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家公司的時候,由于依托母公司在品牌和生態上的強大優勢,得以接觸到大量的嵌入式算法的創業團隊,集中在AR、VR、AI、無人機、汽車電子、可穿戴等領域內的核心技術。這類群體其實應該是中國最具技術能力的創業群體之一,基本都是名校、海歸、博士,且很多都是有多年的工作經驗,是過去幾十年在嵌入式領域沉淀出的最寶貴的財富。但是回顧這些企業這幾年的發展,絕大多數都未能達到原來的預期,最好的結局似乎是被BAT等大公司收購。這個局似乎很難破,我也經常想,如果是我創業,又該如何破。
其實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的原因是市場對這些新方向的認可度還不是那么高。一個新品類要獲得認可是需要一個過程的,而嵌入式算法類公司是這些領域的拓荒者?;谇度胧降?a target="_blank">芯片,在功耗、性能、價格等受限的條件下,不斷的基于底層和算法的優化,研發出最優解的產品,是嵌入式算法類公司最大的優勢。過去幾年在智能硬件領域,我們看到很多新的東西,有很多都是嵌入式算法類公司的功勞,而且往往起著最大的作用。
存粹做軟件算法在國內的環境下是很難生存的,所以這些公司會演變出各種形態,或模組,或解決方案,或終端方案,甚至或芯片,但是其核心技術還是在于算法層面的優勢。商業模式本身無所謂好與壞,只是要在當時當地的環境下,創業團隊自身的素質與能力是否與商業模式相匹配。如果想以模組+算法立足,無疑需要本身在算法方面有獨到之處且模組產品相對通用,能夠以通用配件或組件的形式提供給下游廠商,且希望下游的廠商本身具有一定的量的需求。如果以解決方案的形式立足,定制化在所難免,當然核心的技術都是通用化的,但是面對客戶多元化需求的反應能力是至關重要的,同時還要非常熟悉供應鏈、生產、制造等所有情況,最好是能提供一站式的Turnkey服務,在智能手機的年代其實誕生了很多的方案公司。但是這個活往往又是很辛苦的,具有高大上基因的團隊需要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同時從毛利情況來看,主要還是取決于技術的稀缺性,當產業成熟,技術特別是算法上不那么稀缺時,解決方案公司的毛利肯定不高。自己做終端產品也是很多嵌入式算法的公司的選擇,因為自己可以掌控的更多,但是在渠道、銷售、供應鏈管理、品牌建設方面需要有足夠的能力。算法公司自己做芯片似乎是當前國內時髦的策略,把部分算法固化到芯片中,一方面可以對自己的技術最大化的保護,同時芯片產業本身是個高壁壘的產業,似乎是個終極方案。但是芯片本身的周期漫長,需要消耗大量的資金,同時需要招聘很多經驗豐富的芯片設計工程師,在供應鏈管理、芯片產品定義、同時失去產品的靈活性等方面也一直存在著很多問題需要解決,所以大部分的算法類公司還是不建議自己去做芯片。
作為嵌入式算法類的公司,似乎永遠存在著與芯片公司的糾結關系。一方面希望得到芯片原廠的特殊支持,特別是在底層軟件技術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也不希望自己是小白鼠的角色,透露自己在基于芯片上軟件算法的技術。所以在與芯片公司合作的過程中,也一直會謹防芯片公司。因為對芯片公司來說,利益的最大化絕不是扶持一家嵌入式算法類公司,而是如何讓自己的芯片更易用,賣出更多的芯片,所以基因上就是想扶持更多地企業參與進來,而且MTK的Turnkey策略在很多領域成為一種潮流。所以對嵌入式算法公司來說,如何一直保持自己在算法上的優勢至關重要。
另一方面,算法的開源似乎已經成為一種潮流。雖然基于某顆芯片在特定應用場景下,開源的算法往往不是最優解。但是開源的意義在于,是縮減了更多公司進入該領域的門檻,有可能讓初創的算法公司多年的技術積累一下子被抹平不少,這是對算法類公司巨大的打擊。
對嵌入式算法公司來說,雖然擁有最好的技術素養團隊,但同時面對的是最復雜的商業環境。需要隨時捕捉產業環境的動向、競爭對手的動向、上游芯片公司的動向、開源的動向、下游客戶的動向、需求的動向,一切都隨時在變,唯一不變的是變化。可能最適合在該環境下生存的公司是擁有開放的心態/生態、敏銳的商業嗅覺,而且最大的優勢是既上得了廳堂,又下得了廚房,即既可以在算法層面、技術層面具有前瞻性的成果并快速產品化,同時又能用其他的語言,與集成商、與工廠、與傳統企業很好的磨合,贏得他們認可的公司。
-
嵌入式算法
+關注
關注
0文章
4瀏覽量
7770
原文標題:嵌入式算法創業的窘境與思考
文章出處:【微信號:gh_0cdc890e93ea,微信公眾號:電子信息產業洞察】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