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rent
和電源的不解之緣
作為一個學通信工程的人,華為無疑是每個畢業生最理想的去處之一。
我也不例外,但在畢業那年,因為各種原因我和華為錯失緣分,后來就去了天津一家外資服務器公司做了電源開發。人生到這里之前我幾乎所有的選擇都是被動的,我不知道在人群里是屬于多數還是少數,但無疑我屬于迷茫的那一類——命運的推手把我推到哪里,我就走向哪里。
2018年,我在去一家通信公司面試的回程中,竟然命運般地接到了華為的面試邀請,我幾乎是沒有任何猶豫就做出了決定,我要去華為!這時我才發現,自己從來都沒有放棄來華為的念頭,毫不夸張地說,我對這個地方有執念,而這個電話的出現,讓我覺得一切都剛剛好。這一次我主動選擇了華為,也許這就是所謂的“念念不忘,必有回響”吧!
Chrent
想減肥來華為!
從一家外資企業初到華為的適應階段,應該是我這三十年來年過得最艱辛的一段日子,雖然我自認為從來不怕辛苦,但是真正適應華為的“套路”,還是讓我付出了不小的代價。
我加入的電力電子部在北京大約有20人,其中半數人負責電源磚模塊開發,其他人負責數通產品線單板電源開發。其實我來華為之前做的是單板電源的開發,但2018年由于公司外部形勢嚴峻,我需要承擔電源磚模塊的開發任務。都是做電源,但是二者的“考題”還是不一樣的,就像一個只學過代數的人,被拉去考幾何。
好在我師父是個非常資深和聰明的電源專家,工作的第一天他把“過壓保護功能模塊電路”分配給我獨立負責調試,我當時想:過壓保護電路嘛,簡單!這種電路看看功能就好了,無非就是該保護的時候保護,不該保護的時候別誤觸發。我就在自己的實驗環境上模擬了一下過壓故障,并且存了兩張波形,看了下保護功能確實沒什么問題后,就去找師父。我心里還有點沾沾自喜,“這點小事而已,能行”!但是師父冷冷地回了我一句:“你是開發設計模塊的人,又不是測試的!”
這句話在現在看來是多么無足輕重的一句話,但是對于當時的我而言卻讓我無地自容。我開始思考:做開發和測試有什么區別?
作為一個開發人員,通過電路設計實現需求,要充分考慮到場景、容差、降額以及故障維護等各方面的影響,而驗證只是一種最基本的手段。這個過壓保護單元模塊交給我負責后,我就要對整個電路的設計做充分的容差、降額審查和計算,首先要確保設計階段這個電路上是沒有明顯缺陷的,然后通過設計場景、故障注入等各種輔助手段,驗證基本功能實現的同時,還要考慮器件的瞬態降額等各種設計裕量是否足夠。這個問題產生的原因,一是我沒有和師父認真溝通他的要求,自以為能搞得定;其次,我只是簡單地根據固有認知去執行了,沒有真正站在設計者或者電路所有者的角度去對待這個任務。我這才想起電力電子部有幾條“軍規”,其中兩條是:行動之前先討論,標準動作做標準。
由于工作第一天就遇到挫折,我極度沮喪,這種失落的感覺讓我又想起初中時的經歷,當時我從內蒙轉學到寧夏,剛開始因為語言和環境都不適應,不論是學習還是和同學們日常相處,我一直都怯怯的,第一學期學習成績也不理想,期中成績公布后班主任鼓勵我們說:“大家每個人都要好好努力,不要因為一次考試成績太影響心情,回去認認真真總結避免后面重蹈覆轍,是金子總會發光的。”“是金子總會發光的!”我暗暗記下這句話,而這句話也在后來整個初中、高中和我一路相隨,每次都在灰暗的時光里鼓勵我。
思緒回到現實,我終于來到我夢想的公司工作,無論如何我都要努力發光!我自認為屬于比較鈍的一類人,適應能力比較差,從小到大無一例外,那么這次為何要如此急功近利?我要對自己有耐心、給自己足夠的時間去適應。于是我開始嘗試“厚臉皮”,像跟屁蟲一樣跟著我師父,利用吃飯、休息的時間,在大家都比較放松的狀態下,請教一些自己遇到的不解。師父后來特意找了一篇論文讓我學習,是關于那個拓撲電路工作原理的,我又感覺回到了在學校的狀態,每天抱著電路研究開通和關斷。
雖然我一直默默鼓勵自己,但是試用期那段時間還是花費了我很多精力,由于性格原因,我基本不敢給別人打電話,每次交流我都是eSpace留言,在那個如火如荼搞業務連續性的時段,基本上我能收到回復的概率很小,就算回復,大都也是要很久以后了,這嚴重耽誤了我的工作效率。
好在那個時候同組另一個女同事和我負責的項目類似,每次要拉會對齊,因為會議內容很類似我就叫她帶我一起,開會的時候,我不斷學習和別人如何交流,如何克服自己的羞怯。印象很深,不久后我在深圳出差的時候,在坂田H3一樓大廳的展板上,我看到了金牌員工的宣傳,在一排人里面我看見了唯一一位女士,燈光打在那張照片上,感覺她在閃閃發光。那一瞬間,我告訴自己,她就是我的標桿,有一天我也要像她一樣閃亮!于是我開始強迫自己每次開會多問問題,多發言,我總不能輸在不喜歡開口說話這件事情上呀!
整個試用期,不論是我身邊的人,還是我自己,還有那些當時還不認識的網友們的善意,都給了我莫大的幫助和鼓勵。想來,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我很感激PL(項目負責人)把我安排到一個我完全不熟悉的領域,讓我來了公司就知道要不斷地學習和努力;也感謝組里技術最牛的人當了我的導師;感激我的導師和那個帶著我一起開會的小伙伴,幫助我一天天成長和適應;感激陳列在展板上的那位優秀女士,成為那時我內心的一座燈塔,讓我有了努力的方向;也感激我自己的執拗和不服輸,讓我寧愿掉了十斤肉也沒有放棄努力!是的,沒錯,6個月試用期我瘦了10斤,現在我有時候還在開玩笑地說,想減肥來華為!
Chrent
大家叫我“靠譜丹”
一年后組織調整,我又回去干起了老本行——單板電源開發,工作內容和復雜度以及溝通交流已經不在話下,我開始思考:大家都搞單板開發,我搞的單板電源和別人搞的有什么區別呢?難不成一年到頭,回顧自己的工作,收獲的就是幾塊或十幾塊單板嗎?這些只是崗位最基本的要求,在這之外我還能做什么呢?
于是,我在平時的工作中開始思考不足之處。因為電源方案大都是集成化的電源模組,驗證的主要工作都在模塊單體開發過程中,集成到單板上后,對測試驗證的關注度相對較少,并且沒有統一的標準約束,我認為這部分不足的規范要規范化、統一化,對于標準設計,評估可以免測試的項目需要有相應的說明。我主動去找PL 交流,表達了我的建議和想法,PL很贊同并且也鼓勵我主動承擔這部分工作。我把單板電源的相關測試用例和測試標準整理成統一的標準文檔,在組織內部評審后推送給大家。這不僅僅規范了測試標準,也提高了效率。
同時,在工作中遇到的設計問題,我也會寫成統一的設計標準和計算指導書(針對一些設計中需要計算才能定義的設計值,通過標準的計算指導書規范化,提升正確率和效率),不僅在組內推廣,與硬件同事交流的時候,我也會把我的一些電路應用、設計文檔發給他們一起學習交流。遇到問題他們也會和我一起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我會發現自己有哪些原理還沒有理解。
雖然做這些事情會花費比較多時間,但對我來說,卻是一種很好的鞏固知識的過程。為了不影響正常的工作效率,我把自己的工作內容分類,對于需要依賴他人的事情,我會放在最前面優先處理,自己就能輸出的東西,我會在比較晚的時間處理?,F在回想,這些事情大多不值一提,但是我想,也許是這些微不足道的事情,讓別人開始認識我、信任我,才會有后面大家開玩笑叫我“靠譜丹”,我希望自己永遠守住本心。
我在《華為人》上讀到過Fellow伍漫波的一篇文章《把每一件事都做到精彩絕倫》,當年她做單板設計的時候,甚至會每一個器件管腳地去檢查原理圖、PCB(印刷電路板)設計,她的理念就是認真對待每一件事,她還分享道:“凡是自己負責的交付,所有的事情一定要清楚;凡是參與的項目,所有環節的問題都要當作自己的問題。”這句話我深以為然,時常用于自勉。
部門團建(左四為作者)
Chrent
百分之幾與百分之零點幾
2022年,擔任網絡單板電源MDEL(模塊主設計師)后,我開始主導一些競爭力提升的工作。從路由器單一產品形態到整個網絡產品線,視野更開闊,每個產品的定位不同,客戶對于我們電源的需求也各有差異。但是在復雜的國際關系環境下,我們的芯片能耗始終居高不下,導致產品競爭力在功耗方面不占優勢,這成為了所有產品的共同痛點,同時綠色節能的話題越來越受到廣泛關注,運營商客戶們也將設備能耗作為設備競標打分的考核指標,因此2023年“電源提效”作為一個共同的需求,自然而然成了我最核心的工作之一。
一塊單板的設計,是一個系統工程師多方權衡取舍的結果。電源模塊要提效降耗,需要更好的散熱條件、更多的空間尺寸,但是業務負載芯片的散熱器、各種為了防止形變而設計的結構件、高速連接器、甚至是PCB走線和過孔都需要空間。
我們的挑戰就是,既要不增加面積尺寸,還要提高效率,并且,客戶不希望看到“改頭換面”的大革新,因為新的東西催熟需要時間??蛻暨€希望2023年年底可商用,而當時已經是6月份了,開發一個新的模塊周期至少要12~14個月的時間。面對這樣的嚴峻挑戰,我們能做什么?
既不能變動架構,又不能增大尺寸,如何應對這樣的尷尬局面?我們馬上從電感器件開始,逐一打開看器件本體的優化方向和能力。但是作為一個電源工程師,如果只會在硬件電路上做文章,就和靠天吃飯是一個道理。先進的器件就要先進的工藝,我們現在的局面,已經不能按套路出牌、靠天吃飯了。
以前為了歸一化的目標,我們把電源電路做成標準模塊,可以提升可靠性和開發效率。但是現在我們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效率。電源模塊就像一列滿載貨物的疾馳列車,開關頻率好比列車在一定時間內往返的次數,輸入、輸出壓差就像列車起始點和目的地。短途列車比長途列車要需要的能量更少,同理,往返次數越少,列車耗費的能量也越少。就像列車運送貨物時,不同客戶要求不同,每個負載芯片工作的供電指標要求也是不一樣的,我們正好可以利用這個差異化需求,對開關頻率做差異化的設計,降低部分電源的損耗。同時考慮到降低輸入電壓也可以降低電源損耗,因此我們要考慮如何在現有設計上降低母線電壓。
于是,我開始和組內的SE(系統工程師)、技術專家討論,發現一次電源模塊可以支持輸出寬范圍(48~60V),而這個范圍正好覆蓋了我需要的電壓范圍。找到這個突破口之后,考慮到現網場景下存在各種電壓波動的問題,單純降低輸入電壓會可能會導致可靠性問題,最理想的狀態是能夠在實際工作中,根據負載變化實時調整輸入電壓范圍。因此我們最終提出,在電源模塊之間要考慮前后級聯動,電壓的調整根據負載的變化而變化,做自適應的供電聯動。這個想法經過多輪討論后,也作為后續供電節能設計的方向。
除了自適應聯動方案,我們充分利用現有的MOS(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和電感器件,在超薄PCB上堆疊做成電流橋的形式,邁出了芯片垂直供電的第一步,不但解決了布局緊張的困擾,還帶來了供電路徑的損耗優化。經過我們幾個月的方案分析和驗證,板級供電效率最終實測提升了X%,測試完成的那天我很開心,發消息告訴客戶效率目標達成了!他回我:“我等著給你們發獎呢!”
現在回頭去看,為了這來之不易的百分之幾,我們不斷地挑戰別人,挑戰自己。有些場景里,為了能把2點幾毫米的電感高度提高一倍,我反反復復拉著結構的同事,討論如何在散熱器上做點文章節省個幾毫米出來;為了能把供電路徑的損耗降低,我們一次次和互連、整機的同事討論,如何通過器件騰挪,節省1~2毫米的寬度,塞一個匯流條進去,努力半天可能收益只有百分之零點幾。
這個過程有時候讓我很沮喪,尤其是為了百分之零點幾的結果不斷地“難為”別的同事,組內的同事有時候也會氣餒,這時我盡量讓自己變成一個傾聽者,讓大家吐吐槽,方案討論的時候我也會努力給大家加油鼓氣。不過,私下里因為加班、匯報、推動等各種日常瑣事,我也產生過不少質疑和抱怨,后來一位資深的硬件專家對我說,他之所以有今天,也是熬過了無數個辛苦的昨天!很簡單的一句話卻給了我很深的觸動,我只看見了自己的辛苦,只看見自己的今天,卻忘記了最基本的一件事:在應該努力的時候努力,在收獲的季節收獲!
在團隊的共同努力下,最后的結果很不錯:電源能效顯著提升,框式產品板級端到端效率也做到了業界領先,我也有幸在2023年獲得了公司的“金牌個人”獎,這一刻我想起了當年看著墻上那些閃閃發光的金牌員工們,感慨萬千,我終于也做到了!

Chrent
做個“盛開的人”
入職華為的這些日子里,也許是因為工作壓力,也許是面對新環境的不安,我經常睡眠很少,為了保持身體健康,2019年我開始了之前最討厭的跑步運動,期望通過身體的疲憊讓自己補充睡眠,這一跑到現在已經5年了,這5年的跑步讓我放下了焦慮,我安慰自己,我大概就是“天選活力王”,何必去糾結今天睡了幾個小時呢?
跑步讓我精力充沛,思維活躍,更重要的是幫我建立了信心:我是個可以持之以恒的人!跑步過程中,我認識了很多朋友,他們的陪伴讓我一路堅持下來。跳繩,擼鐵,天氣好的時候去爬山,我熱愛很多活蹦亂跳的活動。但我也有另外一面,我還喜歡“漫不經心”地做飯,喜歡坐在圖書館看看書,喜歡撿地上的樹葉做標本……
如今我又開始了新的挑戰,開始研究長期競爭力的突破,我的小組內有很多優秀資深的專家,也有天才博士,我又回到了最開始的“菜雞”狀態,不過,這一次我有經驗了!在和別人的相處中,在我自己成長的過程中,我慢慢地體會到,有些人在無形中成了我的方向和燈塔,因為有了他們,我開始知道自己要選擇做怎樣的人,去怎樣的地方,所以我希望自己也是個“盛開的人”,有一天可以在無形中幫助別人。
來源《華為人》作者/王俊丹
-
電源
+關注
關注
185文章
18078瀏覽量
253628 -
華為
+關注
關注
216文章
34824瀏覽量
254223 -
工程師
+關注
關注
59文章
1583瀏覽量
68908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跟著華為學硬件電路設計,華為全套硬件電路設計學習資料都在這里了!




FPGA算法工程師、邏輯工程師、原型驗證工程師有什么區別?

嵌入式軟件工程師和硬件工程師的區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