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7年開始,補貼退坡、市場轉換、技術路線調整,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將面臨大轉折,而在這個大轉折中,中國市場將進一步開放,而對于國際鋰電企業而言,意味著一輪新的機會。
據外媒消息,松下準備在中國江蘇省無錫市的鋰電池工廠生產電動摩托和低速電動汽車等使用的車載電池,并計劃從2018年開始供貨。
2017年4月,主要生產方形動力電池的松下大連基地投產,同時,松下宣布將在大連基地擬新建第2棟廠房,將生產規模提高約1倍。
除了加大自身產線建設。松下還將觸角延伸到對國內企業的資本投資,與北京聯動天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達成戰略合作,資料顯示,在聯動天翼的股權結構中,松下直接持有5%股份。而這也是松下在中國首次與一家民營企業合作。
上述動作,反應出松下加碼中國動力電池市場的意圖明顯。
有業內人士稱,松下打算在中國切入的生產電動摩托和低速電動汽車等使用的車載電池,很可能就是和聯動天翼共同來完成。
來自媒體的報道顯示,2017年11月18日,聯動天翼新能源電池及動力系統項目在江蘇無錫啟動,首期項目將于2018年1月開始交付客戶,聯動天翼董事長閻紫電介紹稱,其產品為18650電池,客戶主要選擇lEV、SEV,以及牽引車、物流車等特種車型。而這與外媒報道中松下的具體布局正好吻合。
松下卡位中國的一個背景是,在特斯拉的助力下,松下占據乘用車車載鋰電池市場4成份額,成為全球鋰電龍頭。但是在中國,這個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車市場,由于政策以及補貼的因素,日韓電池品牌只能望洋興嘆。
松下的考量或許是,目前中國的新能源汽車銷量主要還是以中低端的微型車為主,未來高端市場一旦出現爆發性增長,補貼又已經退坡,松下在華發展將迎來機會。而從松下此次的具體布局來看,一頭以18650切入中低端,一頭又以方形來布局高端市場,此中陽謀,不言而喻。
同樣在行動的還有LG化學,本月初,LG化學任命朱志永(音譯)為LG化學(南京)信息電子材料有限公司副總裁。據稱,這是中國人在LG中國業務中所擔任的最高職位。
LG化學表示,更加靈活和本地化的管理方式,是保證中國市場業務繼續強勁增長的關鍵。
上任伊始的朱志永坦言,為提升盈利能力,LG化學將在中國投資更多偏光片,新能源電池等先進材料生產線。
LG化學的人事調整,盡管只是其電子材料工廠,并沒有涉及到主營動力業務的LG南京新能源電池工廠,但側面仍能反映其希望能進一步加大在國內鋰電池領域開拓的打算,在具體戰略上,LG化學是否會像松下一樣低端和高端齊頭并進,還有待進一步觀察。
除了電池環節,國際材料巨頭的新一輪布局也開始風吹草動。
2017年12月18日,優美科長信項目動工儀式在江門舉行。作為全球最大的鋰電池正極材料制造商,其全球市場占有率超過四分之一。此次江門項目總投資30億元,打造年產量20萬噸新材料產業基地。預計2019年上半年投產。
對于優美科布局背后的原因,從優美科集團大中國區高級副總裁馮初賢的對外言論中就能明顯感受到,他直言,這個20萬噸鋰電池正極材料以及所需要的前驅體和配套的鎳鈷擴產項目,是優美科在中國20多年一個里程碑式的投資,它代表了優美科集團積極參與建設中國蓬勃發展的新能源汽車行業的決心,和長期看好在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前景。
優美科的昔日宿敵巴斯夫同樣也在摩拳擦掌,在今年砍掉電解液業務之后,其集中精力投向正極材料領域。
巴斯夫宣布,將其和日本戶田成立的巴斯夫戶田電池材料有限責任公司(BTBM)在日本的小野田生產基地的高鎳正極活性材料的產能提高三倍。
與優美科不同,巴斯夫將亞洲的生產基地放到日本,主要基于和戶田合作的考量,但在最終目標市場上,其和優美科一樣,都是新能源領域的全球最大市場——中國。
除了擴大產能,巴斯夫與中國正極材料企業的合作也在提速,上個月,巴斯夫授予北大先行有關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ANL)鎳鈷錳(NCM)正極材料相關專利的分許可。
專利授權是巴斯夫和國內材料企業合作的開始,隨著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的進一步發展,雙方的合作還會進一步延伸,而巴斯夫在國內的鋰電業務,毫無疑問將會持續加碼。
“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補貼時代正在走向‘終結’,乘用車正在取代客車成為新的增長端,這意味著電池技術路線也將從磷酸鐵鋰向三元轉換?!睒I內人士的解讀是,從2017年開始,補貼退坡、市場轉換、技術路線調整,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將面臨大轉折,而在這個大轉折中,中國市場的將進一步開放,而對于國際鋰電企業而言,意味著一輪新的機會。
-
動力電池
+關注
關注
113文章
4539瀏覽量
77739 -
新能源汽車
+關注
關注
141文章
10568瀏覽量
99687 -
LG
+關注
關注
2文章
2365瀏覽量
142144
原文標題:【松陵電器?風向】松下/LG/巴斯夫/優美科布局 國際巨頭中國卡位2.0
文章出處:【微信號:weixin-gg-lb,微信公眾號:高工鋰電】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