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他的言論常招致“不屑”,20年后人們才發現那是“預言”。2018年7月18日,英特爾迎來了50歲生日。作為當今全球最大的CPU制造商,英特爾伴隨美國半導體工業發展一路走來,為全球PC產業貢獻了諸多革命性的技術。
鮮為人知的是,這些光鮮成績背后,離不開一位華人的付出——他就是英特爾前資深副總裁虞有澄。
虞有澄是全球最先進處理器的推動者,他被稱為“掌握英特爾技術命脈的華人”。
英特爾前總裁安迪·格魯夫這樣評價他:沒有人比虞有澄更有資格說出,英特爾是如何塑造出微處理器,以及微處理器如何塑造出英特爾的。
上世紀70年代,隨著半導體技術的發展,電腦越來越微型化。1971年11月,一本電子雜志上出現一則微處理器的廣告,人們都在驚呼“整臺電腦都在一塊芯片上”——此前電腦在人們印象中,就是供奉在電腦中心冷氣房的“大型怪物”。
四年后,一家名不見經傳的電子公司MITS,用Intel 8080處理器開發出了后來被稱為“個人電腦鼻祖”的Altair電腦。蘋果公司緊隨其后,推出了自己的個人電腦。
一場席卷全球的PC技術革命正在悄然發生。然而,當時的人們似乎并未意識到微處理器的價值,即便是發明了微處理器的英特爾,也沒有將它提到重要日程。除了一個人,他就是虞有澄。
在英特爾公司負責技術研發的虞有澄,早在為仙童半導體公司效力時,就注意到了這場PC技術革命。跟同事聊天時,他甚至斷言:微處理器的功能未來必將凌駕于大型電腦之上,并且最大的潛在市場應該是“家用電腦”。
當時,微處理器還只是一個控制元件,沒有人想過它的商業用途,另外微電腦也是程序員專屬的小眾商品——所以虞有澄的話在當時被認為是“胡言亂語”。但虞有澄卻迷之自信地認為,家用市場將是微處理器的主戰場。甚至在英特爾微處理器產量僅幾萬顆時,他就為日后數百萬顆的產量想好了銷路——全球數十億人口,將微處理器搭載在微電腦上,飛入尋常百姓家。
虞有澄不但自信,還有技術人員特有的那種“軸”勁兒:他堅信自己的判斷沒錯。如果沒有人相信,那就自己去做出來讓大家看看。
為了證明這個答案,剛入職英特爾五年的虞有澄,就出人意料地提出了辭職。在老板和同事的驚訝聲中,虞有澄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一年后,他帶著自己開發出來的“Video Brain”去參加芝加哥消費性電子展,并向世人宣布,這是有史以來第一臺家用電腦。
但那個時候,幾乎沒有人明白家用電腦的意義。而同場競技的喬布斯,卻因為程序員的捧場,成功撬動了商用市場。消費者的冷淡反應給虞有澄潑了一盆冷水。但他并不甘心,既然西方不亮,那就去東方,于是他把家用電腦的生意帶到了國內。
這怎么看都不算一個明智選擇:硅谷都沒人買賬,剛剛改革開放的中國,市場只會更冷……就在虞有澄抱著死馬當活馬醫的心態去賭一把時,卻驚訝地發現,國內同胞對他帶回來的微電腦興致高昂。
虞有澄的中國之行,也給這個剛邁向春天的大地播撒下PC產業的希望。他在香港成立培訓中心,一邊賣電腦,一邊開培訓班,教國內同胞學電腦編程。很快,微電腦就在國內重點大學的研究機構扎根,那批學員后來成為內地微電腦先鋒。
這并不是虞有澄的第一次豪賭,在他的人生中,折騰是常態。每到人生的關鍵時刻,他都會選擇“更冒險”的那條路。高中畢業前,他拿到四所美國大學的錄取通知,其中包括赫赫有名的麻省理工學院。但虞有澄卻選擇了較為偏僻的加州理工學院,理由是那里不要求學生死記硬背。
博士畢業后,整個半導體產業還處于萌芽階段,他原本有機會成為“藍色巨人”IBM麾下一員,卻偏偏選擇了當時毫不起眼的仙童半導體公司,并認為這是“大好時機”。結果,后來的仙童半導體成為硅谷的西點軍校、人才搖籃,很多半導體公司的創始人都出自這家公司,其中就包括英特爾“三巨頭”諾伊斯、摩爾、格魯夫。
放棄了IBM的虞有澄,在仙童做得風生水起,很快就做到了總監級別,手下統領著二十多位研究員。就在此時,他的前領導格魯夫正在為初創的英特爾招兵買馬。
虞有澄再次做出令人驚愕的決定,他連聘書都沒要,寧愿降薪也要去英特爾當個只帶領三四人的小組長。
離職時,上司說他的決定“極端瘋狂”,但虞有澄卻不以為然,“別人透過仙童的窗口望出去看到泥土,我看到的卻是星光。”虞有澄并不是“熱衷冒險”,相反,他常說自己的個性是“不喜歡冒險”,只對創新感興趣。但創新就必須冒險,只有風險才能帶來寶貴經驗。
這是虞有澄早年得到的教訓。第一次參加博士資格考試時,他因為自負而失利。這讓他成長了很多,并最終得出一個結論:人在失敗時比成功時成長更快。決定加入英特爾的那一刻,他對未來并沒有太大把握。唯一能確定的是,自己一定會在這次“風險”中學到什么。而虞有澄也很快用自己的實力,證明了自己。
他的第一個任務是:將生產集成電路所用硅片的直徑由2英寸改為3英寸,從而增加單位產量。這看似簡單的一件事,其實是一場行業變革。數十家半導體公司都在覬覦這一技術,并為此爭分奪秒地進行研發。
身負重托的虞有澄在時間緊、任務重的情況下,帶領3位新同事分頭行動,步調一致地展開工作,同時還要與生產線、設計、品管等多部門隨時溝通。在他的帶領下,英特爾的3英寸硅片技術很快研制成功,并推向市場,掀起了全球半導體內存取代磁芯內存的革命。此后,計算機產業開始沿著一條體積不斷縮小、性能不斷提高、成本不斷降低的路線發展。
憑借在存儲器市場上的成功,英特爾成為半導體市場上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用能力證明了自己的虞有澄,很快成為公司內部的“香餑餑”。3英寸硅片項目后,他被調到一線品管部門;歷練一年多,又被調去負責技術開發小組……每一次調任,虞有澄都興奮異常,他把這當作是學習新技術,同時也是證明自己的好機會。
當然,這種對新技術的興奮感,有時也會讓虞有澄偏離航向。
就像個人電腦時代來臨時,他勇敢地選擇“下海”創業以證明自己一樣。當這種嘗試被證明失敗以后,他又回到英特爾這家以技術創新著稱的公司,并在那里創造了更大的輝煌。
1981年,當虞有澄帶著對個人電腦市場的遺憾,再次回歸英特爾時,英特爾在存儲器市場上的優勢,早已蕩然無存。
七十年代后期,日本存儲器廠商在政府的扶植下,迅速崛起,并以質優價廉的產品,大肆攻占美國市場,一向以存儲器業務為支柱的英特爾處境十分嚴峻。
“英特爾絕不能步底特律的后塵。”剛回歸就被授予品管工程總監重任的虞有澄,決心為了品質背水一戰。
他搜集了大量與品質相關的文件,發現事實上英特爾的存儲器比日本產品更穩定。而日本廠商之所以大獲人心,一個關鍵因素是,他們在外觀與包裝上花了更多工夫,并且注重品牌行銷。這些恰恰是英特爾此前忽略的細節。
針對這一結論,虞有澄一方面大刀闊斧地改進品質,另一方面加大了英特爾的營銷攻勢。幾年前,在品管部門工作時,虞有澄就以鐵面無私著稱。有一次,虞有澄在生產線上叫停了有質量隱憂的產品,被存儲器事業部總經理怒斥,但他完全不懼,堅持叫停。
“明知產品有問題,就不能出貨,這是公司的政策。”執拗的虞有澄只做他認為正確的事。經過三年硬仗,英特爾的不良品指數從4000降至1984年的400。同時,公司一改之前專注于技術的形象,持續在營銷推廣上發力。
虞有澄的努力,再加上美國政府的干預,為英特爾在惡劣的競爭中贏得了一絲喘息的機會。但即便如此,也沒能挽回英特爾在存儲器業務上的敗局。到了1985年,英特爾在存儲器市場上的份額從70年代的90%,猛跌至20%以下。而美國半導體產業也因此遭受重創,拱手把全球第一的位置讓給了日本。
存儲器業務上的慘敗,讓英特爾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的戰略。
此前,公司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存儲器上,為此投入了80%以上的研發費用;而一直不被重視的微處理器業務,卻給公司帶來了40%的營業額和幾乎100%的利潤。盡管虞有澄早就提出:微處理器才是大勢所趨。但存儲器畢竟是公司賴以起家的產品,在所有人心中,“英特爾就等同于存儲器”。因此,到底要不要向微處理器轉型,公司內部一直爭論不休。
直到1984年,英特爾存儲器的市場份額跌破20%時,虞有澄開始坐不住了,主動請纓調到微處理器事業部——他要親手締造英特爾微處理器的未來霸業。然而,問題遠比他想象的要復雜。彼時,另一個芯片巨頭摩托羅拉已搶先推出32位處理器:68000。同期,英特爾的432也被寄予厚望,但面世后性能很差,迅速敗下陣來。
英特爾頓時陷入了兩難:一方面存儲器市場被日本廠商蠶食殆盡,另一方面微處理器的開發又不敵對手。照這個劇情發展下去,英特爾辛苦多年打造的半導體帝國將岌岌可危。最后的希望寄托在了386這款全新的產品上。
不同于以往的微處理器,虞有澄這次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將386定位為新一代電腦架構全面推廣,而不僅僅是一顆微處理器。不僅如此,他還指定一位專案經理,專門負責統籌386的大小事宜,這在英特爾是從未有過的嘗試。
微處理器是技術迭代很快的產品,為了和競爭對手搶時間,虞有澄和同事在研發最后的兩個月幾乎沒好好睡過覺,每天奮戰到深夜,只為盡可能縮短386的開發周期。1985年10月,寄托著英特爾未來希望的386正式發布。
也是在那一年,英特爾在存儲器市場遭遇慘敗。人們開始明白10年前虞有澄所說的那些“胡言亂語”,公司高層也開始正視“存儲器大勢已去”的現實。386發布當月,CEO安迪·格魯夫對外宣布:英特爾正式退出存儲器市場。次年,英特爾開始全面向微處理器發力,由此開啟了PC產業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轉型初期,英特爾過了兩年苦日子,公司營業額從16億美元掉到了12億美元。但很快,386就上演了單騎救主的好戲。作為個人電腦(PC)有史以來第一款32位處理器,386讓PC機首次擁有了大型主機的計算能力。在此帶動下,康柏、戴爾和宏碁等廠商紛紛推出基于386的個人電腦。
英特爾借此實現了對IBM兼容機的一統江湖,并平穩度過了陣痛期。此役過后,虞有澄接連獲得提拔,以火箭般的速度躍升為總部副總裁。更高的崗位,讓虞有澄有了更開闊的視野,但他對于技術和純粹性的追求始終未變。他極力主張英特爾拒絕“第二貨源”,堅持獨家供應,不讓兼容廠商分一杯羹。
此前,PC業巨頭IBM為避免微處理器獨家供貨的風險,要求英特爾增加其他廠商作為“第二貨源”,AMD等廠商被“幸運”地選中。
虞有澄的主張引起這些廠商的反撲,它們想趁機搶走英特爾的286市場。虞有澄則建議公司壯士斷腕,自廢賺錢的286,給386騰出發展空間。
此番言論再次引起爭議,反對者不明白為何要放棄賺錢的生意,虞有澄卻堅定不移,“只有更新的技術與產品才能大幅擴充市場。”不僅如此,虞有澄還顛覆了英特爾“一代開發完再開發下一代”的傳統:當386成為市場主流時,486已蓄勢待發;當486未出爐時,已著手開發下兩代處理器——奔騰5與奔騰6。
多年慘烈的競爭,讓虞有澄悟出一個道理:唯有加快新科技與新產品,才能真正領先。
386之后,英特爾緊接著又推出了486、586(奔騰)處理器。與此同時,隨著Windows系統的普及,個人電腦迎來了井噴時代。到1994年,需求量已經突破4000萬,昔日程序員的專屬品變身大眾商品,不斷走進尋常百姓家。
虞有澄20年前的預想,最終變成了現實。
英特爾也因為趕上這一浪潮,命運出現了戲劇性的反轉。1982年,專注于存儲器的英特爾在全球半導體廠商中排名第8,五年后滑落到第10。到1992年,因為在微處理器上的巨大成功,又超過日本NEC躍升為第一名。
此后20多年,英特爾一直雄踞半導體行業的霸主地位。
在英特爾命運跌宕起伏的10年中,虞有澄始終堅持技術創新,從未停歇。曾經有很多人問他:英特爾前進的速度是否太快?大家都追趕得好辛苦。對此,虞有澄的回答很干脆:個人電腦技術一直在前進,絕不停留,不會因為任何一家電腦公司而停止。他還不斷地告誡后來者:“你永遠不能休息,否則永遠休息。”
直到退休前,虞有澄依舊把技術創新當做自己的第一要務。他從來不靠秘書安排行程,除了每周開會、見客戶,剩余的時間都忙于產品開發。他對產品的要求極為苛刻,容不下任何的瑕疵。他經常說,如果不去淘汰自己的產品,別人就會來淘汰你的產品。
這份對技術創新的執著和永不停歇的追求,一直貫穿虞有澄的事業生涯。甚至在他2002年9月,從英特爾退休后,依舊沖在技術浪潮的最前沿。“我每天仍夢想著為電腦產業創造更多神奇進步,這種追求創新技術的努力仍沒有改變。”“奔騰”了一輩子的虞有澄始終相信:
只有停止的失敗者,沒有永遠的失敗者。
-
英特爾
+關注
關注
61文章
9995瀏覽量
172025 -
存儲器
+關注
關注
38文章
7518瀏覽量
164076 -
cpu
+關注
關注
68文章
10889瀏覽量
212383
原文標題:從做存儲器到CPU巨頭,當年英特爾的華麗轉身離不開一個華人關鍵付出
文章出處:【微信號:eetop-1,微信公眾號:EETOP】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