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三個彩電企業號稱“液晶電視銷量第一”,但在“誰是中國OLED電視老大”的問題上,大家卻出奇地一致。
中國人一向對“第一”情有獨鐘,事事都要爭個高下。比如,有三個彩電企業宣稱自己的液晶電視銷量第一,到底誰是真正的第一似乎已經不再重要。
中國有三個“彩電第一”,但含金量各不相同
TCL、海信、創維,中國彩電第一梯隊,有趣的是,這三家企業都宣稱自己的彩電銷量第一。
先說TCL。
3月29日,TCL多媒體發布2017年財報,稱報告期內TCL電視全球銷量突破2377萬臺,同比增長16.4%,僅次于三星、LG,力壓索尼、海信位列全球第三。
從已知的信息來看,目前尚未有比2377萬臺更高的數據出現。按道理說,TCL應該坐實中國彩電老大的位置,但實際情況不是這樣,海信就公開宣稱其彩電銷量已躋身全球前三,僅次于三星、LG。顯然,海信試圖把TCL從全球彩電老三的位置上拉下來。
海信有何底氣挑戰TCL?我們看海信是怎么宣傳的:
“權威家電調研機構中怡康發布的最新周報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12月31日,海信電視零售額和零售量占有率分別為16.8%和15.7%,雙雙占據中國市場第一。”
這幾乎是海信電視的格式化宣傳模板。既然海信稱其電視雙雙占據中國第一,其實際銷量是多少?我查遍了海信官方信息及媒體報道,均未有相關信息露出。可見,“海信彩電銷量第一”或“海信電視全球第三”的說辭理由并不充分。
海信電視宣傳“銷量第一”有兩個支撐點,一個是中怡康的背書,一個是占有率數據,除此之外,沒有更多依據,但上述兩個支撐點都不足以得出海信第一的結論。
中國有兩個機構發布彩電統計數據,一個是中怡康,另一個是奧維。二者相比,奧維的影響力略大一點。至于誰更有公信力?本人在此不做評價。
我個人傾向認為,海信電視無論國內市場還是全球市場,的確都有不錯的銷售表現,但要得出“國內第一”、“全球第三”的結論,則有點勉強。
再說創維。
和海信不同,創維數碼(HK00751)及TCL集團(SZ000100)每個月都會公布彩電銷售數據,分為國內、國外兩部分。比如創維,2017年5月,創維電視機總銷售量數據是115.5萬臺,按年上升9%。其中,中國市場售出55.3萬臺,按年下跌9%;海外市場售出60.2萬臺,按年增加33%。
以2016年為例,創維彩電全球銷量超過1600萬臺。我估計,海信銷量大致也在這個量級。
但不管哪個統計機構的數據,TCL彩電銷量均未躋身前二,這是TCL未參與“國內彩電老大”之爭的原因。
說來有趣,中國彩電三巨頭關系微妙。海信最調皮,在全球排名上和TCL爭,在國內排名上和創維爭,可謂左右開弓。
我一直弄不明白海信為何忌諱公布彩電銷量的數據?好比一個學生信誓旦旦地堅稱自己成績全班第一,當別人問他“你考了多少分”,他卻選擇了沉默。
事實是,就全球銷量而言,海信與TCL存在較大差距,雖然在國內市場領先于TCL。
到底誰是全球彩電銷量老三?我認為要么TCL要么索尼,海信可能性不大。
海信可能某個時間段沖進了全球前三,但我們不能因此得出“海信全球老三”的結論。大家公認的銷量統計周期是年,而不是周或者月。
又一個問題來了:既然海信和TCL銷量差距明顯,為何海信依然鍥而不舍地和TCL爭奪全球彩電老三的位置呢?
這里面另有原因。
原來,TCL彩電2377萬臺的銷量,是由TCL品牌、湯姆遜品牌、樂華、美樂等多個品牌共同貢獻的,其中甚至包括部分顯示器產品的銷量。明白了吧,也就是說,2377萬臺的銷量并不是由TCL單一品牌貢獻的,海信不服氣就在這里,它認為你TCL單一品牌的銷量沒有我海信高。
TCL也自有其道理:都是我TCL集團旗下的品牌,憑什么我不能統計在一起?
當然,TCL宣傳自己是全球彩電老三的時候,確有底氣不足的一面,畢竟在中國本土市場,TCL的表現不如創維、海信,這也是客觀事實。
比如,中怡康的數據顯示,2017年TCL國內市場電視機銷量916萬臺,占有率為11.9%,排名第三,落后于海信、創維。
有必要說說市面上到底有多少種電視
“現在電視概念太多了,我都說不清有多少種。”我聽到過不止一個人這樣抱怨。
“液晶電視”、“OLED電視”、“量子點電視”、“激光電視”、“智能電視”、“互聯網電視”、“4K電視”、“8K電視”、“無屏電視”、“分體電視”……不一而足。
的確,這么多電視概念,普通消費者想一一搞明白并不容易。沒辦法,這是技術進步的結果。在CRT電視時代,電視概念比較簡單,要么黑白要么彩色,要么模擬電視要么數字電視。但現在是平板電視時代,是智能電視時代。
這么多種電視,銷量最大的是哪種?當然是液晶。目前,液晶電視占所有電視總銷量95%以上,絕對的大頭,預計未來3至5年,讓出主導位置的可能性不大。
不過,液晶電視也別高興得太早。我相信大家都感受到了,現在彩電企業宣傳時提及“液晶”概念的已經很少,為什么?因為這種顯示技術已發展至完全成熟階段,未來持續突破空間不大,好比鮮花怒放之后必定是凋零。
眼下,最火的電視概念有兩個,一個是OLED,一個是量子點。一般認為,代表未來發展方向的電視,必定在這兩種技術之間誕生。
也有個別企業推廣激光電視,但激光電視屬于小眾產品、細分市場,難成大氣。
也許有人會說,“不還有智能電視、互聯網電視嗎?”是的,智能電視和互聯網電視其實是一回事,屬于“一種產品,兩種表達”。
智能電視是從應用層面對電視的表達,液晶電視、OLED電視、量子點電視,是從顯示技術層面對電視的表達。目前的液晶、OLED、量子點電視,基本上都是智能電視。
需要指出的是,現階段的量子點電視,仍基于液晶顯示技術,未來不排除發展成為主動發光成像技術的可能,但需要時間。
中國有三個液晶第一,但OLED老大只有一個
這幾年,OLED成為電視領域不折不扣的明星產品,越來越多人選擇OLED作為中級的電視升級方案。這得益于OLED電視卓越的畫面表現力及出色的產品造型,比如,OLED電視可以做成“WALL PAPER”(墻紙電視),可以實現“屏幕聲場”,可以兩面看,可以做成透明電視,可以做成S曲線形狀,等等。這是別的顯示技術做不到的。
一般認為,目前制約OLED電視快速發展的因素只剩下最后兩個,一是全球面板始終受單一供應商制約,二是整機價格相對偏高。但歸根到底,還是面板供應持續緊張所致。
從品牌表現來看,LG是無可置疑的全球OLED電視老大,這得益于LG建立了完整的OLED產業鏈條,并鍥而不舍地推廣OLED產品。
但在中國市場,LG的表現并不那么出色。
奧維云網提供的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OLED電視零售量規模是11.3萬臺,同比增長92%。表現最好的三個品牌是創維、LG、索尼。其中,創維占有率高達46.0%,遙遙領先;LG是16%,索尼是14.9%。
LG在中國表現不夠出色,一般認為與其品牌號召力偏弱有關。
目前,TCL和海信尚未推出OLED電視產品——不過,這種局面持續不了多久。可以確定的消息是,今年下半年海信將推出OLED電視。
創維、LG、索尼,構成中國OLED電視第一軍團。三大品牌,各有優勢。
作為全球OLED電視最主要推動者,LG總銷量全球第一;更重要的是,LG是全球唯一的OLED電視面板供應商。
索尼OLED走的是高端路線,這和索尼本身的品牌定位一致,索尼也是目前2500美元以上價位OLED電視銷量最大的品牌。
事實上,很多人不知道,索尼是OLED技術早期主要奠基人之一,也是全球第一臺OLED電視的推出者。
創維是唯一闖入OLED電視三強的中國品牌,且銷量最大,基本上是二分天下有其一,這一點從奧維云網的統計數據得到反映。
創維之所以霸踞OLED電視龍頭位置,一則得益于其堅定地推廣,二則得益于其主動承擔了OLED電視在中國的啟蒙與普及責任,三則得益于豐富的產品線,四則得益于其堅持親民化價格策略。
比如,同樣55英寸的OLED電視,索尼價格在15000元左右,而創維已將價格拉至9999元,甚至更低。
創維OLED戰略甚至贏得了對手贊譽。在今年的AWE期間,冠捷集團(飛利浦電視代理商)副總裁周偉君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坦言:在中國市場,有兩個企業的OLED電視非常出色,“一個是索尼,一個是創維,它們把產品做到極致”。
中國將成全球最大OLED電視市場
在今年4月召開的第六屆中國電子信息博覽會(China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xpo)上,LG Display全球推廣副總裁李廷漢常務發表演講時預言:未來二至三年,中國有望成為全球最大OLED電視市場。
一般認為,李廷漢的預判基于三大基本事實:一則中國是全球最具消費能力的市場,而且這種購買力仍在持續成長中;二則中國消費者對新事物、新技術的接受能力,高于其他國家;三則中國擁有全球最龐大的OLED產業布局,這其中就包括即將形成實際產能的OLED電視面板產業。
李廷漢透露,LG Display位于中國廣州的OLED項目已低調開工,將于2019年下半年建成投產。
他說,2018年,全球OLED電視面板產能將增加至280萬片,“但依舊無法滿足龐大的市場需求”。他還透露,2018年,OLED陣營將迎來兩名新成員,全球將有15家彩電企業加入OLED陣營,未進入這一領域的企業越來越少了。
蘇寧易購預測:2018年,中國OLED電視銷量將突破30萬臺,增長超過150%。
群智咨詢(Sigmaintell)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第一季度,全球OLED電視出貨量51萬臺,同比大幅增長127%。
預計未來中國將占據全球OLED電視20%以上份額,按這一比例估算,2020年中國市場OLED電視銷量將達到120萬臺以上。
-
OLED
+關注
關注
119文章
6203瀏覽量
224317 -
液晶電視
+關注
關注
41文章
530瀏覽量
46038
原文標題:中國有三個液晶第一,但OLED老大只有一個
文章出處:【微信號:liubc2007,微信公眾號:劉步塵】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