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在以動力電池為核心的產業鏈上,不得不在政策的大起大落中,冷眼看行業;在資本的風起云涌中,預判格局走向;在專家的慷慨激辯中,凝練自身觀點。
而這個行業依舊在日新月異的發展,面對鋪天蓋地的媒體報道,筆者也有一些自己的見解,僅以點評的形式與各位做一個分享,權當拋磚引玉。
業內分析認為,未來48V電池市場主要增長點在燃油經濟標準及排放法規比較嚴格的北美、西歐、亞太地區。
其實,單從汽車的發展上看,目前有兩大趨勢,一是具備ADAS功能的零部件系統升級,二是基于“電池”的動力系統改造。前者暫不贅述,后者幾乎是為鋰電池量身定做的巨大市場。
提及車用鋰電池,大多數人的反應不外乎純動和混動(插電式)。其實不然,就目前而言,不論是純動還是混動(插電式)在競爭力上都落后燃油車一個檔次,市場占有率也極低;但以48V微混系統為代表的動力總成在競爭力上其實是高于當前燃油車的。
不管是從節能省油,還是啟停動力的角度,48V微混系統都優于傳統燃油車,而成本并沒有提升太多,設計難度也在可接受范圍內。這意味著,48V是一塊成熟的、巨大的、觸手可及的蛋糕。
當然,從鋰電的角度,48V市場固然可觀,但其性能要求也比較苛刻,并不是隨隨便便一家企業就可以分一杯羹的。
與2017年激進而迫切的擴產策略不同,2018年的18650電池企業對于動力電池市場的把握顯得更為冷靜與沉穩。
作為國內最為成熟的動力電池產品,18650因其高自動化程度,具備著一定的成本優勢,也在物流車、微型車等更看重價格的細分領域中占據著主流市場,但隨著方形及軟包的工藝不斷提升,這種差距正在逐漸縮小。
另一方面,18650的短板則越來越凸顯,一是能量密度處于劣勢,二是熱管理相當難做。這兩點讓18650在汽車最大市場——乘用車領域難以立足,尤其是高端車型。
在這樣的天然劣勢下,很難說通過工藝改善和Pack結構優化來扳回一局,因為方形和軟包也會在這方面同步提升。因此18650企業的出路無外乎兩條,一是深耕細分領域,將成本優勢發揮到極限;二是實現自我升級,向21700、26650等型號轉變,進一步提升性價比。
“鋁塑膜高度依賴進口將變為歷史。”GGII判斷認為,國內鋁塑包裝膜基本由日本昭和電工、DNP等企業壟斷即將成為過去,未來2-3年將是鋁塑包裝膜國產化最關鍵的時間點。
比較諷刺的是,一方面,不少業內人士認為中國鋰電已經崛起,并呈現出不可阻擋的趨勢;另一方面,很多鋰電關鍵材料還在“國產化”的路上。
盡管從設備及原材來看,動力電池已經完全實現了國產化,但進一步追蹤會發現,很多國產設備的核心零部件依然是進口,包括BMS系統芯片在內的一些核心部件也沒有國產化。這其實意味著,國內對鋰電原始技術的掌控是存在缺陷的。
不過話說回來,不具備原始技術卻在產業上一路高歌猛進最終稱霸全球的例子,已經數不勝數了。但這條路,絕對沒有國內樂觀人士指出的那么好走,其背后必然要付出難以想象血汗。
-
動力電池
+關注
關注
113文章
4542瀏覽量
77791 -
adas
+關注
關注
309文章
2189瀏覽量
208748 -
18650
+關注
關注
4文章
59瀏覽量
17827
原文標題:【新嘉拓?評鋰】18650動力應用短板凸顯 未來出路在哪里?
文章出處:【微信號:weixin-gg-lb,微信公眾號:高工鋰電】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