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徐崢主演的電影《我不是藥神》一路爆紅,得到了各路人民群眾的關注,而且對此影片評價也是很高,不僅獲得了9.7分的絕佳成績,點映票房也突破了1億。
還沒看過的可能會疑問,為什么那么火爆?其實他戳中了很多人的痛點,看病難,看病貴,買不起藥,只能等死。
實際上,大家不知道是,當這種問題出現時,我們國家一直都在不斷提升重視程度,紛紛加大藥品研發投入,各有關部門正積極落實藥物降稅的后續措施,督促推動藥物加快降價。
除了這些外,國家一直鼓勵著科技的發展,希望能為患者帶來福音。近年來,人工智能深度學習技術得到突破,使得此前半溫不火的人工智能迅速崛起,圖像識別、神經網絡、機器學習等關鍵技術的發展,以及大數據技術的融合應用,為藥物研發和診治提供了巨大的幫助。
醫療行業長期存在優質醫生資源分配不均,診斷誤診漏診率較高,醫療費用成本過高等問題,隨著近幾年深度學習技術的不斷進步,人工智能在醫療行業應用場景越發豐富,也逐漸成為影響醫療行業發展,提升醫療服務水平的重要因素。據2018年最新人工智能技術與應用白皮書來看,主要分為以下這幾個方面,一起來看看吧。
(一)輔助醫生診斷,緩解漏診誤診問題
醫療數據中有超過 90%的數據來自于醫學影像,但是對醫學影像的診斷依賴于人工主觀分析,人工分析只能憑借經驗去判斷,容易發生誤判。近幾年,人工智能可以深度學習,利用圖像識別技術,通過大量學習醫學影像,人工智能輔助診斷產品可以輔助醫生進行病灶區域定位,有效緩解漏診誤診問題。
(二)提高診斷效率,彌補資源供需缺口
據最新統計,我國每千人平均醫生擁有量僅為 2.1 人 ,醫生資源缺口問題較為嚴重。尤其是在影像科、病理科方面。
這個現象意味著放射科醫師在未來處理影像數據的壓力會越來越大,甚至遠遠超過負荷,供需不對稱的問題在病理方面表現尤甚。面對嚴重的稀缺資源缺口問題,人工智能技術或將帶來解決這個難題的答案。人工智能輔助診斷技術應用在某些特定病種領域,甚至可以代替醫生完成疾病篩查任務,這將大幅提高醫療機構、醫生的工作效率,減少不合理的醫療支出。
(三)疾病風險預警,提供健康顧問服務
多數疾病都是可以預防的,但是由于疾病通常在發病前期表征并不明顯,到病況加重之際才會被發現。人工智能技術與醫療健康可穿戴設備的結合可以實現疾病的風險預測和實際干預。風險預測包括對個人健康狀況的預警,以及對流行病等公共衛生事件的監控;干預則主要指針對不同患者的個性化的健康管理和健康咨詢服務。
(四)支持藥物研發,提升制藥效率
利用傳統手段的藥物研發需要進行大量的模擬測試,周期長、成本高。目前業界已嘗試利用人工智能開發虛擬篩選技術,發現靶點、篩選藥物,以取代或增強傳統的高通量篩選(HTS)過程,提高潛在藥物的篩選速度和成功率。通過深度學習和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可以理解和分析醫學文獻、論文、專利、基因組數據中的信息,從中找出相應的候選藥物,并篩選出針對特定疾病有效的化合物,從而大幅縮減研發時間與成本。
(五)手術機器人,提升外科手術精準度
智能手術機器人是一種計算機輔助的新型的人機外科手術平臺,主要利用空間導航控制技術,將醫學影像處理輔助診斷系統、機器人以及外科醫師進行了有效的結合。手術機器人不同于傳統的手術概念,外科醫生可以遠離手術臺操縱機器進行手術,是世界微創外科領域一項革命性的突破。
目前達芬奇機器人是世界上最為先進的微創外科手術系統之一,集成了三維高清視野、可轉腕手術器械和直覺式動作控制三大特性,使醫生將微創技術更廣泛地應用于復雜的外科手術。相比于傳統手術需要輸血,會帶來傳染疾病等危險,機器人做手術則出血很少。此外,手術機器人可以保證精準定位誤差不到 1 毫米,對于一些對精確切口要求非常高的手術實用性很高。
當然了,現在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還處于完善、升級階段,在藥物研發與應用、一些醫療診斷與治療中所起到的作用還較為有限。不過,小樂相信,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持續進步,未來其在藥物研發和病癥診治等醫療領域所能起到的積極甚至變革作用還是值得期待的,看病難,買藥貴的難題一定會很快得到解決的。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793文章
47532瀏覽量
239305 -
深度學習
+關注
關注
73文章
5511瀏覽量
121354
原文標題:我不是藥神, 沒錢只能等死, 看人工智能時代將如何優雅應對?/178
文章出處:【微信號:DATADUOAI_CLUB,微信公眾號:人工智能領域】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