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0-去中心化網絡
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WWW革新了信息技術。十年后,互聯網變得更加成熟和程序化。我們看到了所謂的Web2.0的興起,這為我們帶來了社交媒體和電子商務平臺。它革命化了社交互動,使信息,商品和服務的生產者和消費者更加接近,并使我們能夠在全球范圍內享受P2P互動。
但總是存在中間人:一個平臺充當A和B(不認識或不相互信任)之間的可信中介。雖然這些平臺在創建P2P經濟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并且擁有更加復雜的內容發現層,但它們也規定了交易的所有規則,而且這些平臺擁有我們所有的數據。
在這種情況下,區塊鏈似乎是下一代互聯網,去中心化網絡或Web3.0的推動力。區塊鏈可以讓我們在沒有中介的情況下實現真正的P2P交易,比特幣是第一個使用案例。雖然比特幣是沒有銀行發行和管理的P2P貨幣,但是現在帶給我們比特幣的技術可以讓我們建造出沒有優步的出租車,沒有Airbnb的共享公寓以及沒有Facebook和Twitter的社交媒體。
消滅服務器:重新設計數據結構
我們首先有電腦,然后開始通過互聯網協議連接電腦。在個人電腦的早期,我們曾經將數據保存在軟盤上,彈出,走到需要該文件的同事身邊,將軟盤插入他的計算機,然后將文件復制到他們的計算機上,以便他們可以使用該文件。
數據集中存儲在一個物理設備上,當傳輸數據時,需要進行復制。互聯網使這些副本的傳輸速度更快,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
大規模使用互聯網的30年來,我們的數據架構大多仍然是基于客戶端服務器的。這意味著我們的數據集中存儲在一臺計算機上,并由另一臺在互聯網上的計算機通過互聯網檢索。盡管我們生活在一個更加連通的世界中,每臺設備無論是烤面包機還是冰箱都連接到互聯網,但數據仍然集中存儲:在我們的設備上,USB存儲棒上,甚至云中。
這就產生了信任問題:我能否相信那些存儲我的數據的人和機構能夠應對任何形式的破壞:內部或外部,人為或機器故障,故意還是意外?這種集中的數據結構具有獨特的故障點。就好像我們從未發明過互聯網。
從數據獨裁到數據民主
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P2P數據體系結構一直存在,在這些體系結構中,BitTorrent和Tor瀏覽器等文件共享程序已經成名。結合密碼學和博弈理論激勵機制,區塊鏈已將P2P架構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我們現在可以開始從所有數據存儲在中央計算機上的集中式數據結構轉移到更加分布式或完全分布式的數據結構。
在Web3.0中,鑒于我們生活在一個互聯的世界中,我們正在重新定義數據結構。區塊鏈只是這個去中心化網絡棧中眾多技術中的一個,這一點很重要。盡管區塊鏈是一種很好的P2P方式來記錄誰做了什么以及什么時候做什么,但是存儲大量數據并不理想,原因有兩個:(1)可擴展性:區塊鏈太慢,并且(2)不允許隱私設計:永遠不要在區塊鏈上存儲私人數據。
Web3.0 技術棧
與構建標準網絡或移動應用程序類似,創建dApp通常需要幾件事情:計算,文件存儲,外部數據,貨幣化和付款。過去四年,社區在建設生態系統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
盡管在2014年構建dApp是無法完成的,但在2017年,構建基本的需要最少的計算和文件存儲開銷的dApp是可行的。Web3.0生態系統為構建技術堆棧邁出了很長的一步。這里列出了一些選定的圖形:
從客戶端-服務器互聯網到去中心化網絡的過渡將是漸進的而不是激進的。隨著去中心化網絡棧的不斷成熟,似乎正在從集中式轉向部分分散式轉變和完全分散式轉變。此外,雖然分散式架構更具容錯性和抗攻擊性,但它們速度也較慢。
雖然互聯網的未來可能會更分散,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將完全擺脫集中式系統。集中式系統也有優勢,可能會占上風,但僅限于特定用例。
-
Web3.0
+關注
關注
0文章
51瀏覽量
9719 -
區塊鏈
+關注
關注
111文章
15562瀏覽量
106346
原文標題:Web3.0的推動力——區塊鏈
文章出處:【微信號:SSDFans,微信公眾號:SSDFans】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