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電路使用 5伏 直流電壓驅動紅色、黃色和(偏藍的)綠色LED。”
大多數(shù)無線供電系統(tǒng)的核心原理是電磁感應:當電流通過線圈時會產生磁場,而變化的磁場又會在線圈中感應出電流。
通過將兩個線圈放在一起,就可以實現(xiàn)無線輸電:當交流電流通過一個線圈時,會產生交變磁場,部分磁場穿過另一個線圈,從而在該線圈中感應出電流。
??
需要注意的是,磁場必須隨時間變化才能在線圈中產生電壓并傳輸功率。這意味著雖然理論上可以使用直流電,但這種方式效率極低,只能傳輸很小的功率脈沖。只有在線圈由超導體制成且電源可以提供無限電流的情況下,這種方式才能持續(xù)工作。
這種方法雖然可行,但效率很低,因為只有很小一部分磁場能穿過另一個線圈,大部分用于產生磁場的能量都無法傳輸。添加電容可以回收這些能量,當線圈中的電流下降時,電容會將磁場能量以電荷形式儲存起來,并在交流周期的下一半周期將其釋放回線圈:
接收端也可以采用同樣的方法來儲存和重復使用未使用的功率。
重要的是,任何線圈和電容的組合都有一個自然共振頻率,在該頻率下能量可以在電容和線圈之間轉換。這個頻率可以用以下公式計算,不過通常通過實驗來確定更容易:
f = 1/(2π√LC)
實際上,計算這個頻率并不必要,因為你可以通過調節(jié)發(fā)射端電容(或輸入交流頻率)來獲得最低功耗,并調節(jié)接收端以獲得最高電壓或最佳傳輸距離。
構建一個實用系統(tǒng)只需要將一個調諧電路連接到振蕩器(工作在電路的共振頻率),并將負載(如LED)連接到匹配的調諧電路即可。
該電路基于阻塞振蕩器,其中晶體管基極大部分時間保持負電壓(關斷狀態(tài)),但當 L1 上的電壓達到波形最低點時,晶體管會短暫導通,提供一個電流脈沖來維持振蕩。這樣振蕩就會鎖定在調諧電路的共振頻率上,無需額外調整。 本文開頭展示的裝置使用了一個6厘米×6厘米、20匝的方形中心抽頭線圈,工作頻率為 3 MHz。繞制線圈時,首先在一個6厘米×6厘米的方形框架上繞10匝,然后留出一個線圈(建議將線圈扭幾下以保持整潔),再按相同方向繼續(xù)繞10匝完成線圈。這樣就形成了兩個共用連接的耦合線圈 L1 和 L2,它們的具體對應關系并不重要,但要確保將線圈(中心抽頭)連接到電池。
只要 L1 和 L2 是單個中心抽頭線圈,且接收端(L3 和 C3)調整到與發(fā)射端的共振頻率相匹配,這種方案適用于大多數(shù)線圈和電容的組合。調整接收端最快的方法是用可變電容替代固定電容,調節(jié)到最佳傳輸距離和亮度,然后測量可變電容的值來確定最優(yōu)電容值。
參考文獻: https://10maurycy10.github.io/projects/simple_wireless_power/ 本文遵循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ShareAlike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注意:如果想第一時間收到 KiCad 內容推送,請點擊下方的名片,按關注,再設為星標。
常用合集匯總:
和 Dr Peter 一起學 KiCad
KiCad 8 探秘合集
KiCad 使用經驗分享
KiCad 設計項目(Made with KiCad)
常見問題與解決方法
KiCad 開發(fā)筆記
插件應用
發(fā)布記錄
審核編輯 黃宇
-
電容
+關注
關注
100文章
6072瀏覽量
150627 -
振蕩器
+關注
關注
28文章
3843瀏覽量
139203 -
無線供電
+關注
關注
14文章
98瀏覽量
51120
發(fā)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