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科研范式的巨變或將是螺旋式上升的過程,它充滿了探索、挑戰與革新。
世界上第一臺受專利保護的計算機
人類歷史上得到普遍認可的較早期的機械式計算機之一,是1642年法國哲學家兼數學家布累斯·帕斯卡發明的加法器(Pascaline)。
帕斯卡發明它的目的,是幫助父親減少稅務計算上的勞作。而此后,二進制和微積分的發明者萊布尼茨在加法器的基礎上,發明了人類第一臺可進行四則運算的機械計算機。
最早的計算機的誕生是讓數學家從繁冗、人力所不能及的數學計算中解脫,但因摩爾定律加持之下,人類計算能力得以快速增加,這是它被用于科研進而邁進公眾生活的一個前提。
然而,科研歷程中的一個關鍵性里程碑,便是成功攻克了“四色問題”。
數學界有名的四色問題
四色問題的起源將追溯到1852年,由英國數學家弗朗西斯·古德里(Francis Guthrie)提出。他在為英國地圖著色時,發現只需四種顏色就可確保相鄰區域顏色不同,隨后他向弗雷德里克·古德里(Frederick Guthrie)提出此問題。
其真正引起廣泛關注是在1878年,當時英國數學家阿瑟·凱萊(Arthur Cayley)在倫敦數學學會上公開提出了這個問題,并將其列為未解決的數學難題之一。
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許多數學家嘗試證明四色問題,但都未能成功。例如,阿爾弗雷德·肯普(Alfred Kempe)在1879年提出了一種證明方法,并一度被認為解決了問題。因此,11年后,珀西·約翰·希伍德(Percy John Heawood)發現肯普證明中的錯誤,表明四色問題仍未解決,這事件進一步加深了數學界對四色問題的質疑,甚至有人認為它可能是一個無法被證明的假說。
四色猜想的推理證法
直到1976年,肯尼斯·阿佩爾(Kenneth Appel)和沃爾夫岡·哈肯(Wolfgang Haken)利用計算機輔助證明,才首次給出了四色問題的完整證明。其次,他們的證明方法也引發了爭議,因其依賴于計算機對大量具體案例的枚舉和驗證,而非傳統的純數學推導。
與此同時,這種非傳統的證明方式使得部分數學家對四色問題的“真正解決”持保留態度,甚至質疑其是否能被視為嚴格的數學證明。
另外,比四色問題的解決更具有標志性意義的,是現代計算機科學的最前沿:人工智能技術與科學的結合,而其代表事件則是2024年諾貝爾化學獎的頒發。
這次由三人分享的化學獎中,來自谷歌的英國科學家哈薩比斯和江珀,他們開發了一種名為AlphaFold2的人工智能模型,這種模型解決了一個已有50年歷史的難題,能夠預測大約兩億種已知蛋白質的復雜結構,并且已被全球200多萬人使用。(往期文章提到過)
物理學獎頒給AI科學家,諾貝爾獎不走“尋常路”?
但由于AlphaFold的出現改變許多,其Fold指“折疊”——2018年,AlphaFold采用深度學習基礎上的FM預測策略,通過三個系統支撐(建模、預測、優化),出道就拿下當年蛋白質預測大獎;在2020年改進后的模型AlphaFold2在第14屆CASP競賽上讓人“眼前一亮”,在給定預測蛋白質中GDT平均得分92.4,遠超競爭對手。
至此,深度學習支撐下的蛋白質預測取得歷史性進展,也開始消融TFM和FM之間的間隔,人類對于蛋白質結構預測乃至設計的能力得到極大增強。
AlphaFold1的預測過程
簡而言之,AI for Science,AI4S已成為常態,而去年的諾貝爾獎更像是一個明確的信號,無疑使得人類再一次站到了科研范式的轉折點上;被簡化為“AI4S”的AI for Science(AI用于科研)理念也受到了國內外科學家們的重點關注。
科學智能(AI for Science,AI4S),是指人工智能技術驅動的科學研究,主應用于探索未知的科學領域。AI4S概念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鄂維南于2018年首次提出。
此外,AI4S開啟了一種利用人工智能學習深奧的科學原理來創造科學模型,以解決那些曾被認為無解的實際問題的科研新范式。2021年,隨著英國“深度思維”(DeepMind)公司發布阿爾法折疊(AlphaFold),AI4S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
值得注意的是,AI4S的核心源于數據驅動、模型智能和跨域融合,它能夠處理傳統方法難以應對的高維、非線性問題,在海量數據中識別人類難以察覺的模式和關聯。
數據處理維度:深度學習算法能夠從海量實驗數據中提取特征,發現傳統統計方法無法識別的模式。
模型構建維度:物理信息神經網絡(PINN)等新型建模方法,將物理定律與數據驅動相結合,實現了更精確的模型預測。
實驗設計維度:強化學習算法能夠自主設計實驗方案,優化實驗參數,大幅度提高實驗效率。
當前,AI4S的顯著特點是使用人工智能、機器學習和推理技術來處理和分析大數據,有效揭示數據之間的相互關系,并幫助科學家解決“維數詛咒”問題,從而更快、更準確地理解復雜現象,其核心也是“知識自動化”,與“工業5.0”的目標相契合。
圖源:Google
首先,這三類技術的融合,與卡爾·波普爾的三個世界——物理世界、精神世界和人工世界相呼應,這相比于大語言模型和大視覺模型(LVMs)代表了更廣闊的世界模型(World Model)視角。
其中,大模型技術表明,改造工業和科學研究最直接、最自然的方法是通過真實系統和人工系統的平行化,這包括從自然科學到人工科學的轉變,從物質生產到人工制造的轉型等協同與合作。
其次,科學研究正從“大問題,大模型”轉向“小問題,大模型”,并在特定領域進行垂直分割。這一趨勢,伴隨大型模型的持續進步和智能代理(agent)技術的成熟,催生了新型“數字人科學家”的出現,他們專注于科學研究中的“小問題,大模型”。
或許,AI4S范式轉換期必然伴隨著更多的困難與挑戰。
科學哲學家托馬斯·庫恩的經典著作《科學革命的結構》被奉為圭臬,他也被公認為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科學哲學家之一。
庫恩的核心思想圍繞“范式理論”展開,這一理論為理解時代進步提供了全新的視角。這意味著,庫恩認為,在特定時代或領域中,只存在一個主導性的“主范式”,只有與之契合才能站在歷史發展的正確方向。
因此,范式本身具有強大的慣性,每一次新范式的轉換都需付出努力并承受相應的代價。
由于篇幅受限,本次的AI4S就先介紹這么多......
-
AI
+關注
關注
87文章
31362瀏覽量
269765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793文章
47567瀏覽量
239415
原文標題:AI4S科學研究的“超能力”時代,是否已成必然?
文章出處:【微信號:奇普樂芯片技術,微信公眾號:奇普樂芯片技術】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