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中國高科技》
作者:郭源生、胡瑜
摘要 :信息技術是由采集、傳輸和處理,即傳感器、通信和計算機技術構成。隨著大數據、高算力、大模型等技術的融合,以及人工智能的到來,傳感器的重要性更顯突出。如何以半導體 MEMS 工藝技術為主線,敏感機理為基礎,構建完整產業鏈,形成政、產、學、研、用、服六維一體的“雙生態”產業協同體系,是傳感器產業化發展的當務之急。
2020 年《中國傳感器(技術、產業)發展藍皮書》中特 別提到:“國內中高端傳感器進口占比達 80%,傳感器芯片進口更是高達 90%,國產化缺口巨大,產業整體偏弱。國家 重大裝備所需的數字化、智能化、微型化等產品嚴重短缺, 高端產品主要依賴進口”。
近年來,許多專家、院士紛紛建 言獻策,全國各地在推進以智能傳感產業園為主體暨“傳感 谷”的建設風起云涌 , 似乎一夜之間,傳感器產業由陽光明媚、百花齊放的“春天”,迅速步入了烈日炎炎、驕陽似火 的“夏天”。
1 傳感器與信息技術
時下,隨著大數據、高算力、大模型等技術融合創新, 第四次信息化浪潮陡然興起,人類全面步入人工智能新時代。第四次信息化浪潮意在使系統功能從感知邁向認知,即在多維度、復雜場景下的顛覆性技術。信息化浪潮主題、持續時長與趨勢圖如圖 1 所示。
由圖 1 可以看出,通過前三次信息化浪潮,信息技術完成了從數據信息處理、通信、采集等完整的系統基礎。后續的信息化浪潮也都建立在數據基礎上,數據就像人體的血液一樣,成為系統的命脈與核心。所用的數據由少到多、由單一到繁雜,對感知技術即傳感器技術的依賴性越來越明顯。
傳感器作為數據信息獲取的唯一功能器件,被稱為“數據之母”,提供著系統的控制、處理、決策、執行所必需的原始數據,是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的聚焦點。在現代控制系統中處于連接被測對象和測試系統的接口位置,構成了信息交互的主要“窗口”,直接影響和決定著系統的功能。
形象地比喻:如果把人體視為一個完整的信息系統,那么,計算機就是“大腦”,通信是“神經”,傳感器就是“五官”與“皮膚”,感知著一切環境數據信息,是獲取外界一切信息的源頭。
在制造業生產中,許多過程控制系統的多項功能,都因場景復雜、數據信息無法獲取而難以實現,成為影響系統功能的最大障礙,使得很多“智能”變得“只能”,“智慧”成為“只會”或“智障”。可以毫不夸張地講,沒有傳感器,萬物互聯無從談起。
2 產業現狀與問題分析
2.1存在的問題
縱觀產業發展歷史,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國傳感器市場需求長期依賴于進口,主要成因有以下 7 個方面:
(1)缺乏深刻理解和充分認識。沒有戰略定位和頂層設計,并未賦予它應有的戰略高度和相應的地位,屬于“被遺忘的角落”。
(2)缺乏相應和持續性的產業政策扶持。政策扶持力度不足,公共資源配置偏弱,產業整體偏弱。
(3)產業規模和顯示度不高。傳感器在各大系統中屬于“配角”。在上萬甚至幾十萬、上百萬的儀器設備中所用傳感器數量再多,但總價值卻很低,價格顯現度不明顯。
(4)市場對國產傳感器存在偏見。在大量進口慣性和依賴下,對國產產品有較大偏見,市場準入門檻和包容性不夠。
(5)原始創新能力不足。長期購買國外敏感芯片,加上企業規模偏小、高端人才缺乏等因素所限,導致國產傳感器原始創新能力不足。
(6)產用脫節突出或協同不夠。“造的人不知道咋用,用的人不了解咋造”,是國產傳感器走向市場的一個關鍵問題和最大瓶頸。
(7)缺乏多維度場景化描述和創新理念。應用場景的多維度、多參數、多功能復合,復雜場景描述和參數設計都缺乏準確性和理念創新。
2.2產業化現狀
我國傳感器企業數量不少、產值不高。產品技術類型、所屬地域、企業規模、應用水平參差不齊,產業整體偏弱。根據 2023 年度行業統計數據顯示(傳感器新增企業數量圖 2,傳感器企業數量區域分布見圖 3),現有科研機構、生產企業、經銷公司約為 7310 余家,專業型企業比例僅為 22.5%,約為 1645 家,產值過億的僅為 6%,全國僅 439 家,產品種類齊全的不足 1%;年申報專利 50 多萬件,91% 為實用新型;與國外同行業相比,在產品品質、工藝技術、生產裝備、企業規模、市場占有率和綜合競爭能力等方面差距較大,均無競爭優勢,整體落后 10 ~ 15 年。而市場銷量中約有 67% 是依賴進口,高端裝備、儀器儀表、特種行業所需的傳感器約96% 依賴進口,短板尤為明顯,“卡脖子”現象尤為突出。
近年來,在各地產業政策推動下,多條 MEMS 產線動工建設和相繼投產,引發國內業界對 MEMS 產線產能利用率低、產量是否過剩等問題的疑慮。雖然,MEMS 技術先進性、工藝可靠性、性能穩定性、服務優劣必將成為國內競爭和優勝劣汰的評價標準,也是產業發展的必然過程。
但值得提醒的是,需要防止或避免一哄而上,以及出現“泡沫化”。更需要針對市場不同領域和場景需求,尋找主流產品的市場需求以及規范化、標準化設計,提高產線的配套能力和運行效率。
例如重點關注物聯網、人工智能、機器人、自動駕駛、智慧家居、智慧建筑、智慧醫療等應用場景,催生海量的傳感器需求。因此,需要具備國際化視野,面向全球市場,以優越的性價比和可量化、標準、規范的服務能力,參與國際競爭。
由此可見,國內如何建好、管好、用好 MEMS 產線,形成差異化、特色化水平是值得思考的深度問題,也是傳感器產業化發展的當務之急。
3 應對措施與建議
國內傳感器行業大多為小微型企業,無論是總規模、創新能力、發展后勁都顯薄弱,難以抵御國際多變的技術現狀和商業競爭格局,也難以應對國內產業升級和“新質生產力”發展推動下的快速增長和創新需求。
此外,小微型企業在國外同類產品競爭中不具備優勢,難以抵御進口產品沖擊或管控形成的缺口,以及市場準入門檻和行業壁壘。因此,結合區域特征和優勢,構建“雙生態”產業鏈,組成國際傳感器產業園 —— 傳感谷,聚集有明顯特色的企業和科研院所入駐園區,組成具有突出特色的上下游產業集群,實現年銷售額過千億元,并持續具備增長能力的國際化產業園區是積極可行的。具體建議如下:
(1)做好戰略定位和頂層設計。首先要從國家層面開展國內外產業問題研究,制定國家產業發展戰略規劃和相應的產業政策。從產品工藝技術到應用場景、市場營銷、資源配置等多維度確立目標和內容,配置相應資源,落實具體責任。
(2)建立主題明確的產業生態體系。按照產業鏈結構和內容,找準切入口,選擇國內外相應的企業,針對性地招商引資,避免造成產業堆積、重復建設、惡性競爭。逐步培育產品創新與研發能力、上下游協同與配套能力,使產業鏈和產業生態具有完整性和準確性。
(3)挖掘地區產業基礎市場、契合本地產業化需求。圍繞本地主導產業情況,因地制宜地選擇合適的產品技術方向。同時,需要挖掘本地市場需求規模,以及原有的產業協同基礎及配套能力。由本地化配套市場需求牽引,精準化引入產業鏈中缺少的相關企業,在為本地提供產品技術市場服務的同時,打造并成為產業園開局的新引擎。
(4)制定階段性目標和考核辦法。結合規劃實施方案,在避免單一追求稅收和 GDP 的同時,對各項經濟指標和園區建設的階段性任務進行分階段考核。避免因周期長、技術突破困難而失去信心、前功盡棄。
(5)加大產業扶持政策和資源配置力度。傳感器企業對技術和人才的要求較高,而且 80% 以上均為小微型企業,技術創新動力很足,但因缺乏資源導致創新能力不足,地方除了需要有“足夠的耐心”外,還要拿出項目資金、人才引進、生產場地、生活安置、公共配套等政策“組合拳”。
總之,發展傳感器產業是一個艱難的過程,要有充分的信心和足夠的耐心。
4 結語
我國傳感器產業發展屬于困難與機遇并存的狀況。盡管在基礎技術、產業協同、人才需求、資源配置、市場準入等方面存在各種矛盾和復雜問題,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較大差距,但行業整體發展較快,產業化能力不斷提高。
希望并期待抓好戰略定位和頂層設計,堅持以問題為導向,運用有限的資源進行合理配置和精準施策,按照階段性目標持續評價,切不可盲目引進、產業堆積、重復建設、惡性競爭。
更期盼未來,通過傳感谷及雙生態體系的建設,推動國產傳感器良性發展,讓中國傳感器能夠在世界上占領一席之地,成為某個地區的優勢產業和閃亮名片。
作者簡介:郭源生(1960-),男,陜西寶雞人,北京理工大學前沿技術研究院首席專家,教授,研究方向:傳感器、物聯網等。
通訊作者:胡瑜(1970-),男,山東濟南人,天津仁愛學院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智能制造、軟件工程、工業互聯網等。
專家檔案
郭源生 九三學社中央科技委副主任;中國傳感器與物聯網產業聯盟常務副理事長;北京理工大學前沿技術研究院首席專家、智能感知戰略委常務副主任;全國3D大賽組委會副主任。智慧醫療與大健康產業專委會主任。原工信部電子元器件行業發展研究中心總工程師。武漢大學、華東理工、北京郵電等大學兼職教授。美國國家人工智能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醫學會會士。
參考文獻
[1] 郭源生 .“傳感谷”實現產業化集群式發展和行業振興 [N]. 中國電子報,2021-05-20.
[2] 楊青梅,孫建民 . 傳感器技術及應用 [M]. 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2014.
[3] 劉靳,劉仁,韓保君 . 傳感器原理及應用技術 [M].3版 . 西安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2013.
[4] 郭源生,吳循,李吉鋒 . 物聯網傳感器技術及應用 [M].北京 :國防工業出版社,2013.
[5] 范茂軍 . 物聯網與傳感器技術 [M]. 北京 :機械工業出版社,2012.
審核編輯 黃宇
-
傳感器
+關注
關注
2552文章
51237瀏覽量
754749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