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對機器人的需求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
中國制造業經歷了多年的快速發展,產值很高,但是質量、效益、水平與發達國家還有很大的差距。而且目前正在經歷勞動者工資快速上升,勞動力短缺的變化。如果想實現制造業的轉型與升級,提高效率是一個重要的內容,這當中最智能化的、靈活的機器人設備將會發揮巨大作用。
王天然,中國工程院院士、自動化控制與機器人技術專家。長期致力于機器人技術、大型工業自動化系統的研究和應用,是我國機器人和自動化工程技術界的學科帶頭人之一。在智能機器人體系結構、工業機器人控制系統、大型自動化系統技術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現任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機器人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遼寧省科協主席,北京郵電大學自動化學院院長。
最近幾年,中國機器人的自給產能無論數量還是產值都有所增長,但是所占份額很小,因此還有很大的發展和提升空間。社會需求、技術進步、學科交叉三大要素給機器人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會。當前由于產品的生命周期越來越短,用戶的個性化制造要求越來越強烈,這樣就需要靈活、快速的生產單元。這其中一個重要的事情就是國際間能夠快速標定。另外,現在的工業機器人是沒有“手”的,人們一直希望能夠發明一個廉價的、通用的“手”。
機器人應用的主要障礙是人和機器人不能很好地融合
所謂的與人共融,就是能在同一自然空間里工作,能夠緊密地協調,能夠自主的提高自己的技能,能夠自然的交互,同時要保證安全。實現這樣的與人共融的機器人,人與機器人的關系就會改變,是一種朋友關系,可以相互理解、相互感知、相互幫助。
與人共融,就是要讓機器人把人的符號化能力、學習能力、預見能力、自我調節能力、邏輯推理能力與機器的精準、力量、重復能力、作業時間、環境耐受力結合在一起。如果看得更遠一點,未來還要在分子尺度上實現人與機器人共融。
機器人是智能制造的支撐設備,必將助力中國的智能制造發展,滿足中國的民生需求。與人共融是下一代機器人的本質特征。各個學科的交叉結合將為機器人帶來新的發展機會。所以我們應該關心它、抓住它為我們服務。
智能制造空間的特征
隨著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的不斷深度融合,制造業將在制造系統、設計與制造手段、人機關系三個方面產生巨大變革,以“分散與集中相統一的制造系統、虛實結合的設計與制造手段、人機共融的生產方式”為特征的智能制造空間將快速形成,重塑需求牽引和技術驅動下的智能制造發展模式。
在宏觀層面,智能制造空間將打破傳統的物理區域限制,不斷涌現的大量信息技術將推動分布式制造能力的快速發展,以便滿足產品大規模個性化定制的迫切需求,生產組織體系將快速發生變革,使制造業本身形成新的制造模式和信息環境,并進一步推動生產模式的變革。
在微觀技術層面,智能制造空間將加速人工智能、大數據、數字孿生、云計算等信息技術在制造業產品設計、生產方式、組織體系、管理模式等方面的深入應用,實現從產品設計、虛擬仿真到制造執行的全息化智能制造系統,并將形成智能制造空間的技術體系。
-
機器人
+關注
關注
211文章
28618瀏覽量
207917 -
智能制造
+關注
關注
48文章
5607瀏覽量
76446
原文標題:王天然院士:與人共融是下一代機器人的本質特征
文章出處:【微信號:industry4_0club,微信公眾號:工業4俱樂部】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