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一直以來,文字創作被視為是人類文化發展的精粹與靈魂,是人類思想與經驗的具體化體現。在人工智能迅速崛起的大背景下,寫作領域也成為人們自以為能夠堅守的為數不多的“高地”之一。然后,如今這片“高地”正面臨人工智能浪潮越來越強勁的沖擊。
人工智能“作者”頻出
隨著深度學習等關鍵技術的突破,“蟄伏”多年的人工智能領域一鳴驚人。除了在數據收集與分析方面的基本優勢外,人工智能加速延伸應用范圍,席卷醫療、金融、交通等行業?,F在,就連文化行業也難以“幸免”,音樂、繪畫、寫作等領域相繼被“攻破”。
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溝發生7.0級地震。震后不久,最新發布地震消息的是中國地震臺網一個人工智能寫作機器人。這一消息的曝出,在媒體界引發了又一場“地震”。實際上,在寫作地震新聞之前,人工智能技術已經為世界主流媒體高度關注,并嘗試應用。
在國外,有紐約時報旗下的Blossom、美聯社的WordSmith和華盛頓郵報的Heliograf等;在國內,新華社的快筆小新、今日頭條的“張小明”、騰訊的Dreamwriter等亦不惶多讓。
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的確讓新聞傳媒行業又迎來了新的改變。人類得以從繁重的資料整合、分析等工作中脫身,去從事更具價值的寫作;人工智能也能全面提升一般性新聞的產出效率;同時,人工智能的投入使用還能幫媒體機構節約一筆成本。幾番比較下來,人工智能在寫作領域的“勢如破竹”似乎情有可原。
不過,固然人工智能優勢不少,但是也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另外還帶來了一些挑戰。如何正確彌補短板,看待其與人類之間的關系,將成為人工智能未來能否在寫作領域保持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應用領域尚存局限
人工智能在寫作領域的應用早已有之。除了新聞寫作外,人工智能還曾經在高考作文寫作、升學考試、文學創作等方面進行嘗試,但是大多成績不佳或者邏輯混亂、用詞用句不適,表現不如人意。但是,在新聞寫作方面,人工智能卻取得了較為亮相的表現,因而成為了最受關注的技術轉化應用場景之一。
然而,即便是在表現較好的新聞寫作方面,人工智能的應用依然局限于一些特定領域。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人工智能寫作大多為氣象、財經、體育等類型的新聞內容,特點是風格簡略、篇幅較短、撰寫容易。而一些有創新、深度、情感需求的文章,往往不會出現人工智能的身影,依然由人類完成創作。
因此,可見人工智能在寫作領域的應用還存在局限。在當前技術水平以及市場需求下,氣象、財經、體育等部分新聞領域,以及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資訊平臺,或將是人工智能最主要的產業化發展突破口。
目前難以取代人類
對于人工智能而言,其在寫作領域的應用主要還是以機器學習、自然語言理解與生成等技術為核心。雖然人工智能能夠借助大數據分析,快速“學會”大量詞匯、字句的使用,但是套用模板創作出來的“成果”幾乎都需要人工進行校正、審核。
事實上,人工智能并不像人類一樣,可以掌握字句、文章的含義與思想。對于人工智能而言,這只是文字的組合使用。也就是說,人工智能的“寫作”其實稱不上是寫作,在當前的技術水平下,沒有思維能力的人工智能無法進行實際意義上的創作。
因而,業內人士認為,人工智能技術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在寫作方面的應用遠未達到成熟階段。人工智能寫作更多的只是幫助人類完成一部分繁瑣、重復的勞動,其扮演的是幫助作者進行優質內容創作與一般內容生產的助理角色,而不是真正取代人類。
-
機器人
+關注
關注
211文章
28627瀏覽量
207960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794文章
47622瀏覽量
239592 -
深度學習
+關注
關注
73文章
5512瀏覽量
121405
原文標題:一大波機器人寫手已上崗,小編們要集體失業了?
文章出處:【微信號:robotn,微信公眾號:產業大視野】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