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進國外工業互聯網技術的利弊值得仔細權衡,因為一個不留神,工業互聯網很有可能會成為下一個受制于人的“中國芯片”。但并不是說國外技術不能引進,而是應該思考如何引進,由企業還是政府引導,應該設置怎樣的準入制度,建立怎樣的監管體制,這些都是不容忽視的重大問題。
工業互聯網目前發展如火如荼,國內外企業工業互聯網平臺正處于規模化擴張的關鍵期。表面上來看,工業互聯網技術僅僅是“互聯網信息技術在工業領域的應用”,但其核心目標就是國人夢寐以求的“中國制造2025”,制造業的能力才是一個國家競爭力強弱的關鍵,這一點歐美發達國家和中國都已經毫不掩飾。我國已出臺諸多政策,制定規劃,設立目標,積極推動“工業互聯網”的建設。
前段時間,也就是7月9日,德國西門子集團與阿里巴巴集團旗下云計算部門簽署了一份諒解備忘錄,雙方將在工業互聯網方面加強合作。西門子將借助阿里云平臺在中國推出其數字化操作系統MindSphere,阿里云也將通過西門子獲得更多樣化的客戶基礎。MindSphere預計將于2019年在阿里云上線。
據說這份合同價值200億歐元(約合178億英鎊),是中德兩國之間一攬子商業協議之一。乍看之下,好處多多,合作共贏,但事實真是如此嗎,工業互聯網技術的引進到底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
利 VS 弊
我們首先來分析一下這次合作帶來的好處。
西門子于2016年推出MindSphere平臺。MindSphere采用基于云的開放物聯網架構,是西門子全面數字化解決方案的組成部分,可以將傳感器、控制器以及各種信息系統收集的工業現場設備數據,通過安全通道實時傳輸到云端,可以為設備和企業提供廣泛的數據連接選項、豐富的應用程序、先進的數據分析能力,以及基于數字化雙胞胎的閉環創新。
MindSphere平臺包括邊緣連接層、開發運營層以及應用服務層三個層級,其中MindConnect負責將數據傳輸到云平臺,MindClound為用戶提供數據分析,應用開發環境及應用開發工具,MindApps為用戶提供集成行業經驗和數據分析結果的工業智能應用。
西門子MindSphere平臺引進中國,將為中國內地企業布局工業互聯網提供服務,以利用高效的工業互聯網解決方案提高業務和生產效率。不得不說,這一合作的確有力推動著中國企業“上云”,加快工業互聯網建設。
從合作的另一方來看,阿里巴巴不斷擴展的云解決方案組合預示著其在云市場中的市場份額和競爭地位的提升。在Gartner發布的2017年度全球公有云IaaS市場份額分析報告中,亞馬遜AWS、微軟Azure、阿里云位列前三甲。然而,阿里面對的競爭異常激烈,和其他兩個云巨頭相比,阿里云市場占比還很小,亞馬遜AWS和微軟 Azure 的主導地位阻礙了阿里云的增長。
而通過此次合作,阿里云將從中利用西門子這一工業老牌在歐洲廣泛的客戶基礎,有效地推廣其云服務,開拓歐洲市場,搶占市場份額。這次合作,對于西門子打開中國工業物聯網平臺市場以及阿里云服務走向歐洲來講,毫無疑問是互利共贏的。
那么接下來,我們來分析一下這次合作的弊從何而來。
眾所周知,全球制造業當前正朝著網絡化、智能化時代邁進。網絡化、智能化的前提首先是構建一張打通制造業信息孤島、支撐工業大數據安全有序流動的“高速公路網”,即打造全新的工業互聯網。
工業互聯網是我國建設制造強國的必然選擇,工業互聯網為智能制造提供不可或缺的網絡連接,提供工業大數據的采集、傳輸、計算和分析,提供新模式、新業態發展所必須的信息服務。
工業互聯網將為企業研發設計、經營決策、組織管理提供新的工具,為產業鏈上下游協同提供新的平臺,將有力推動我國工業生產方式由粗放低效走向綠色精益、生產組織由分散無序走向協同互通、產業生態由低端初級走向高端完善,進而逐步破解工業發展難題,推動全產業鏈整體躍升。由此可見,工業互聯網是非常重要的信息化基礎設施,也是我國實現兩化融合和《中國制造2025》的基礎,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從國外引進先進技術是我國發展各類高新產業的一種通用方法,這種方法確實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國家或企業的制造能力、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促進某一領域的發展。但這種引進也是充滿風險與挑戰的。
風險 & 挑戰
首先,工業互聯網技術的引進,為國內企業布局工業互聯網提供服務,乍看都是好處,但長期以往,企業容易產生依賴性,導致國外技術壟斷。中興事件不正是如此?缺芯少魂,不掌握核心技術,嚴重依賴美國,一紙禁令便把中國的第二大電信設備制造商逼到無力還手的境地,陷入潰敗邊緣,可謂一劍封喉。
引進技術而不加以消化,工業互聯網的后臺服務器、軟件設備、網絡設備以及終端、工控系統全盤從國外接收,即使是一個零部件的更換甚至于系統控制室的門禁卡都掌握在進口廠商的維保人員手中,這樣的運作根本無法滿足自主可控的要求。
而工業互聯網又是我國制造業轉型的基礎設施,是實現工業化和信息化的鋪路石,事關國計民生,這樣的技術若是受制于人,后果不堪設想,如果有一天某個國家也發一紙禁令,禁止工業互聯網相關技術和設備出口中國,那么工業互聯網又怎能避免成為第二個“中國芯片”的厄運?并且后果也將會更為嚴重,芯片只是制造業的一部分產業,而工業互聯網是關系整個制造業的重大基礎設施,基礎不再,何談發展。
所以,引進技術導致技術壟斷的風險不容小覷,拿來主義的確便利不少,但只有掌握核心技術,才能走得穩,走得遠,加強工業互聯網前沿關鍵技術的自主研發才是正道。
其次,我國自主工業互聯網的發展目前正在起步階段,國外技術與資本的大量涌入,對國產工業互聯網造成了不小的沖擊與擠壓。我國自主開發的工業互聯網平臺也有不少成功案例,例如海爾自主創新開發的COSMOPlat平臺,能夠與用戶零距離交互的平臺,憑借精準抓取用戶需求、精準生產;航天科工集團打造的“互聯網+智能制造”平臺,以需求牽引上下游企業,運用互聯網思維提高資源配置效率;華為OceanConnect平臺,通過開放API和系列化Agent實現與上下游產品能力的無縫聯接,給客戶提供端到端的高價值行業應用。
但國外工業PaaS級的龍頭大咖亦不在少數,例如通用電氣Predix平臺,其四大核心功能是鏈接資產的安全監控,工業數據管理,工業數據分析,云技術應用和移動性;西門子的MindSphere平臺,結合其全價值鏈的數字化企業軟件套件,可作為工業企業實現數字化服務的基礎,并實現譬如預防性維護、能源數據管理以及工廠資源優化的功能;ABB集團的Ability?,從面對資產密集型行業的績效管理解決方案、針對流程工業的控制系統、面向機器人、電機和機械設備的遠程監測服務到用于建筑、海上平臺和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的控制解決方案等等,ABB都能夠提供適宜的解決方案。
我國工業互聯網平臺與國外大佬相比,信息化水平低,工業know-how掌握不足,數據采集和分析能力差。GE、西門子等信息化水平高的龍頭制造企業具備深厚的工業積淀,設備數字化率、聯網率具有領先優勢,具備更多設備接入基礎,其工業設備產品在全球占主導地位,依托自身產品可采集擴區域、跨行業、跨領域的海量數據。而我國工業化發展歷程短,制造技術和管理知識經驗沉淀不夠,工業企業兩化融合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在設備數字化、網絡化方面與先進技術國家差距較大,中小企業基礎薄弱,設備改造和數據采集難度較大。
雖然有諸多不足,但總體來看,我國發展工業物聯網的生態基礎是良好的,并且市場體量大,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只要在技術上加把勁,是完全有可能實現彎道超車的。但大量國外技術與資本的入侵,搶占了市場份額,造成對國內工業互聯網企業的擠壓,使其發展遇阻,長此以往,甚至可能形成市場壟斷,壓縮國產工業物聯網的生存空間,嚴重制約我國自主工業互聯網的發展建設。
最后,國外技術的引進將為我國工業互聯網的數據安全帶來極大挑戰。工業互聯網實現了人、機器、產品和服務的泛在互聯,為工業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但工業互聯網也打破了工業控制系統傳統的封閉和強調高可靠性的格局,越來越多的工控系統暴露在互聯網上,線上線下安全風險交織疊加放大,安全隱患不斷增加。
從系統安全來看,引進國外工業互聯網平臺的企業,其嵌入式操作系統、嵌入式軟件、總線協議和工控軟件等核心技術必將受制于國外公司,甚至是設備維修權限也無法掌握。無法自主可控的系統,其安全性必然大打折扣,工業互聯網的發展將受制于人。
從數據安全來講,工業控制系統產生、存儲和分析的數據呈海量增長,數據安全也是發展工業互聯網的重中之重。如何有效保護和管理自身數據成為了企業必須要解決的重要問題,但利用國外技術設備又必然導致我國工業企業的大量數據被掌握,因此,面臨的數據外泄風險可能會成倍提升,一旦出現安全問題起碼會造成三個層次的影響:第一個層次會造成工業企業內部社會或服務中斷,信息泄露等影響,造成安全生產事故;信息泄露若發生在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能源軍工等重要領域,會嚴重影響國家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的運行安全;最嚴重者將會直接危及國家安全、國計民生和公共利益。
綜上來看,引進國外工業互聯網技術的利弊值得仔細權衡,因為一個不留神,工業互聯網很有可能會成為下一個受制于人的“中國芯片”。但并不是說國外技術不能引進,而是應該思考如何引進,由企業還是政府引導,應該設置怎樣的準入制度,建立怎樣的監管體制,這些都是不容忽視的重大問題。
工業互聯網是我國工業實現彎道超車的重要切入點,必將成為推動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重要抓手,其重要性此處無需再贅言。而面對國外資本與技術的沖擊,工業互聯網空心化的問題亟待解決,我們要做的還有很多。
-
阿里巴巴
+關注
關注
7文章
1617瀏覽量
47292 -
工業互聯網
+關注
關注
28文章
4323瀏覽量
94156
原文標題:引進還是本地化,工業互聯網面臨選擇
文章出處:【微信號:drc_iite,微信公眾號:全球技術地圖】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