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機器人”是天津機器人產業協會的官方訂閱號,關注我們,了解津內外、國內外機器人行業資訊。協會內單位可將最新動態、成果以及活動發送至weixin@TJRIA.com。
本報見習記者 陳瑜
不論是弱人工智能時代,還是強人工智能時代,人工智能與大數據對法學和法律實踐所造成的變革都已是不爭的事實。法學研究對人工智能時代所提出的新課題的回應,將會為未來的司法實踐贏得主動權。
關于人工智能和法律,前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和國務卿基辛格在近日發表于 《大西洋月刊》的文章中曾談及一個自動駕駛汽車版本的 “電車難題”:如果自動駕駛汽車因突發情況,被迫在殺害老人和殺害孩子之間作出選擇,它會選擇誰?為什么?再進一步思考,如果這輛汽車撞死撞傷了人,誰又該為此負刑事責任?是這輛車,還是這輛車的設計者?
這個假設的場景只是人工智能面對法律問題的一個縮影。伴隨著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的迅速發展,一系列類似的問題也接踵而來: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的深刻變革將會給法律制度和社會治理帶來哪些挑戰?現行法治體系又該如何調整和應對?近日,由華東政法大學人工智能與大數據指數研究院主辦,上海市大數據社會應用研究會和律新社協辦的“人工智能、國家治理與法治論壇”在華東政法大學舉行,與會專家們針對上述問題展開了討論,為我們勾勒了人工智能時代下法治世界的圖景。
人工智能如何實現未來的精準法治
在美劇《西部世界》中,主角福特有一句著名臺詞:“我們給機器編碼,是為了解碼人類?!痹谌斯ぶ悄軙r代,隨著越來越多的社會活動轉移到互聯網上進行,人們在互聯網上留下海量數據,使得原本不可預測和追蹤的社會行為變得可以被計算。無論是對企業的經營還是政府的管理來說,這種“社會的計算化”都意義重大:企業可以通過分析客戶數據、投放定制化廣告來兜售自己的產品,政府可以利用海量數據對個人進行分類、評分和社會信用評級來實現預測性執法,從而更好地進行精準化治理。
但是,由于如今的“社會計算化”主要由商業力量推動和控制,這給政府的治理工作帶來了新的問題。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教授鄭戈就指出,傳統上人們認為,政府掌握了最充分的個人數據,從出生、入學、就業、婚姻、生育到死亡,但這些數據都是靜止的,它并不能生成對一個人動態的行為模式的分析?,F在,由于人的大部分線上活動不是在政府平臺上進行,而是在搜索引擎、購物平臺、社交網絡等由私人企業運營的商業平臺進行,因此大量的數據實際是掌握在私人企業手里。政府雖然可以在行政、司法和執法的過程中要求企業提供特定的個人數據,但這種要求只能在具體個案中針對特定人物,不能成為可供機器學習的大數據。而且,也可能遭到企業以保護商業秘密或合同關系為由的拒絕。
鄭戈的擔憂并非空穴來風。在近日發生的“女孩坐滴滴順風車遇害案”中,滴滴公司就以保護司機隱私為由,未在第一時間向警方提供車牌、駕駛人信息,致使救援行動延誤。更為“諷刺”的是,滴滴一方面拒絕與政府合作披露用戶信息,另一方面又偷偷地濫用用戶的個人信息,典型的例子即是前不久因“空姐遇害案”引發爭議而下線的順風車用戶標簽和車主評價功能。
“從法律的角度來看,我們在考慮人工智能在所謂的精準治理中的應用時,首先要面對的就是政府和企業的關系問題——政府既需要與企業合作來獲取數據、購買產品和服務,又需要作為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中立第三方來對企業進行監管,保護消費者的個人數據。”在鄭戈看來,基本公共服務領域的公、私權力關系是未來治理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一方面,要將透明、公開、程序合法、說明理由等對公權力行使者的要求延伸到實際上行使著 ‘準公權力’的企業,使算法等技術化的監控和決策手段不再是無法被問責的‘黑箱’;另一方面,要調整傳統的公法概念和規制手段,以應對現時代公私合作、公私共治的普遍現象?!?/p>
人工智能可以替代法律工作者嗎
如今,“智慧司法”已然是大勢所趨:已在上海市全面推廣應用、覆蓋上海刑事案件的90%以上的“刑事案件智能輔助辦案系統”,就是人工智能新科技和司法改革深度融合的典范。在對上海幾萬份刑事案件的卷宗、文書數據進行“深度學習”后,該系統已具備初步的證據信息抓取、校驗和邏輯分析能力。今年8月,一場法律界的“人機大賽”在重慶舉行,由重慶研發的人工智能法律機器人“大?!迸c從全國公開招募的6名資深律師進行了法律服務比拼,比賽結果令人瞠目結舌——“大?!钡牡梅诌h遠高于這6位資深律師。
上述這些例子都表明,法律從業人員的許多具體工作可以被人工智能所取代,這是否意味著人工智能會全面取代法律工作者?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叭斯ぶ悄芩w現的技術理性有明顯的化約主義傾向,我們可以借助它來提高效率,取代一部分無需創造性和價值判斷的工作,比如闖紅燈罰款,但不能由它來做出事關人類福祉的最終決策。在涉及事實爭議和價值選擇的復雜問題上,人工智能只能被用來強化人類智能,而由人來作出最終的選擇和判斷?!编嵏赀@樣說。
上海市法學會黨組書記崔亞東則進一步指出:“在未來的法律人才培養上,一方面要在高校設立法律人工智能研究中心,開設相關法律科技等方面的課程,培養法律和科技的復合高端人才。另一方面,我們也要明確在人工智能時代,法學教育的主業仍然是法律,人工智能的引入應該是輔助法律從業人員更加高效、便捷、公正公開地處理法律事務,至于這個證據能不能用、怎么用,如何量刑等問題,最終的決定權仍在法官、檢察官手中,這一點決不能走偏。”
人工智能偏離人類的預設怎么辦
美國波士頓動力公司曾設計出一款可以 “隨機應變”的機器人:給它設定一個“搬箱子”的任務,無論實驗人員怎么妨礙它(把箱子移到別處,或者直接把機器人推倒),它還是會“頑強地”爬起來完成任務。但是,有學者擔心,給機器人植入一個 “排查妨礙”的程序,如果它突然產生意識、學會自我學習,它發現每次害自己完不成任務的人是這個實驗人員,那它會不會為了完成任務直接把這個實驗人員撂倒?可見,當智能機器人被設定為一種由程序編碼而成并由此產生深度學習能力的物體時,它完全有可能超越人類對它的預設,獨立實施某些犯罪行為,這就對現有的刑罰體系產生了沖擊。
對此,華東政法大學刑事法學研究院院長劉憲權教授在他的新書《人工智能時代刑事責任的演變》中指出,人工智能已經遠遠不是作為犯罪工具那么簡單,它影響著刑事責任的分配。他這樣說:“現在一般將人工智能時代分為三類:前人工智能時代、弱人工智能時代、強人工智能時代。前人工智能時代中的機器人,我們稱之為普通機器人,比較典型的是ATM機和工業機械手。如果ATM機出了問題,我們不太可能去追究它的研發者和使用者。但在我們正處于的弱人工智能時代中,在自動駕駛技術日益普及的當下,我們對研發者和使用者的責任定義就有了很大變化。比如,委內瑞拉無人駕駛的***,還有韓國的殺人機器,從法律的角度來看,這應當是研發者的責任。未來,如果強人工智能時代到來,機器人擁有了自由意志,就需要獨立承擔刑事責任?!北M管目前在“強人工智能時代是否會到來”這一問題仍有很大的爭議,但劉教授認為法律工作者的態度應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我們必須預先設定一些應對的法律,否則一旦強人工智能時代到來,關于人類的顛覆性問題就會出現,甚至到時候,不是人類制定法律規制它,而是它制定法律規制人類,這并不是天方夜譚。”
類似地,《華東政法大學學報》主編馬長山教授也強調了要對現有法學理論進行顛覆性創新來應對眼下的這場人工智能革命,他指出:“這個重建分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研究理念的轉向。我們傳統的研究理念是建立在以羅馬法學為基礎的法律體系,羅馬體系是以人和人、人和物的關系為重要基礎,但隨著生產關系的變化,當下的智能社會是以數據、信息、算法為基礎,這意味著整個生產管理和人們的生活方式都發生了巨大變化,沿用傳統的理念可能無法解決許多問題。二是知識譜系的更新?,F代法律體系是建立在理性主義和個人主義的基礎之上,但現在社會發展的去中心化、扁平化趨勢使得原先的‘理性人假設’等基礎理論被顛覆。此外,如果將來機器人產生意識,我們還需重新考慮主客體關系。三是理論與邏輯的重建。我們現在處理一些網絡信息、人工智能的案件是完全套用原本物理空間的邏輯而進行,但存在許多問題,比如網絡賭博案件,很難找到合適的管轄范圍,因此必須重建適用于智能互聯網時代的新邏輯?!?/p>
由此可見,不論是弱人工智能時代,還是強人工智能時代,人工智能與大數據對法學和法律實踐所造成的變革都已是不爭的事實。法學研究回應人工智能時代提出的新課題,將會為司法實踐贏得主動權。未來已來,法律工作者們將手執正義女神朱斯提提亞的長劍,用法治為人工智能的健康發展護航。
-
機器人
+關注
關注
211文章
28618瀏覽量
207927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793文章
47604瀏覽量
239541
原文標題:人工智能時代法治新課題:機器人要承擔刑事責任嗎?
文章出處:【微信號:tjrobot,微信公眾號:天津機器人】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