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
在2018年工業互聯網持續升溫的背景下,工業互聯網平臺型企業開始重視平臺的生態建設,而平臺生態的搭建,需要好的宣傳。一家工業互聯網平臺企業負責人表達意向與我合作寫一些傳統企業面臨的痛點,并簡單描述工業互聯網如何解決這些痛點。而對于“….十大痛點”標題的文章,是比較容易獲得好的傳播,比較容易獲得閱讀量的。
為了列出這十大痛點,自己頭腦風暴先列出很多的企業面臨的難題后,開始將這些痛點分類并排序,在痛點分類的時候發現這些痛點處于不同的維度,不是特別容易分類,于是放棄了十大痛點的文章。在這個過程中,發現絕大多數的痛點都與互聯網帶來的產業升級相關,其中對互聯網帶來的焦慮是企業家最大的痛點之一:在消費互聯網普及的過程中,一批電商企業取得了成功,一批傳統零售企業被迫轉型;未來傳統行業在互聯網化的過程中,與互聯網結合的傳統企業將會擠壓純粹傳統產業的生存空間;傳統企業家不理解互聯網對產業的影響,又意識到產業互聯網化是必然的發展趨勢,由此帶來的焦慮是現在絕大多數傳統企業家面臨的難題。
研究過一些產業互聯網的案例,得出一個結論:互聯網將會應用于所有行業,那么互聯網將是所有產業的工具;根據歷史經驗,每一次生產工具的變革,都會促進社會的分工,而每一次社會化大分工之后,都會對社會產生深遠的影響,改變社會的生產關系(重構社會生態);互聯網應用于傳統產業,也將通過促進社會分工,之后重構商業規則,最終促進產業的效率,實現產業升級。
互聯網帶來的技術變革,是會改變商業規則的,在商業規則的變革中,商業環境快速變化,適應環境變化的企業,將迎來前所未有的大的機會;而不適應環境變化的企業,將會被淘汰。
寫這篇文章,向傳統企業家闡述互聯網技術通過促進產業融合實現規模化,規模化后的社會分工重構商業生態這個基本原理。將基本原理介紹清楚之后,后序將會根據這個原理分享產業升級的具體路徑。(今天只是介紹原理)
人類歷史是一部勞動分工的發展史
舊石器時代:在原始社會早期,生產工具非常原始,生產力水平低。個人無法獲得生存的條件,因而過著群居生活,所有的生產活動只有采集和狩獵,沒有勞動分工。
新石期時代: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從最原始的舊石器工具,過度到使用新石器。人類開始飼養未吃完的野獸,開始種植未吃完野果的種子,從而產生了勞動分工:農業生產活動從狩獵和采集活動中分離出來。形成了第一次社會化大分工。
金屬工具使用:農業從狩獵和采集活動分離出來之后,獲得了較大的發展。在原始社會末期,金屬工具開始應用于農業生產,手工業生產技術日益改進,生產勞動日益多樣化。手工業逐漸從農業中分離出來,形成第二次社會化大分工,在這個階段,個人已經可以獨立于群體獨立生存,第二次社會化大分工后,人類從原始社會進入奴隸社會。
隨著手工業的發展,產品日益豐富,產品交換越來越多。在奴隸社會末期,通過產品交換的規模已經可以讓專門從事商品交換的人可以借助商品交換而能生存,專門從事商品交換的人,從手工業中分離出來,形成第三次社會化大分工,之后人類社會逐步過渡到封建社會。
十八世紀下半葉發生的工業革命,機器可以利用自然能源,使人類借助機器的大工業逐步替代了農業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機器的利用,在工業企業內部實現分工,特別是流水線的使用之后,即便是操作工,也會因為崗位的不同而分工不同;為了提高不同崗位工人的效率,出現了經營管理層,形成了職業經理人。工業革命促發人類向城市聚集,在城市里實現了行業的進一步的劃分,形成了不同的產業。
從歷史上看,人類社會的每一次重大進步,都是在社會分工后,促使一個領域快速發展,而這個快速發展的領域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促進社會的快速進步。如果新領域成為經濟的主體,這個新領域的規則決定了社會的商業規則。
第一次社會大分工新石器的使用,將農牧業分離出來,農業成為經濟的主要發展動力,農業成為經濟的主體(占國民經濟的比重最大),人類進入農耕文明。
第二次社會化大分工,第三次社會化大分工,手工業、商業成為經濟的主要增長點。不過,手工業,商業還是依附于農業生產的,社會經濟的主體還是農業(國民經濟的比重,還是以農業為主)。
工業革命,機器的使用,促進了工業的發展,工業的高速發展成為經濟的主要增長點。隨著工業占經濟的比重超過農業,工業文明決定了社會的文明,工業規則決定了社會的規則。
互聯網的使用,是否會促發社會分工?這個社會分工是否會促進一個領域成為經濟的增長點?這個領域是否會成為經濟的主體?
這些問題在《中國制造新起點:服務業革命開啟服務業文明》一書中會有答案。
如果互聯網能夠促發社會分工,而促發社會分工的領域占國民經濟比重最大的話,將促發商業規則的變化(生產關系的變化)。
為什么分工能夠促進效率提升
在分工理論的研究者中,影響力最大的是亞當.斯密對分工理論的闡述,亞當斯密最早全面考察和敘述了分工對提高勞動生產率的作用,詳盡的分析了制造業內部的分工,通過扣針制作分工案例論述分工的價值。
他在1776年出版的《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一書中通過扣針制造過程的分析:扣針的制做可以分為18個工序,如果18種工序由一個人完成,一天做不出幾枚,甚至一枚也做不出來;如果每人做一個或幾個工序,就會做很多枚。
亞當.斯密認為勞動創造財富的主要原因在于勞動分工,勞動分工的日益深化和不斷演進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分工和專業化的發展是經濟增長的源泉。
分工有利于增進勞動者熟練程度,能夠增加完成的工作量。
就如扣針的制作有18個工序,如果沒有分工,那么制作扣針就要掌握這18個工序的所有技能。而掌握的技能多,每個技能的熟練程度就會下降。但專注于某個技能,可以提高這個技能的熟練程度,提高單位時間的產出。
分工使勞動者節省了由一種工作切換到另一種工作的切換時間。
分工會促進工具的使用,簡化和節省勞動時間。
分工的基礎是實現工序的標準化,降低這個工序操作的不確定性。而為了提高操作的標準化,保證不同人完成的工序的質量具有一致性,通常需要借助工具實現操作的標準化。這樣有利于促進工具的使用,利用工具來簡化生產中人的操作過程,節省勞動時間。
亞當斯密的理論在當時影響非常廣泛,20世紀初,亨利.福特把生產一輛車分成了8772個工時,并按流水線生產,開創了工業流水線生產方式。
后來分工論成為企業管理的主要模式,分工理論也促進了管理學的發展。而管理理論主要通過理論研究指導實踐,來提升分工后專業化的資源效率。
分工的基礎是規模化和標準化
亞當斯密的分析認為分工能夠提升生產效率,但什么條件下能夠實現分工?在現有環境下如何實現進一步分工?這些問題,亞當斯密沒有論述。
1928年阿倫.楊格在斯密分工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了迂回生產的概念,對分工做了三方面的解釋:一、分工和專業化是遞增報酬實現的機制。分工和專業化程度一直伴隨著經濟增長的全過程。二、市場大小決定分工,而分工也決定市場大小。三、分工是一個網絡效應,企業規模大小不能孤立的看待,單個企業規模的大小還取決于該行業內其他企業規模的大小。
其中第一方面指的是個人的專業化水平,第二方面指的是迂回生產鏈的長度,第三方面指每個迂回鏈中間產品種類數。
其中專業化水平,指個人縮小活動范圍,而縮小活動范圍的基礎是生產環節的標準化;而迂回鏈的的長度和迂回鏈產品種類數目都是規模化的另外一種表現。所以分工的基礎一個是規模化,另外一個是生產過程標準化,以及標準化后個人操作的專業化程度。
在工業化后期,現有行業已經經歷過充分的分工,互聯網如何能夠在已經相對完善的行業內實現新的社會分工?
需要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實現規模化,也就是增加迂回鏈的長度,增加迂回鏈的產品種類。無論是增加迂回鏈的長度,還是增加迂回鏈的產品種類,都需要打破現有的行業邊界,在打破行業邊界后,才能增加迂回鏈的長度,增加迂回鏈內產品種類,實現進一步擴大規模,在此基礎上實現進一步分工。
產業升級途徑
根據前面論述,產業升級首先需要實現規模化,規模化的行業流程標準化后實現新的分工,在分工的基礎上構建新的生態。
借助互聯網的產業升級,也是如此:
互聯網工具打破產業邊界(實現規模化),在規模化的基礎上實現分工,在互聯網平臺上構建生態。
打破產業邊界
互聯網技術的應用,可以實現打破邊界的目的。而產業邊界包括地域邊界、技術邊界、產品或服務的邊界、業務或組織邊界,以及產業和市場邊界。
下面分別論述互聯網如何打破這五類邊界。
打破地域邊界
區分產業的目的之一是用于戰略管理領域研究競爭、壟斷態勢分析。在競爭分析的過程中,產業用于區分競爭對手。而一些具有區域性質的行業中,地域是限制競爭對手的邊界之一。這種類型的行業,是具有地域邊界的,互聯網打破地域邊界后,會形成跨區域的產業內融合,實現規模化;而規模化后的產業進一步分工,會提升效率。
互聯網打破地域邊界最典型的案例是零售行業的電子商務化。
隨著2000年互聯網的流行,越來越多的企業借助電子商務做生意。2003年的非典促進了電子商務的發展。淘寶、卓越、京東、當當等電商開始被大眾接受,并在當當上市之后,電子商務逐漸成為采購的主要形式。
電子商務取代的是傳統的零售店,借助互聯網平臺,打破了零售的地域邊界,通過網絡平臺來展示產品。
傳統零售店承擔三部分功能:一、產品展示,二、交易,三、產品交付。電子商務借助于打破地域邊界,實現規模化,產品展示,交易兩個環節可以通過線上實現,但交付環節就無法實現,需要借助物流行業來完成。所以零售在打破地域邊界后,實現分工,交付環節通過物流功能來實現。
所以零售業務,通過電子商務在打破地域邊界后,首先將產品交付功能分化出來。零售行業的一批,二批等批發商被電子商務整合,將交易功能弱化,而強化了物流功能(地區倉)。
隨著電子商務的進一步發展,交易過程的電子支付功能,也從交易環節分化出來。
電子商務打破了零售行業的地域邊界。同時零售內做分工,實現展示、交易、支付、物流的新分工。在新的分工體系下,重構了電子商務的生態。
打破技術邊界
有些產業是通過技術能力做區隔的。
比如電信網,早期以有線通訊(電話),然后是以無線通訊的技術能力來實現通訊服務的。
互聯網行業,早期內容平臺,以內容服務為主。
廣播電視網,以內容提供和內容傳播服務為主。
隨著技術的發展,電信網、廣播電視網、互聯網在向寬帶通信網、數字電視網、下一代互聯網演進過程中,三大網絡通過技術改造,其技術功能趨于一致,業務范圍趨于相同,網絡互聯互通、資源共享,能為用戶提供語音、數據和廣播電視等多種服務。三網融合后,按照云管端重新分工,云端提供內容服務,管保持信息通道,端提供終端產品。隨著云計算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基于云平臺將進一步分工,形成IaaS,PaaS,SaaS的服務體系,在云平臺上重新構建新的商業生態。
打破產品或服務邊界
有些產業是按產品或服務分類的。比如傳統電腦行業、手機行業分別屬于兩個不同的行業。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完善,智能手機普及后,電腦行業、手機行業的行業邊界被打破,手機行業與電腦行業融合。
同時手機、電腦行業與互聯網公司的服務邊界被打破。蘋果是傳統的手機、電腦的硬件產品供應商,構建了基于App Store的開發者平臺,提供互聯網服務。
在電腦、手機、互聯網、軟件的服務邊界被打破后,基于App store平臺,重構了移動互聯網的硬件、軟件服務生態。
打破業務和組織邊界
物流行業是以物流公司為組織邊界的。但是電商的爆發性增長,促進了物流的快速增長,物流增長成為瓶頸。菜鳥物流通過搭建物流信息平臺,整合了物流行業,實現A物流企業收件,B物流企業送貨的協同模式。通過菜鳥物流平臺,可以實現多個物流公司的資源(倉資源、干線物流運輸、物流終端)的高效整合,通過數據優化資源利用率,實現物流行業的高效增長。
物流行業,基于菜鳥平臺,實現了按區域,按時間段的劃分,提升了物流效率。
打破產業邊界
隨著互聯網的進一步發展,越來越多的產業邊界被打破。
京東原來是商城,屬于電商行業,為了提高服務品質,自建了物流體系,在建設物流體系后,積累了豐富的物流經驗,開始利用成熟的物流經驗,為其他企業提供物流規劃、物流解決方案。
京東的業務已經打破產業邊界。
小結
互聯網技術在行業的應用,首先是打破產業邊界,打破了地域、技術、產品服務、業務組織、產業邊界,在打破產業邊界后,進一步實現了產業的規模化。而在打破產業的過程中,業務標準化之后,就會通過產業分工提升產業效率。在產業分工的基礎上,重構產業生態,從而行程新的生態繁榮。
-
無線通訊
+關注
關注
5文章
586瀏覽量
40156 -
互聯網技術
+關注
關注
0文章
74瀏覽量
11208 -
工業互聯網
+關注
關注
28文章
4323瀏覽量
94170
原文標題:互連網如何促進產業升級
文章出處:【微信號:xuyongshuo-work,微信公眾號:許永碩】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