心設計賽程機制,為人才與產業的雙向奔赴,鋪平了道路:
1.接入資源。華為聯合青島科技大學、華東理工大學,共同開發《AI賦能化工》系列課程,還帶來昇騰算力,解決高校AI人才培訓過程中算力缺乏的實際困難。
2.接入場景。大賽將產業中真實存在的共性問題帶到了高校賽事中,眾籌共建化工+AI場景應用。參賽團隊既可以解決開放賽題,按照賽事主題和內容,自行選擇化工人工智能場景,提供場景方案,也可以接受頭部化工企業依據真實企業難題發布的揭榜掛帥命題,結合企業提供的真實場景及數據,來開發解難題。
3.接入舞臺。賽程設置中,尤其鼓勵校企聯合,鼓勵企業及院校組成混編隊伍,優勢互補。讓學生有機會接觸真實的工作環境和變化,激發人才對行業的興趣。比如,中海油惠州石化有限公司、中南大學、深圳力維智聯技術有限公司就共同組成了“煉智先鋒”隊,充分發揮產學研各自優勢。
化工人才看到自己的作品與成果在產業界發光發熱,會充滿成就感,減少對傳統學科的焦慮與迷茫,真正踐行“AI一行,強一行”。
據統計,大賽共吸引了全國159所高校、89家企業的394支團隊的老師/學生報名參加,孵化200+化工AI應用,識別了100+化工場景問題,涵蓋化工基礎研發到工業應用的各個環節,創新成果豐富多樣。
可以看到,一場大賽,將學術界與產業界、象牙塔與真實場景、化工人才與AI技術,緊密地銜接在了一起。
當千千萬萬化工人才向產業而來,向前所未有的難題與挑戰而來,便點亮了行業智能化的星星之火。
從參賽作品來看,化工人才的AI首秀,不僅解題思路和創意十分精彩,而且為行業企業貢獻出了真切的實際價值。
華南理工大學的“重生之我在華工燒陶瓷”隊伍,利用AI賦能建筑陶瓷配方智能優化,改良陶瓷配方,獲得成本最優原材料比例,在佛山眾陶聯試點,顯著降本增效,已實現一系列成果轉化,獲得了本次大賽的三等獎。
數字化轉型領軍化工企業——中海油惠州石化,在日常生產經營中,產生了對生產工藝進行整體智能優化的需求,于是聯合中南大學、力維智聯,發揮產學研各自優勢,組成的“煉智先鋒”隊伍,基于多階段生成式深度學習技術,挖掘海量生產數據價值,實現大型加氫裂解裝置全流程參數智能優化決策,可以幫助惠州石化每年節約7900萬元(以年煉油2200萬噸計算),該案例也獲得了大賽二等獎。
天津大學化工學院的“尋津陌路道常在”隊伍,在一等獎的獲獎感言中表示:期待AI給傳統工科一個新的未來。該隊伍將AI用于分離材料研發全流程,解決該領域研發范式變革“起步難”等共性難題,經過尋津1.0到3.0的多輪迭代,相關技術先后應用于“三廢”處理、重質稠油降粘、重質油水乳液破乳等,為中石油、中石化等企業,累計帶來經濟效益超過5億元。尤其在芯片清洗材料開發領域,實現了30天內從“零基礎”到全流程貫通的快速研發,方案的創新性極強。
而大賽的特等獎團隊“司南煤氣化RTO”,則經過了近一年的探索,完成了極具挑戰性的復雜課題——粉煤氣化裝置全球首套先進控制與實時優化一體化系統。以前,復雜的煤氣化裝置需要很有經驗的老師傅才能做好,新人上手慢、易出錯、效率較低。為此,杭州司南智能技術有限公司,與云天化、華東理工大學、華為等多方合作,基于盤古大模型技術,構建了全球首套融合了信息控制與實時優化的系統,將這套裝置交給AI來操作,目前取得了比較好的效益,每年為工廠節省超千萬元。
可以說,在廣袤的產業場景中,才有象牙塔里想不到的問題,才有人才恣意施展才華的不設限的天空。
除了上述案例,本次大賽孵化的智能化場景與化工應用多達數百個,不僅讓化工人才在實戰中淬煉出了數字化技能,也為化工行業沉淀了大量化工AI資產和數字資產,未來通過規模化復制,行業智能化的星星之火,便有了燎原之勢。
通過這次大賽的賽題,我們會發現,行業智能化的細分場景多,涉及的技術體系復雜,不同領域的工況和需求也是千差萬別的。因此,沒有一家企業或一個高校,有能力、有條件去獨立完成所有化工場景的智能化。行業智能化升級,離不開一個重要條件,那就是產學研用一體化。
近年來,關于產學研用一體化的政策密集出臺,比如《“十四五”規劃綱要》就明確提出要“形成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
然而在實踐中,如何用一種高效的方式,把學術界、產業界、政府、行業組織等各方力量聚合起來,打破不同角色之間的藩籬?還需要進一步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手段。
而這場大賽,無疑就是一次成功的探索。
總結一下,一場大賽可以是產學研用一體化的凝聚點,也是行業智能化的躍遷點,快速拉近傳統學科與AI的距離、產業與學術的距離。
從此次大賽中,我們不難看到化工行業的幾個變化:
一是人才與產業走得更近了。通過將產學研資源為己所用,化工AI人才迸發出無盡潛能,由興趣導向,找到大量解決產業難題的方案,孵化出的100多個場景和200多個應用案例,創新效果顯著。
二是共識增強了。為期六個月的賽事,也是產學研各界頻繁互動、密集交流的機會。決賽期間,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行業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及華為等共10家機構共同發起《共建產教融合生態,共育化工AI復合型人才倡議》,其中提到,化工+AI復合型人才培養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需要政府部委、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的共同努力。尤其強調,要強化產學研合作。
三是行業智能化的機遇空間,也進一步打開了。行業智能化方興未艾,一場比賽當然是遠遠不夠的,但可以發掘需求、引領前行。
比如決賽期間就有老師提出,本屆大賽是由興趣導向牽引,未來可以由場景和應用需求牽引,企業提供豐富的場景,建立統一的場景庫,通過比賽就能找到解決方案。
對此,企業方面也在積極響應,比如華為聯合云鼎科技、華東理工大學、青島科技大學、深勢科技、南京凱奧思等化工行業伙伴,深入山東能源集團等化工企業下屬化工廠,共同梳理煤化工,精細化工和煉化等不同化工領域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多達100余個,未來將循序漸進落地。
所以說,大賽是起點,不是終點。以首屆化工AI大賽作為躍遷點,這個國計民生重點行業和傳統學科,躍入智能時代,煥發出全新的生命力。新型化工人才展現出的耀眼才華,正是未來智慧化工的星星之火。
審核編輯 黃宇
-
AI
+關注
關注
87文章
30998瀏覽量
269304 -
智能化
+關注
關注
15文章
4897瀏覽量
55449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