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各種新技術的引入,設計行業正在經歷一場新的變革。
根據施耐德電氣最近的一份研究,新技術正在推動設計行業進入“計算設計”時代。大數據、人工智能、可視化等技術帶來設計方式的重大變化;而AR/VR、3D打印與4D打印、眾包等技術與模式則將改變創造過程中的協作方式。
為此,設計行業需要關注這種變革,從而提前獲得面向未來的競爭力。
快速變化的時代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在現代商業環境中,新產品的設計、生產和銷售等環節都產生了質的飛躍。
通訊與計算能力的增長、互聯網的普及則增加了人與人、人與物、人與環境的連接,各種創新與創意在短時間內就能得到市場的驗證。
在過去,需要幾十年的時間才能讓一個新想法或新產品得到市場認可和普及;而計算機和智能手機等現代發明在短短10來年時間就進入了尋常百姓家。
而基于這些現代發明衍生出來的數字商品的傳播速度更是匪夷所思:互聯網用了7年時間達到5000萬用戶,微信只用了10個月,而增強現實游戲精靈寶可夢只用了19天。
同時,互聯網和智能設備與傳統產業的結合,催生了眾多新的商業模式和服務方式,并且快速、完全地改變了我們曾經熟悉的產業格局。
2007年,中石油、埃克森美孚、通用電氣、中國移動、中國工商銀行是全球市值最高的五大公司;而2017年,蘋果、谷歌、微軟、亞馬遜、Facebook等互聯網科技公司已成為全球商業的領軍企業。
這10年的商業變革的背后,正是各種新技術應用與替代的結果。
設計行業的變化
從零售到汽車制造,快速發展的新技術已經顛覆了眾多行業,而設計行業同樣不能避免變化的到來。
那么,設計行業到底在經歷怎樣的變化?
在“經典設計”時代,設計基于功能與質量,由工業革命和戰后工業的增長,以及質量管理體系來驅動。
在“設計思維”時代,設計則以市場和消費者需求為中心,由設計和制造技術的創新來驅動。
在過去幾十年中,計算機輔助設計(CAD)已經徹底改變了工業和商業設計方式,但CAD只是計算機的基礎應用。
隨著計算處理能力的提升、設備小型化、新型算法和物聯網的出現,設計行業正在進入一個新的時代,也就是“計算設計(computational design)”的時代。
計算設計基于數以百萬計的實時需求,由大規模數據、人工智能和新的可視化工具等技術驅動,得以滿足客戶的定制化、個性化需求。
改變設計的力量
各種新技術正是改變設計的重要推動力。
未來十年,各種新技術將在各個領域爆發出巨大的發展潛力。據各智庫和研究機構的預測,到2025年,工業機器人的市場規模將擴充三倍,增長到338億美元。到2030年,AR/VR的市場規模將達到1.4萬億美元;人工智能的全球經濟影響將達到15.7萬億美元;物聯網連接設備市場規模將達到1250億美元……
在新的技術背景下,未來的“計算設計”將基于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等技術,使設計更加科學、合理,靈活。
無限計算:利用云計算嘗試數千種設計排列。
大數據和預測分析:使用數十億個數據點和預測分析來創建新的,或高度定制的產品。
生成設計:計算機通過模仿大自然的進化來進行設計。
總體來看,在設計領域,新技術將通過海量數據收集與分析,產生行業洞察力,從而實現創造性的飛躍,也將讓工業設計師、建筑師、工程師和其它設計導向型行業獲得新的競爭力。
新技術也將從根本上改變設計師在創作過程中的角色:設計師不再只是把計算機當成一種工具,設計師將更像是計算機的導師,為計算機提供他們的指導和經驗。
推動協作的力量
未來的改變不僅僅是設計本身,在設計過程中的協作方式也將經歷一場革命。
AR/VR:可以在全球范圍內實現虛擬協作,讓設計人員能夠并行工作。
云協作:設計不再孤立,可以在不同的利益相關者之間實現共享。團隊可以同時在世界各地工作。
眾包:設計和專用部件的輸入將通過眾包方式完成。
3D和4D打印:設計和制造將實現無縫集成,甚至可以定制個性化項目。4D打印是一個新的前沿技術,可以打印出適應各種環境的物體。
激動人心而又不確定的未來
大數據、計算能力和新工具使我們能夠快速過渡到未來的設計和協作方式。隨著設計師不斷采用新技術,以保持競爭力,設計方法將發生巨大變化。
毫無疑問,未來十年,新技術將塑造出一個與現在完全不一樣的設計行業。
當然,在這個轉變過程中,還有很多不確定性因素,以及很多未解決的問題存在,例如:
計算設計如何改變商業?由數據和技術驅動的高性能工具是否會“清除”設計工作中的手工勞動?技術將如何改變設計、工程與制造團隊的協作?技術是否會推動跨國公司進入本地市場,或者讓本地公司進入全球市場?自動化與人工智能是否會替代設計公司,或者最終會推動創造力的倍增?
-
互聯網
+關注
關注
54文章
11181瀏覽量
103597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793文章
47567瀏覽量
239427 -
大數據
+關注
關注
64文章
8903瀏覽量
137610
原文標題:未來的設計:我們正在進入“計算設計”時代
文章出處:【微信號:siid_inno,微信公眾號:深圳創新設計研究院】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