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18年2月,華米科技在美國紐交所上市,雷軍在微博上表示,華米科技的上市,是小米生態鏈的模式巨大勝利。當時爆出雷軍與投行接觸,給出小米上市2000億美元的估值。然而,在7月9日,在香港上市的小米,最終出現了早盤低開2.35%,開報16.6港元,盤前成交15.86億港元,最新總市值為3714.4億港元,約合473億美元。雷軍表示這已經好于預期,畢竟最近大盤環境不好,況且 IPO 價格低,“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因為“短期的股價不是最重要的,公司長期的價值才是”。
小米業務結構分為四部分:智能手機、IoT與生活消費產品、互聯網服務及其他。這與蘋果iphone等硬件以及服務收入為主的業務結構頗為相似。小米硬件收入占比在70%左右,緣何雷軍還強調公司是“互聯網公司”?雖然小米收入以硬件為主,但小米仍然有互聯網企業的屬性,不僅體現在智能硬件的整合上,還有營銷方式的創新上。小米招股書顯示,miui系統月活用戶超過1.9億,用戶每天使用小米手機的平均時間約4.5小時。2015年、2016年、2017年,小米互聯網服務收入分別為32.4億元、65.4億元、98.9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74.7%。2015年、2016年、2017年,小米互聯網服務毛利分別為20.8億元、42.1億元、59.6億元,年復合增長率69.3%。小米其實是通過軟硬件賺錢的,盈利的大頭在互聯網服務收入上。如果硬件綜合稅后凈利潤率能有5%已經很高了,小米招股書顯示,去年移動互聯網收入近99億元,在整個盈利中占的比例很大了,這部分收入不同于硬件,要拋去研發、生產、銷售等各個環節的成本,它除了人工成本其他幾乎都是利潤。而且會隨著手機銷售增量一起增長。
當然,看好小米不僅是創始人,還有其早期投資人,紀源資本管理合伙人、小米早期投資者童士豪。他在接受國外媒體的報道,有如下表示。
據CNBC網站北京時間7月10日報道,小米集團周一在港交所上市后股價一度下跌6%,但是在紀源資本管理合伙人、小米早期投資者童士豪看來,這更多反映的是投資者的困惑,而不是股票本身的實力。童士豪在接受CNBC節目《Squawk Alley》采訪時稱,小米股價的表現“可能同時反映了中國和美國的市場狀況,投資者試圖弄明白小米是一家硬件公司,還是互聯網公司”。
作為全球第四大智能機制造商,小米因其各式各樣的高性價比硬件產品而出名。小米一度被視為蘋果公司的主要威脅,但是投資者的熱情似乎已經降溫。這可能是因為小米和其美國對手一樣,正在積極尋求從互聯網和服務業務中挖掘收入。
蘋果已經成功建立了一個規模為400億美元的服務部門,到2023年時預計將占據總營收的20%。但是相比之下,小米的服務業務增長更為緩慢,在總營收中的占比不到10%。
童士豪確信,小米的服務業務將迎頭趕上,這要歸因于該公司龐大的硬件生態系統。他認為,小米硬件的粘性要比“我們在美國看到的硬件更高”。消費者一開始會被高品質的硬件所吸引,他們使用的小米設備越多,就越有可能使用小米的互聯網服務。
“一開始,你會看到硬件銷量將快速增長。人們沒有意識到的是,消費者在家中擁有的小米產品越多,他們最終使用的小米互聯網服務就越多,”童士豪稱,“這是一種不同類型的商業模式,硬件和互聯網服務是連接在一起的。這種滯后效應將會逐漸顯現。”
小米龐大的硬件生態系統已經使得一些人拿它與三星電子作比較,而不是與蘋果,但是童士豪堅持認為,小米與這兩家公司都不同。
“我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投資者逐步了解小米,他們會把小米視為一家不同類型的硬件公司,不同于過去常見的硬件公司,”童士豪稱。
小米稱之為硬件公司,又說自己是互聯網公司,顯然這一切都建立在智能手機產品的高速增長,在提供服務時候,特別在海外市場提供服務時候,還有海外監管的障礙,這種模式是否真正被資本市場認可,時間是最好的印證。
-
蘋果
+關注
關注
61文章
24465瀏覽量
199610 -
小米
+關注
關注
70文章
14384瀏覽量
144705 -
智能硬件
+關注
關注
205文章
2350瀏覽量
107838 -
華米科技
+關注
關注
0文章
101瀏覽量
10031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