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后我們也許會這樣描繪我們的生活:數字貨幣成為主流貨幣,人們可以隨時隨地向身處世界任何地方的任何人進行資產轉移交易,就好像發送郵件或打開流媒體播放音樂一樣方便、快捷、實時。
自央行表態積極推進官方發行的數字貨幣之后,中國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開始關注數字貨幣背后的創新技術——“區塊鏈(blockchain)”。然而,對于什么是“區塊鏈”,以及它將對銀行業帶來什么影響,大多數的銀行高管和從業人員仍然心存諸多疑問。
區塊鏈技術,是繼蒸汽機、電力、信息和互聯網科技之后,目前最有潛力觸發第五輪顛覆性革命浪潮的核心技術。
該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將完全改變交易流程和記錄保存的方式,從而大幅降低交易成本,顯著提升效率。
在過去的一年中,區塊鏈技術已成為全球創新領域最受關注的話題,受到風險投資基金的熱烈追捧。國際各大領先金融機構也紛紛行動起來,組建了R3CEV和Hyperledger這樣的區塊鏈技術應用聯盟。一場技術標準的競爭和顛覆式創新浪潮正悄然襲來。
區塊鏈的特性將改變金融體系間的核心準則;因其安全、透明及不可篡改的特性,金融體系間的信任模式不再依賴中介者,許多銀行業務都將“去中心化”,實現實時數字化的交易。
區塊鏈的應用在虛擬貨幣、跨境支付與結算、票據與供應鏈金融、證券發行與交易及客戶征信與反詐欺等五大金融場景將能產生最直接與有效的應用。
以跨境支付結算來說,區塊鏈將可摒棄中轉銀行的角色,實現點到點快速且低成本的跨境支付;根據麥肯錫的測算,從全球范圍看,區塊鏈技術在B2B跨境支付與結算業務中的應用將可降低每筆交易成本約40%。
面對區塊鏈技術迎面而來的機遇與挑戰,全球領先銀行已經開始積極布局,以搶占先發優勢。
各大銀行目前采取的策略不一,大致可分為三類:
(一)組建區塊鏈大聯盟,制訂行業標準;如R3CEV集結超過40家國際領先銀行建立行業監管及相應的技術標準。
(二)攜手金融科技公司,發展核心業務區塊鏈應用;如CapitalOne及Visa通過戰略投資金融科技公司,緊抓區塊鏈技術的突破口。
(三)銀行內部推進局部領域的應用,快速實施試點;如UBS、花旗、德意志及巴克萊都已經成立區塊鏈實驗室,自行研發或通過與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針對不同的應用場景進行測試。
麥肯錫對銀行高管調研顯示,約有一半的高管認為三年內區塊鏈將產生實質性影響,一些人甚至認為18個月內就會發生。
中國金融機構如何在這場迅猛發展的技術革新浪潮中抓住戰略機遇,從而掌握顛覆式金融模式的主動權,是所有決策者應立即予以考慮的問題。
本報告分析了金融機構不可錯失的四大區塊鏈應用的商業契機:數字貨幣改革、跨境支付與結算、供應鏈金融,以及證券發行與交易。
同時,就中國金融機構應如何把握機遇,抓住戰略機會提出了三個行動建議:
(一)國內銀行應盡快就參與區塊鏈技術應用的策略予以明確;
(二)快速推進業務應用場景的試點實施;
(三)積極投資布局,小投入,廣撒網,合理布局。
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將開啟許多令人興奮的可能性,顛覆銀行業的游戲規則并可能重塑整個行業格局。誰將是這一場顛覆式技術革命的最終贏家,我們拭目以待。
第一部分:為什么區塊鏈突然火起來了
上世紀70年代個人電腦問世,人們開始借助電腦閱讀資料,編寫文檔,但人們仍通過書信往來溝通,去銀行網點存錢、匯款和借貸。
上世紀90年代中期,商業互聯網出現,人們可以隨時隨地購買和閱讀書籍,使用無需下載的流媒體收聽音樂,人們開始使用郵件、即時消息和實時視頻進行無縫溝通,開始使用網上銀行存錢、匯款和借貸。
現在,一項名為“區塊鏈”的重大技術正在起步。
一.區塊鏈是繼互聯網之后最具顛覆性的創新技術
區塊鏈,是繼蒸汽機、電力、信息和互聯網技術之后,目前最有潛力觸發第五輪顛覆式革命浪潮的核心技術。
就如同蒸汽機釋放了人們的生產力、電力解決了人們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信息技術和互聯網徹底改變了傳統產業(如音樂和出版業)的商業模式一樣,區塊鏈技術將有可能實現去中心化的數字資產安全轉移。
“區塊鏈”聽上去充滿了未來感和技術色彩,但本質上它是一個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賬本。
去中心化,也就是說所有的交易都是點對點發生的,無需任何的信用中介或集中式清算機構;分布式賬本,意味著當交易發生時,鏈上的所有參與方都會在自己的賬本上收到交易的信息,這些交易記錄是完全公開,且經過加密、不可篡改的。
正是基于區塊鏈技術這樣的特征,當其被應用到不同的場景時,將為交易參與方帶來主要以下四個方面的意義:
?消除交易中介存在的必要性,從而降低交易成本:因為實現了點對點的交易,中央處理或清算組織成為冗余;因為交易的真實性是由區塊鏈上所有參與者共同驗證和維護的,所以作為第三方的信用中介也失去了存在價值
?交易結算幾乎是實時的,從而提升了交易效率,大大提高資產利用率。
?區塊鏈上信息的不可篡改性和去中心化的數據儲存方式,使其成為數據和信息記錄的最佳載體。
?可編程的區塊鏈使交易流程實現全自動化:通過在區塊鏈中嵌入預設好的交易規則,達到預定條件則自動完成,可提升交易的自動化程度。
區塊鏈技術的顛覆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最底層技術的顛覆者如果我們將銀行商業模式層層分解,不同的新技術發展一直在推動各個層面的進步(圖1)。
以信息時代為例,互聯網帶動了應用層面的無數創新應用——P2P借貸、在線理財、眾籌;云平臺改變了業務處理和基礎設施部署的模式,大大降低了銀行的業務運營成本和IT投入;大數據分析技術將風險控制從以經驗判斷為主,帶入了以機器學習為主、用數據作為決策依據的時代,使得全自動的快速信貸模式成為可能。
盡管金融上層應用和業務流程創新風起云涌,但信用中介的基本要求使銀行在商業模式的底層邏輯和相關技術,例如系統間的信息交互方式以及交易清算的基礎設施方面,并未有革命性的提升。區塊鏈技術的出現恰恰要顛覆銀行商業模式的底層技術基礎。
首先,“清算”這個概念在區塊鏈網絡中將不復存在,所有的交易都是“發生即清算”的,交易完成的瞬間所有的賬本信息都完成了同步更新。
其次,系統間的信息交互不再因為兼容性和互斥性而導致部署成本高且連接困難,因為所有系統都使用同樣的技術協議;而各參與方之間的交易規則也依照協議共識寫入區塊鏈成為標準,不得篡改。
商業制度創新的推動者區塊鏈技術的出現是對現有商業模式的制度基礎和參與者之間關系的重大挑戰。
現有金融體系是建立在三個基本制度框架之上的:商業信任是依賴法律條文而存在的;資產轉移交易是以獨立第三方作為信用中介來保障實現的;交易結算和清算是以集中式的清算機構為中心來處理完成的,然而人們習以為常的制度基礎和商業流程都有可能隨著區塊鏈技術的廣泛應用被顛覆。
在現有制度框架下如魚得水的金融中介機構,如何在這場模式變革中調整角色,將決定其未來的命運。
以Visa和Nasdaq為例來說,一個是提供支付中介服務的支付組織,一個作為證券發行和交易市場平臺,其主要角色都是作為交易的中介。
兩家公司很早就意識到區塊鏈技術可能對自身未來的商業價值形成的挑戰,于是采取了擁抱技術革新的明智做法,成為Chain(美國區塊鏈技術初創公司)的早期合作者,布局區塊鏈技術應用的試點項目。
從銀行的角度來說,在這一波新的技術革新浪潮中是成為技術受益者,還是被顛覆方,完全取決于銀行如何審時度勢,積極調整自身在未來商業格局和邏輯中的角色定位,不再只做信用中介,被動依賴壟斷地位收取息差和交易費用,而要積極做技術應用的先驅者,不斷提升高價值的金融服務能力和內容,引領和參與新的商業格局形成。
二.區塊鏈為金融機構系統性解決全業務鏈上的痛點和頑疾
其“系統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區塊鏈技術可以被應用在不同的銀行業務,從支付結算,到票據流轉和供應鏈金融,到更復雜的證券發行與交易等各核心業務領域,均已有金融機構和科技公司在積極探索和嘗試(后文將詳細展開)。
?區塊鏈技術帶來的收益將惠及所有的交易參與方,包括銀行、銀行客戶、銀行的合作方(如平臺企業等)。
?目前金融服務各流程環節存在的效率瓶頸、交易時滯、欺詐和操作風險等痛點,大多數有望在區塊鏈技術應用后得到解決(圖2)。例如現有流程中大量存在的手工。
操作、人工驗證和審批工作將得以自動化處理,紙質合同將被智能合約所取代,而在交易處理環節不再會由于系統失誤而導致損失發生。
舉例來說,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可以幫助跨境支付與結算業務交易參與方節省約40%的交易成本。
三.區塊鏈受到資本市場和金融機構的廣泛關注和追捧
過去兩年,位于硅谷和紐約的區塊鏈技術公司成為了各風投基金競相追捧的熱門項目。
僅2015年,全球范圍內投資在比特幣和區塊鏈相關的初創公司的風投資金規模就達到了約4.8億美元,2016年第一季度已達到1.6億美元,由此可見其增長趨勢(圖3)。
參與投資的不僅有類似AndreessenHorowitz這樣的硅谷著名風投基金,以500Startups為代表的種子基金和孵化器,還包括花旗、摩根大通在內的各大國際金融機構(圖4)。
除了投資布局,全球各領先的金融機構在具體推動區塊鏈技術應用方面也有很多大動作:包括花旗銀行、西班牙對外銀行、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瑞銀等在內的40余家領先金融機構共同建立了R3CEV聯盟,旨在推動制定適合金融機構使用的區塊鏈技術標準,推動技術落地。
2015年底,LinuxFoundation牽頭建立的Hyperledger項目吸引了包括摩根大通、荷蘭銀行、美國道富銀行在內的眾多金融機構,這個項目通過促成底層技術提供方、區塊鏈創新公司、技術實施方、以及分布在各行業的技術應用方的通力協作,打造跨行業的分布式賬本。
應該說各大機構都看到了區塊鏈技術未來對銀行商業模式和邏輯帶來的顛覆性改變,如果不積極參與其中,會有被淘汰或被邊緣化的危險。
第二部分:區塊鏈將再造金融行業游戲規則——五大應用場景解析
區塊鏈“去中心化”的本質能讓當今金融交易所面臨的一些關鍵性問題得到顛覆性的改變。根據麥肯錫分析,區塊鏈技術影響最可能發生在支付及交易銀行、資本市場及投資銀行業務的主要應用場景(圖5)。
以下分別針對數字貨幣、跨境支付與結算、票據與供應鏈金融業務、證券發行交易及客戶征信與反詐欺等五大應用場景,探討區塊鏈技術將如何解決當前業務的痛點,以及科技金融公司正在實踐哪些的區塊鏈實用技術。
場景一:數字貨幣:提高貨幣發行及使用的便利性
比特幣的崛起顛覆了人類對貨幣的概念。比特幣及其他數字貨幣的出現與擴展正在改變人類使用貨幣的方式。
從過去人類使用實物交易,到發展物理貨幣及后來的信用貨幣,都是隨著人類的商業行為及社會發展不斷演進。
隨著電子金融及電子商務的崛起,數字貨幣安全、便利、低交易成本的獨特性,更適合基于網絡的商業行為,將來有可能取代物理貨幣的流通。
以比特幣為代表的數字貨幣目前已在歐美國家獲得相當程度的市場接受,不但能在商戶用比特幣支付商品,更是衍生出比特幣的借記卡與ATM機等應用產品。
數字貨幣與法定貨幣之間交換的交易平臺也應運而生,例如美國最大的比特幣交易平臺Coinbase目前支持美金、歐元、英鎊及加拿大幣與比特幣之間的兌換;中國的交易平臺OKCoin及火幣也支持人民幣與比特幣的交易;比特幣與法定貨幣之間的龐大交易量與流動性足以被視為一種國際通行貨幣。正是比特幣網絡的崛起,讓社會各界注意到其背后的分布式賬本區塊鏈技術,并逐漸在數字貨幣外的眾多場景獲得開發應用。
國家發行數字貨幣將成趨勢。2015年厄瓜多爾率先推出國家版數字貨幣,不但能減少發行成本及增加便利性,還能讓偏遠地區無法擁有銀行資源的民眾也能通過數字化平臺,獲得金融服務。
突尼斯也根據區塊鏈的技術發行國家版數字貨幣,除了讓國民通過數字貨幣買賣商品,還能繳付水電費賬單等,結合區塊鏈分布式賬本的概念,將交易紀錄記載于區塊鏈中,方便管理。
同時,其他許多國家也在探討發行數字貨幣的可行性。目前,包括瑞典、澳大利亞及俄羅斯正在研討發展數字貨幣的計劃。
英國央行正委托倫敦大學學院設計一套數字貨幣RSCoin進行試驗,預期通過央行發行的數字貨幣來提高整體金融體系的安全性與效率。
中國央行也在2016年1月召開數字貨幣研討會,提出爭取早日推出央行發行的數字貨幣。
各國央行均認識到數字貨幣能夠替代實物現金,降低傳統紙幣發行、流通的成本,提高支付結算的便利性;并增加經濟交易透明度,減少洗錢、逃漏稅等違法犯罪行為,提升央行對貨幣供給和貨幣流通的控制力。
同時,通過發展數字貨幣背后的區塊鏈技術應用,擴展到整個金融業及其他領域,確保資金和信息的安全,提升社會整體效能。
場景二:跨境支付與結算:實現點到點交易,減少中間費用
當前的跨境支付結算時間長、費用高、又必須通過多重中間環節。擁有一個可信任的中介角色在現今的跨境交易非常重要,當跨境匯款與結算的方式日趨復雜,付款人與收款人之間所仰賴的第三方中介角色更顯得極其重要。
每一筆匯款所需的中間環節不但費時,而且需要支付大量的手續費,其成本和效率成為跨境匯款的瓶頸所在。
如因每個國家的清算程序不同,可能導致一筆匯款需要2至3天才能到帳,效率極低,在途資金占用量極大(圖6)。
區塊鏈將可摒棄中轉銀行的角色,實現點到點快速且成本低廉的跨境支付。通過區塊鏈的平臺,不但可以繞過中轉銀行,減少中轉費用,還因為區塊鏈安全、透明、低風險的特性,提高了跨境匯款的安全性,以及加快結算與清算速度,大大提高資金利用率。
未來,銀行與銀行之間可以不再通過第三方,而是通過區塊鏈技術打造點對點的支付方式。
省去第三方金融機構的中間環節,不但可以全天候支付、實時到賬、提現簡便及沒有隱形成本,也有助于降低跨境電商資金風險及滿足跨境電商對支付清算服務的及時性、便捷性需求。
根據麥肯錫的測算,從全球范圍看,區塊鏈技術在B2B跨境支付與結算業務中的應用將可使每筆交易成本從約26美元下降到15美元,其中約75%為中轉銀行的支付網絡維護費用,25%為合規、差錯調查,以及外匯匯兌成本(圖7)。
Ripple的跨賬本協議幫助銀行間快速結算。成立于美國的Ripple為一家利用類區塊鏈概念發展跨境結算的金融科技公司,它構建了一個沒有中央節點的分布式支付網絡,希望提供一個能取代SWIFT(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網絡的跨境轉賬平臺,打造全球統一網絡金融傳輸協議。Ripple的跨賬本協議(interledger protocol)可說是讓參與協議的各方都能看到同樣的一本賬本,通過該公司的網絡,銀行客戶可以實現實時的點對點跨國轉賬,不需中心組織管理,且支持各國不同貨幣。
如果Ripple協議成為了金融體系的標準協議,在網絡中的各方都能任意轉賬貨幣,支付就會像收發電子郵件一樣快捷、便宜,最重要的是沒有所謂的跨行異地以及跨國支付費用。
目前全球已有17個國家的銀行加入合作,共同參與Ripple為金融機構打造的解決方案。
Circle致力于發展C2C跨境支付平臺。Circle是一家開發比特幣錢包的數字貨幣初創公司,正致力于通過比特幣后臺網絡的區塊鏈技術,使國家貨幣之間的資金轉移更加簡單和便宜。
Circle在2016年獲得英國政府頒發的首張電子貨幣牌照,允許Circle客戶在美元與英鎊之間進行即時轉賬。
考慮到該電子貨幣牌照在整個歐盟都有效,預計很快歐元也會加入。
除了上述兩家金融科技公司,Chain,Ethereum,IBM,Microsoft等公司也都在利用區塊鏈技術發展跨境支付與結算的技術。
預計在不久的將來,金融體系現有的傳統交易模式將被高效能、高安全性及成低本的顛覆性技術所替代。
場景三:票據與供應鏈金融業務:減少人為介入,降低成本及操作風險
票據及供應鏈金融業務因人為介入多,導致許多違規事件及操作風險。從2015年年中,國內開始爆發票據業務的信用風暴。
票據業務創造了大量流動性的同時,相關市場也滋生了大量違規操作或客戶欺詐行為,陸續有多家商業銀行的匯票業務事件集中爆發。
國內現行的匯票業務仍有約70%為紙質交易,操作環節處處需要人工,并且因為涉及較多中介參與,存在管控漏洞,違規交易的風險提高。
供應鏈金融也因為高度依賴人工成本,在業務處理中有大量的審閱、驗證各種交易單據及紙質文件的環節,不但花費大量的時間及人力,各個環節更是有人工操作失誤的機會。
實現票據價值傳遞的去中介化。長久以來,票據的交易一直存在一個第三方的角色來確保有價憑證的傳遞是安全可靠的。
在紙質票據中,交易雙方的信任建立在票據的真實性基礎上;即使在現有電子票據交易中,也是需要通過央行ECDS系統的信息進行交互認證。
但借助區塊鏈的技術,可以直接實現點對點之間的價值傳遞,不需要特定的實物票據或是中心系統進行控制和驗證;中介的角色將被消除,也減少人為操作因素的介入。
供應鏈金融也能通過區塊鏈減少人工成本、提高安全度及實現端到端透明化。
未來通過區塊鏈,供應鏈金融業務將能大幅減少人工的介入,將目前通過紙質作業的程序數字化。
所有參與方(包括供貨商、進貨商、銀行)都能使用一個去中心化的賬本分享文件并在達到預定的時間和結果時自動進行支付,極大提高效率及減少人工交易可能造成的失誤。
根據麥肯錫測算,在全球范圍內區塊鏈技術在供應鏈金融業務中的應用,能幫助銀行和貿易融資企業大幅降低成本(圖8),其中銀行的運營成本一年能縮減約135-150億美元、風險成本縮減11-16億美元;買賣雙方企業一年預計也能降低資金成本約11-13億美元及運營成本16-21億美元。
除此之外,由于交易效率的提升,整體貿易融資渠道更暢通,對交易雙方收入提升亦有幫助。
Wave已與巴克萊銀行達成合作協議,將通過區塊鏈技術推動貿易金融與供應鏈業務的數字化應用,將信用證與提貨單及國際貿易流程的文件放到公鏈上,通過公鏈進行認證與不可篡改的驗證。
基于區塊鏈的數字化解決方案能夠完全取代現今的紙筆人工流程,實現端到端完全的透明化,提高處理的效率并減少風險。
場景四:證券發行與交易:實現準實時資產轉移,加速交易清算速度
證券的發行與交易的流程手續繁雜且效率低下。一般公司的證券發行,必須先找到一家券商,公司與證券發行中介機構簽訂委托募集合同,完成繁瑣的申請流程后,才能尋求投資者認購。
以美國的交易模式為例,證券一旦上市后,交易更是極為低效,證券交易日和交割日之間存在3天的時間間隔。
區塊鏈技術使得金融交易市場的參與者享用平等的數據來源,讓交易流程更加公開、透明、有效率。通過共享的網絡系統參與證券交易,使得原本高度依賴中介的傳統交易模式變為分散的平面網絡交易模式。
這種革命性交易模式在西方金融市場的實踐中已經顯現出三大優勢:
首先,能大幅度減少了證券交易成本,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可使證券交易的流程更簡潔、透明、快速,減少重復功能的IT系統,提高市場運轉的效率。
其次,區塊鏈技術可準實時地記錄交易者的身份、交易量等關鍵信息,有利于證券發行者更快速清晰地了解股權結構,提升商業決策效率;公開透明又可追蹤的電子記錄系統同時減少了暗箱操作、內幕交易的可能性,有利于證券發行者和監管部門維護市場。
第三,區塊鏈技術使得證券交易日和交割日時間間隔從1-3天縮短至10分鐘,減少了交易的風險,提高了交易的效率和可控性。
Chain與Nasdaq推出私募股權市場交易平臺。2015年10月,Nasdaq在拉斯維加斯的Money20/20大會上,正式公布了與Chain搭建區塊鏈平臺Linq——首個通過區塊鏈平臺進行數字化證券產品管理的系統平臺。
對于股票交易者而言,區塊鏈可以消除對基于紙筆或者電子表格的記錄依賴的需求,減少交易的人為差錯,提高交易平臺的透明度和可追蹤性。
對股票的發行公司而言,Linq實現了更好的管理股票數據的功能,讓納斯達克在私募股權市場中為創業者和風險投資者提供更好的服務。
DigitalAssetHoldings(DAH)即將為澳大利亞證券交易所設計清算和結算系統。澳大利亞證券交易所在2015年表示,將設計一套新系統取代所有的核心技術系統以提升結算速度。
美國區塊鏈公司DAH在400家投標者中,拿到了這項計劃合同。
DAH所開發的技術目標將允許所有的參與者,在同一個數據庫中進行實時的資產交易;它能夠讓數字資產在交易的對手方之間進行轉移而無需任何中央機構來負責記錄交易,因而達到實時交易效果,實現結算時間由當前的兩個工作日減少到數分鐘。
除了美國Nasdaq及澳大利亞證券市場外,芝加哥商品交易所、迪拜多種商品中心、德國、倫敦、日本、韓國等多國的證交所都已經開始發展區塊鏈技術的應用。
中國近來也由上海證券交易所牽頭組織ChinaLedger聯盟,組織國內商品交易所,實驗由區塊鏈發展場外交易平臺。
場景五:客戶征信與反欺詐:降低法律合規成本,防止金融犯罪
銀行的客戶征信及法律合規的成本不斷增加。過去幾年各國商業銀行為了滿足日趨嚴格的監管要求,不斷投入資源加強信用審核及客戶征信,以提升反欺詐、反洗錢抵御復雜金融衍生品過度交易導致的系統性風險的成效。
2014年,UBS為了應對新的監管要求,增加了約10億美元的支出;而匯豐集團在2013至2015年間,法律合規部門的員工人數從2000多人增至7000多名。
為提高交易的安全性及符合法規要求,銀行投入了相當的金錢與人力,已經成為極大的成本負擔。
記載于區塊鏈中的客戶信息與交易紀錄有助于銀行識別異常交易并有效防止欺詐。區塊鏈的技術特性可以改變現有的征信體系,在銀行進行“認識你的客戶”(KYC)時,將不良紀錄客戶的數據儲存在區塊鏈中。
客戶信息及交易記錄不僅可以隨時更新,同時,在客戶信息保護法規的框架下,如果能實現客戶信息和交易紀錄的自動化加密關聯共享,銀行之間能省去許多KYC的重復工作。
銀行也可以通過分析和監測在共享的分布式帳本內客戶交易行為的異常狀態,及時發現并消除欺詐行為。
Chainalysis為銀行設計反欺詐監測系統。原本為專門打擊利用數字貨幣洗錢和欺詐行為的初創公司Chainalysis,現在也為銀行設計區塊鏈上的異常交易行為監測與分析系統。
通過監測公開式賬本上的交易尋找不法行為,幫助銀行反洗錢與反欺詐。
第三部分:全球領先銀行積極布局區塊鏈,搶占先發優勢
面對區塊鏈技術的機遇與挑戰,國際領先銀行紛紛采取行動,根據自身情況采取不同的應對策略。
如,或參與區塊鏈聯盟共同開發解決方案致力建立行業標準,或是攜手金融科技公司發展拳頭業務的應用,也有銀行成立區塊鏈實驗室,主動針對不同業務應用場景進行技術開發(圖9)。
策略一:組建區塊鏈大聯盟,制訂行業標準
集結各方價值主張,共同建立行業標準,引導監管并制定金融體系新規則。
銀行業區塊鏈應用還在發展的初級階段,面臨一系列技術與模式選擇,存在監管合規以及應用領域等多種不同的可能性。
但未來包括區塊鏈金融科技公司、大型銀行以及監管機構在內的三股力量將極大影響銀行業區塊鏈的應用方向及標準,其中監管將成為區塊鏈技術應用的一支主導力量;基于該判斷,以摩根大通及高盛為代表的一些大型銀行已經組建了以R3CEV為代表的全球銀行聯盟,力圖通過監管機構的提前參與,建立行業監管及相應的技術標準,制定游戲規則,從而把握市場先機。
R3CEV集結全球領先銀行,制定金融業的區塊鏈應用標準。
R3CEV是一個聯合全球領先銀行以及金融科技公司的行業聯盟,主要目的是基于區塊鏈技術,建立能夠符合監管要求及金融行業需要的分布式賬本體系。
2015年9月,R3CEV通過召集巴克萊、西班牙對外銀行、摩根大通、瑞銀及澳大利亞聯邦銀行等9家銀行,正式成立了R3聯盟,開始投入分布式賬本的技術研發及應用探索。
同月底,有13家銀行加入聯盟,包括美國銀行、花旗銀行、德意志銀行、摩根士丹利等全球領先銀行;《金融時報》稱其為區塊鏈技術金融應用的一次革命性嘗試。
截至2016年初,R3聯盟的成員共有40多家銀行及科技公司,包括微軟及IBM,范圍覆蓋北美、歐洲、亞洲及大洋洲等,影響力日益擴大。中國平安保險集團也在今年5月宣布正式加入R3CEV,成為首個來自中國的成員。
Hyperledger打造跨行業區塊鏈聯盟,致力拓展不同行業的區塊鏈應用。
超級賬本(Hyperledger)是IBM的Linux基金會于2015年發起的推進區塊鏈數字技術和交易驗證的開源項目。
成員除了金融機構外,還包含科技公司與其他產業的企業,目標是讓成員合作,共建開放平臺,開發來自多個不同行業的各種應用案例。
除成員荷蘭銀行、埃森哲、Cisco,美國證券集中保管結算公司(DTCC)等,也吸引許多像R3CEV及DAH的領先區塊鏈聯盟及公司加入。
中國的ChinaLedger與國內11家商品交易所共同研發區塊鏈技術于中國金融業的應用。
中國分布式總賬基礎協議聯盟(ChinaLedger)由萬向區塊鏈實驗室牽頭于2016年4月成立,由11個區域的商品交易所、產權交易所及金融資產交易所組成,并由中國證監委所屬的中國證券業協會互聯網證券委員會擔任項目顧問。
ChinaLedger聯盟的主要工作任務是共同合作研究區塊鏈技術,從場外交易切入,結合中國政策法規和中國金融行業獨特的業務邏輯,開發符合中國的政策、國家標準、業務邏輯和使用習慣的區塊鏈技術底層協議。
策略二:攜手金融科技公司,發展核心業務區塊鏈應用
解決當前核心業務痛點是銀行發展區塊鏈技術的主要目的。
鑒于此,許多國際領先銀行通過與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發展可應用于核心業務的技術。
銀行與金融科技公司合作的模式依照參與程度深淺可分為多種類型,包括單純參與項目合作,到投入資金成為戰略投資者,甚至直接與科技公司成立合資公司等合作模式。
不論何種模式,銀行都希望借助金融科技公司的技術,快速開發區塊鏈技術的應用,解決當前業務痛點。
Visa與Chain合作提升信用卡交易效率。目前Visa的支付平臺最快每秒能承擔6萬5千筆交易,通過與Chain研發的技術,希望將交易效率翻倍提升。
同時,區塊鏈技術不篡改的特性也能在未來提升信用卡交易的安全性。
Visa希望通過與Chain的合作,探索區塊鏈在Visa業務流程中的應用,從而惠及客戶。
星展與渣打銀行聯手與Ripple開發供應鏈金融業務數字化應用。
兩家銀行在2015年底宣布將與科技公司Ripple合作,將區塊鏈技術應用在供應鏈金融業務,利用智能合約及點到點跨境交易的技術,將流程自動化并提高安全性。
各方相信,如果能通過區塊鏈的技術將供應鏈金融的流程數字化并利用其公開、安全及不可篡改的特性,將能大幅度減少貿易鏈上的欺詐案件,為銀行節約數百萬美元的風險損失。
他們正在尋求更多銀行加入合作,一起測試該技術的應用與落地。
策略三:銀行內部推進局部領域的應用,快速實施試點
國際領先銀行紛紛成立區塊鏈實驗室探索及測試區塊鏈應用。
除了加入同業聯盟制定標準,或與金融科技公司共同開發應用領域,許多銀行也自行成立了區塊鏈實驗室,儲備技術人才團隊并針對最適合銀行自身的業務應用場景,快速實驗實施。
包括UBS、花旗銀行、德意志銀行及巴克萊銀行都已經成立區塊鏈實驗室,自行研發或通過金融科技公司的協助,針對不同的業務應用場景進行研發探索。
UBS成立實驗室聚焦發展債券發行及清算技術。
2015年UBS在倫敦設立了區塊鏈技術實驗室,針對區塊鏈應用于多種金融交易以提升交易速度及降低交易成本進行研究。
在各類應用中,UBS主要聚焦債券發行以及清算,研究如何降低清算成本,提升運營效率。
UBS還設立了面向全球區塊鏈相關的創業者及初創企業的“UBS未來金融挑戰”競賽,競賽中表現優異的創業者或初創團隊可進入UBS加速器,進行快速孵化,加速商用進程。
花旗銀行建立創新實驗室測試區塊鏈技術在支付及跨境交易方面的應用。
花旗創新實驗室已經在區塊鏈領域測試多年,創建了三個區塊鏈及自身的電子貨幣Citicoin,進行不同應用場景的測試。
作為全球銀行,花旗聚焦于區塊鏈在支付以及跨境交易領域的應用。
在支付領域,花旗與電信運營商Safaricom合作,通過區塊鏈技術實現手機點對點支付。
第四部分:中國金融機構的四大商業契機和三大行動建議
一.“區塊鏈”已成為中國金融機構創新的第一熱詞
中國在比特幣網絡生態圈的基礎設施和服務領域的發展較為領先,不僅集中了全世界60%以上的比特幣掘幣能力,擁有全球最大的幾家交易平臺如OKCoin,火幣,BTCC等,國內平臺上的比特幣交易量占到全球的80-90%,而且中國在掘幣礦機的制造以及芯片研究等方面的技術都處于國際領先地位。
如今,越來越多的關注轉向比特幣背后的分布式賬本區塊鏈技術,“區塊鏈”已成為各金融機構的熱詞。
這主要得益于三個主要的推動力:
第一是監管部門的表態,央行于今年1月份發表了關于將盡快推出央行發行的數字貨幣的消息,認可了數字貨幣及其背后的區塊鏈技術對于金融體系提質增效的重要意義,這極大激勵了各金融機構關注區塊鏈技術及其應用的內在動力。
第二是多家區塊鏈實驗室和專業投資基金紛紛成立,主要專注于區塊鏈技術前沿研究、知識傳播、風險投資和項目孵化。
例如萬向區塊鏈實驗室推出了“BlockGrantX”贊助計劃,每年舉辦6期,每期拿出5-10萬美元支持優秀研發或創業項目,其意義不僅在于為初創團隊提供啟動資金,更重要的是,將許多對區塊鏈技術有極大熱情和開發實力的個人和團隊聚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核心的區塊鏈技術社區,這對于中國本土區塊鏈技術的發展有重大推動作用。
第三是20164月份成立的中國分布式總賬基礎協議聯盟(ChinaLedger),該聯盟由中證機構間報價系統股份有限公司等11家機構共同發起,上海證交所前總工程師出任該聯盟技術委員會主任,這極大地激發了包括證券公司和銀行在內的各金融機構的積極性,也掀開了中國參與區塊鏈技術研發和應用的新篇章。
在多個推動力的共同作用下,目前已有多家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和證券公司組建團隊啟動推進區塊鏈技術的應用研究,并積極與國內外的區塊鏈技術公司洽談合作和投資事項。
如全國首批成立的民營銀行——華瑞銀行,已率先與Ripple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共同運用Ripple協議,打造分布式支付清算解決方案。
二.緊抓區塊鏈技術帶來的四大商業契機
對國內金融機構來說,在選擇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場景時,更應結合國內宏觀經濟背景、政策導向、金融體系面臨的主要痛點和問題,尋找最具有突破性,提升效率最明顯的應用場景作為切入點(圖11)。
契機一:數字貨幣
對銀行來說,央行年初的正面表態與方向性指引使數字貨幣成為區塊鏈技術應用領域最值得期盼的商業契機。
首先,一旦數字貨幣進入流通,同業間結算和銀行內部的資金轉移和結算都將大大受益于點對點實時交易的特征,使得過去在交易類系統和清算類系統方面的開發和維護成本可明顯節省。
其次,由于數字貨幣的可追蹤性,銀行花費在如反洗錢、反欺詐等合規驗證和審計方面的成本將大幅降低。
第三,貨幣數字化以后將帶來一場支付行業的重新洗牌,銀行將有新一輪的機會構建支付市場新格局。
同時數字貨幣還將衍生出更多的支付場景,例如在零售銀行方面,基于線上內容和服務的使用進行極小微支付(如十分之一分錢)將成為可能;未來通過物聯網與區塊鏈結合,實現機器對機器(M2M)的自動支付。
應該說數字貨幣為未來的支付場景打開了無限的可能性,銀行應盡早布局,做新規則和新格局的塑造者。
契機二:跨境支付與結算
中國作為國際貿易大國,跨境貿易業務規模龐大,近年隨著走出去戰略和“一帶一路”的深化,企業層面(B2B)的跨境支付與結算業務將是一個重大的市場契機。
加之人民幣國際化的大背景,一個低成本、高效率、低風險的跨國支付與結算產品和方案,對于加強中國貿易型企業競爭力和盈利能力,尤其是中小型企業來說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
2015年全中國涉及經常類項目跨境支付的結算量約為8萬億元人民幣,試想每筆跨境交易成本如果下降40-50%,對包括銀行在內的跨境支付結算參與方都會是巨大的額外收益。
但是對于未能及時轉型,單純做跨境結算,依賴手續費作為主要收入的中轉銀行來說,則有被科技所顛覆的危險。
契機三:供應鏈金融
目前國內貿易融資市場已達到10萬億元人民幣,預計到2020年可增長到20萬億元。然而在可觀的規模和增長背后,是由于交易流程復雜,參與方眾多,自動化程度低等原因造成的高成本、低收益現狀。
在利率市場化給銀行帶來的盈利壓力下,區塊鏈技術應用在貿易融資業務上不僅帶來非常可觀的成本節約,更能夠將交易流程大大簡化和自動化,從而提升了交易效率,減少資金閑置成本,降低交易與結算風險,優化客戶體驗。
未來首先實現區塊鏈技術在貿易融資方面應用的金融機構能夠獲得業務擴張和新客戶獲取方面的先發優勢。
契機四:證券發行和交易
ChinaLedger的正式成立說明中國的證券行業監管機構和市場參與者都看到了區塊鏈技術可能為證券發行和交易的現有商業模式帶來的機遇。
在可預期的收益方面,股權登記和交易的數字化將大大減少交易的節點,將現存的大量手工、半手工驗證和管理工作。
-
互聯網
+關注
關注
54文章
11174瀏覽量
103537 -
區塊鏈
+關注
關注
111文章
15562瀏覽量
106342
原文標題:麥肯錫:緊抓區塊鏈帶來的4大商業契機
文章出處:【微信號:WUKOOAI,微信公眾號:悟空智能科技】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