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 工程師肥俠的 2014 年過得不太平靜,這一年年底,他對未來產生的迷惘轉化為行動,終于下定了辭職的決心。在這之前,肥俠一直是某知名 IT 外企上海研發中心的重要成員,他為這家科技巨頭已經服務了7年,從一張白紙的實習生,到獨當一面的業務負責人,肥俠始終覺得這家外企還是給了他非常多的發展機會和待遇,但形勢比人強,在中國本土互聯網巨頭的擠壓下,曾經的巨人已顯得步履蹣跚。
「BAT 的發展太快了,我不可能不注意到。」有好幾年的時間里,每當肥俠刷著新聞,或圍觀新興互聯網企業的技術革新時,他偶爾會停下手頭的事,想一想,傳統 IT 研發和互聯網的結合點在哪里,自己的未來又在哪里。
離開外企:他為什么想轉型互聯網?
在華外企的最后掙扎
2014 年對外資企業來說,并不好過。
國內用戶的消費習慣在互聯網的影響下開始逐漸發生改變,同時發生改變的還有整個行業的生態環境——在 BAT 三足鼎立,諸多創業公司「百花齊放」的情況下,整個中國市場成了創業者的天下。在此趨勢下,首當其沖的就是傳統IT外資企業。
從 2013 年開始,在華IT外企的市場份額就開始逐漸被國內互聯網公司稀釋,外企圈掀起了裁員潮,工作久、級別高的員工成了重點裁員對象。十幾年前曾受無數國內IT技術人才青睞的外企,開始了在華市場的最后掙扎。 這種結果,是 2007 年從南京大學碩士畢業后,以加入國際 IT 巨頭而感到自豪的肥俠未曾預料到的。
「十年前,無論從個人成長還是職業發展來看,加入外企在程序員行業里都是一個相對來說比較好的選擇。」十年后的今天,在外資 IT 巨頭見證了整個中國軟件行業的發展和外企在中國的反轉之后,肥俠不禁為時代風向的變化之快感到唏噓。
敏銳的嗅覺和技術前瞻性
在外企工作的七年時間里,肥俠一步一個腳印地從最開始獨立做事情,到帶領團隊做一個小模塊,再到帶領團隊做一個完整項目,不斷證明自己、擴大職責范圍的過程中,不僅接觸到了 Java 底層核心代碼的研發,打下了堅實的 Java 研發基礎,還收獲了平均每兩三年一次的職級晉升。
但工作之余一直關注 IT 行業發展趨勢的肥俠還是注意到了:傳統行業需要有一些變化。他所在的那家外企當時在中國做的所有項目都是全球項目的一部分,但在中國落地卻比較困難。一方面,在集成服務領域,華為、用友等新興競爭者開始向外資企業發起強有力的挑戰,他們以更加親民的價格與可靠的性能不斷從這家公司手中搶走客戶;另一方面,云技術、大數據等技術潮流的出現也開始動搖這家傳統 IT 巨頭的安身立命之本。
正巧那時,這家IT巨頭意識到了危機,開始擁抱移動——在內部設立一些類似 Web2.0 的創新項目,用中間件幫助企業跨平臺研發移動 App。這個可以接觸到一些新的技術理念和互聯網概念的項目讓肥俠感到興奮,他主動請纓加入其中,在這個項目的基礎上開始 PaaS 平臺的嘗試。也正是這個項目,幫助他首次接觸互聯網研發,并將從這個項目中吸取到的某些理念和靈感,帶到了后來為阿里改造的產品中。
離開舒適區的勇氣
雖然轉型互聯網項目后的那段時間,肥俠每天都和線下的落地團隊溝通推廣細節和技術改進方案,卻在結束工作后一次次感到落寞。在他看來,公司所面臨的困境并非源自技術,而是業務模式和產品理念。「那家公司提供的服務都是針對企業的,它會針對每家企業客戶通過中間件單獨部署一套解決方案。些解決方案當然都很可靠、很精致,但同時成本和操作方面的要求也非常高,給企業帶來很大壓力。互聯網公司則完全不一樣。」
那么互聯網公司的研發流程究竟是怎樣的呢?肥俠的好奇心與日俱增。 平心而論,在外企待了幾年,那家公司給了他優渥的薪資和穩健的晉升渠道,但變動的時局之下,這些「穩定」反倒讓肥俠感到困惑,他反復問自己:我會不會過得太舒服了,一個安穩、可預見的職業道路,真的是自己想要的嗎?
「在外企的工作很安穩,我也可以帶一只很大的團隊,從我個人的角度來說,還沒有到達瓶頸。」談到離開知名外企的原因時,肥俠說,「但個人是個人,在當時的大環境下,大勢所趨,我必須放棄安穩,擁抱變化。」 2014 年,肥俠終于決定不再空想下去——他決定去互聯網公司看看,親身體驗一下技術和產品的未來。
「第一考慮自然是 BAT 中的幾家公司,傳統 IT 的 Java 研發流程我已經很熟悉了,接下來我想去一家國內頂尖的互聯網公司看看他們是怎么做的。」肥俠說,當時阿里的 Java 和分布式是行業最頂尖的,所以首選阿里。這樣的過渡在他看來最直接,也能讓他在原有的技術基礎上有一些連續性。
巧合的是,就在同一年的年中,位于杭州的阿里巴巴成立了集團客戶體驗事業群,他們同樣在物色一位能夠在系統架構領域為阿里帶來新鮮血液的資深架構師。就這樣,肥俠在 2014 年的年末將簡歷遞到了阿里的 HR 手中。 由于肥俠在 JDK 開發領域的技術專長和他在知名IT外企多年的技術管理經驗被阿里看重,面試過程進行得頗為順利。2014 年雙十二前夕,肥俠正式向原公司遞交辭呈,他一個人來到杭州,租下一套單間,開始了成為阿里集團客戶體驗事業群 P8 級員工的新生活。
100offer說:
肥俠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一名出身良好的外企 IT 工程師,在時代變遷下的職業發展走向。
2014 年是一個外企 IT 工程師的職場轉型分界點,100offer 上的數據同樣顯示:從 2014 年 7 月至今,從 IBM、微軟、甲骨文等知名外企跳槽的 IT 工程師人數呈逐年遞增趨勢。他們大多畢業于北大、清華、上交、北郵等高等院校,有著 5 年+工作經驗,平均年齡 30 歲,在 100offer 上人均收到 10+ 封面試邀請。而他們中的大部分人,最終都流入了互聯網企業。
加入阿里:他在轉型后遇到了哪些挑戰?
從傳統 IT 外企來到風格迥異的阿里,肥俠不希望僅僅是簡單的融入,他還希望在阿里獲取到新的知識與鍛煉,能夠促進他完成真正的互聯網轉型。
然而轉型必然是一個痛苦的過程,和許多外企人轉型互聯網后的處境一樣,前方有諸多挑戰,正等待著他逐一克服。
從0開始搭建團隊
剛進阿里,一切都是嶄新的,盡管他是作為中層加盟阿里,但入職之初,肥俠還是刻意將心態壓制最低,「剛來阿里,內心肯定是抱著學習態度,畢竟做的是和從前不太一樣的東西。」
入職后的第一個任務是帶領團隊搭建商家服務業務中的申訴體系,內部代號「登聞鼓」——讓新入職員工接觸一項可獨立運作的垂直業務,是阿里一貫的策略,這樣的好處在于可以通過一次小規模的業務練習盡快熟悉企業的運作流程和業務模式, 從而更平滑的落地。
「作為整個登聞鼓項目的負責人和產品leader,我當時的思路很明確,就是聚焦——我們找一個半年內需要完成的事情,然后把招到的所有人都投入到這件事情上,取得成果后,再慢慢去看其他事情該怎么做。」肥俠說,當時擺在他面前的第一個挑戰,是如何組建團隊。
「一個PD(產品執行),還有我,兩個人,這就是我們團隊最初的構成。」入職前,肥俠已經有過數年的技術管理經驗,但從未從零拉起過一支隊伍,何況 JDK 開發領域的工作偏重底層,對程序員的要求較高。
這是剛進阿里的頭一個項目,肥俠萬分謹慎。在了解了業務需求后,他制定了對應的人員招募計劃,隨時待命,參與到招聘對象的面試里。這些潛在的團隊成員來自阿里內部不同的事業部,也有來自社招。在 HR 的配合下,肥俠花了2-3 個月的時間,為自己的團隊添磚加瓦,終于完善了一個可以執行項目的十幾人團隊。
隨著肥俠工作職責的不斷擴大,這支十幾人的團隊逐漸擴大到了二十幾人、三十幾人,直到現在,肥俠帶領的團隊已有近 45 人的規模。
這對從事技術管理的肥俠來說,又是一個新的高度。
陡然增加的業務壓力
通過登聞鼓項目,肥俠熟悉了互聯網分布式技術的研發流程,同時對阿里的企業文化與工作節奏有了更深的理解。
隨著 CCO 業務的發展,部門越來越大,業務也越來越多,但系統之間仍是數據孤島,涉及到跨業務的服務場景下, 客戶體驗就會受損。肥俠的團隊不得不奔波于幾個不同的業務部門之間,于是他把更多時間花在了思考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案上,然后形成了一套對阿里現有客服體系進行改造的想法。
「我想通過技術手段使系統支持更多的阿里體系里的平臺,把平臺的重復建設降到最低,讓效能發揮到極致。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說阿里巴巴收購的公司,它從前可能要自己做一套客服系統,但我們可以提供一個通用的平臺,只需要它們進行一下技術配置,而不是二次開發。」肥俠說,他喜歡把工作比喻成樂高積木,他是那個設計出基本款積木模型的人,至于如何搭建出想象中的結構,留給最懂具體業務場景的專家去做。
從 2015 年開始,肥俠帶領團隊梳理了整個客戶服務平臺的底層通用能力,并將它微服務化。那段時間,肥俠花費了大量的心力在研究微服務的相關論文和技術應用上。
最終肥俠確定了一個方針,那就是明確方向、逐步替換。「我們先一點一點切入,把每一塊做深做完,再擴展到下一個版塊,否則這么大的體系,無論是改造風險還是知識缺口,都是很大的挑戰。」
正是在這一改造過程中,肥俠感受到了互聯網公司的工作方式和傳統外企的不同。
首先是業務壓力上。
「在阿里,我會對商業的結果更敏感,目標導向也更明確。為了拿到業務結果,我們往往會做很快的創新,也會在項目執行過程中快速調整,這對團隊的敏捷性和執行力要求更高。」肥俠坦言,這些都和他在傳統外企的工作方式截然不同。
肥俠之前工作的外企做的是中間件軟件,針對的是企業級,并不面向終端用戶,相對來說穩定很多。但是阿里的項目面向終端用戶,跟著業務去快速迭代和調整的節奏非常快,對應的業務壓力大很多。「在上一家公司,Bug 的周期是以月為單位去修復,但是在阿里,卻是以天為單位去修復,這個節奏完全不一樣。」肥俠說。
更頻繁的迭代速度
與此同時,在產品的迭代速度上,肥俠也迎來了新的挑戰。
把阿里原有的客服服務系統微服務化是一個不斷迭代的過程,肥俠帶領的團隊從小的領域開始,找到切入點做系統的拆分,看從哪塊開始風險最小,驗證效果后再逐漸擴大范圍,一點點深入,最終實現了老系統的功能覆蓋和業務遷移。
如果說原來的老系統 5 天才能發布一次,分成模塊后每一個小團隊都可以專注在自己的領域里迭代,基本上每天都可以有新的發布,有時甚至一天可以在多個系統上針對模塊做十幾次發布,研發的效率和穩定性都得到了很大提升。
肥俠感到自己比從前累了很多,也充實了許多。因為他確確實實感受到了自己的改變:那就是越來越多地從業務角度出發,去思考技術的可能性。
轉型成功:他在阿里收獲了什么?
今年 6 月,肥俠成功在阿里晉升 P9。
但相比職級上的晉升,肥俠認為他在阿里收獲更大的,是作為一名外企人在互聯網企業的成功轉型。通過登聞鼓項目和對客服系統的改造,肥俠實現了當初加入阿里時的規劃:看看互聯網公司是怎么做研發的,同時既結合自己原來在外企學到的技術,也利用阿里現有的技術,用 SaaS 化的方式去改造垂直行業系統。
具體到技能上,他實現了技術管理能力的提升,同時也擁有了更強的團隊開發執行力,與從業務角度思考問題的方式。
技術管理方面,隨著技術團隊規模的不斷擴大,肥俠將越來越多的精力花在了思考團隊的發展方向,每一位團隊成員的成長,和怎樣把更多福利資源帶給團隊成員這些事情上。遇到困惑時,他會看看身邊職級更高的前輩們是怎么做的,并主動找他們聊天,把問題拋出去,讓他們給出建議。
團隊開發執行力方面,肥俠從小團隊切入,從商家服務系統做起,先接觸一個垂直的業務,了解了研發的方式,再去逐步思考,是否有更好的方式去更高效地支持這些垂直業務。然后在不斷嘗試、驗證、改進、迭代的過程中,提高團隊的整體開發效率。
業務思維方面,阿里的業務變化很快,由于傳統外企的敏捷還不夠接近業務的敏捷,上家公司一年上線一次的大版本,在阿里幾個月甚至幾周就要上線,因為用戶需求就在身邊,這迫使肥俠不得不時刻以業務目標為導向去分解工作,再及時根據數據的反饋去驗證產品的效果和價值。
以上這些,都是肥俠在阿里收獲的隱形財富。
100offer說:
在肥俠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從外企成功轉型互聯網的技術人身上應該具備哪些特質:
首先是對趨勢的正確判斷和離開舒適區的勇氣。當外企在華的生存空間逐漸被互聯網企業擠壓時,肥俠第一時間感受到了危機。他深知大環境的變化對個人職業發展的隱形影響有多深,因此即使在外企的工作順風順水,也依然選擇了逃離舒適區,去陌生的領域闖一闖。
其次是空杯心態。采訪末尾,肥俠回憶道:「我至今仍記得加入阿里時,看到的對我影響很深的四個字:保持空杯——把原來做的事情全部忘掉,不要急著做一些事情,也不要急著證明和挑戰自己,先去看看身邊的人在做什么事情,是怎么做的,這種空杯心態很重要,越急著證明自己越容易把方向帶偏。」
然后是強烈的技術驅動力。如果不是對探索更深層技術的熱愛和持續學習的好奇心,肥俠不可能走到今天。「持續學習很重要,不能停下來。」肥俠說,每天抽空看書、技術文章和博客,是他多年培養的習慣。這樣做是為了多了解技術的變化和發展趨勢,培養業務 sense。
最后是持續向牛人請教。肥俠在外企工作時和一位美國的技術 manager 建立了長久的導師關系,每周他都會把在工作中遇到的問題拋給這位「老師」咨詢,包括怎么帶人,如何結合現狀做出更合理的職業規劃等。「多去看看離自己稍微遠一點的技術 leader 們是怎么做事的,把視野打開,不要埋頭做事。」采訪最后,當我們問他可以給那些想要在技術上有所建樹的程序員提供怎樣的建議時,肥俠這樣說道。
但最重要也最核心的,是時刻擁抱變化的心態和勇氣。行業變化與技術發展日新月異,時刻擁抱變化,是肥俠,也是任何一位優秀互聯網人必備的品質之一。
-
工程師
+關注
關注
59文章
1571瀏覽量
68559 -
阿里
+關注
關注
6文章
439瀏覽量
32847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