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夏天,我有幸以可視化助理的身份在MBTA(Massachusetts Bay Transportation Authority,馬薩諸塞州灣運輸管理局)實習。MBTA 位于波士頓,管理著美國麻省所有的地鐵和公交。但其公共交通之發達在美國算是數一數二。截止到2017年,除了渡船和其它特殊服務線路外,共有8362個站點、8條地鐵線和192條公交線路,每日平均至少4萬搭乘人次。
每年冬天,MBTA會因暴雪而停止部分服務,下圖是網友在推特上的吐槽,可見也是真愛。
01
綠線:發生了什么?
綠線是波士頓最早的地鐵線路,準確說應該是輕軌,因為有部分是在路面上和其它車輛一起跑,乘客在馬路中間上下車。據說建成于1897年,說得好聽點叫很有歷史感,但其實就是很老舊,每次起步和進站都是一陣巨響,比十年前國內的火車噪音還大。綠線有B、C、D、E共4條支路,四條支路有兩個合并點,每條支路又有不同的終點。抵達終點的車輛會在終點掉頭,并入到另一個方向繼續運行。
MBTA綠線圖
支路的運營已經使得綠線的運營比其它線路難,但硬件設施配置不齊全導致情況更復雜。綠線的車輛運行數據來自軌道上的傳感器(sensors),和車輛上的定位系統(GPS)。在站臺和軌道變軌點附近裝有自動車輛識別設備(AVI,Automatic Vehicle Identification),負責自動根據所來車輛的支路來變更軌道的方向。AVI需要預編程,這樣當車輛臨近時,軌道才能通過識別車輛編號獲知所屬支路。但是,并不是所有路段都有傳感器和AVI,所以除了車輛上的GPS做輔助以外,主要站臺的現場調度員需要手動指揮。
簡單來說,現場調度員的主要工作是評估每輛途徑車輛是否能準時發車。如果不能,則需要做出臨時調整,并通知司機和調度中心(Operation Control Center)新的發車時間。同時,作為績效考核的一部分,他們還需要手工填寫實際發車時間表。所以,一旦有車輛未及時到站,或任何異常,他們最想知道的就是到底發生了什么。
因為一輛車的延誤可能是多因素決定的。前一輛車的延誤、前一站的車輛滯留、堵車等,都可能導致當前這一輛車無法準點。對于調度員來說,從指揮和成效這一過程實則是一個黑箱:我的準點發車并不能保證這輛車準點到站;我的準點發車可能導致下一站點車輛堵塞;我推遲發車可能減緩下一站車輛滯留的情況。只有調度員能夠獲取到自己調度操作的結果反饋,他才能學習和改進調度技能。
但這種學習是難以在傳統模式中獲得的。每個人各司其職,參與著整個大系統的一個小部分,比如,規劃員負責做計劃,調度員負責實時調度。在這種情況下,調度員不僅要知道自己站點的情況,還需要知道相關的其它車輛情況和路況。好的調度必然是基于一系列有效的信息交換。
在使用我的工具之前,為了了解相關信息,他們只能用對講機向其他調度員或司機詢問。現在,他們可以在移動設備上使用我的工具,實時查看各支路車輛的當前位置、車輛行駛間隔(headway)和預計抵達時間。
綠線可視化工具
其實綠線可視化工具是一個顯而易見的需求。但因為經費有限等各種原因,一直沒有得到重視。直到我完成這個工具的設計和開發,以實驗性項目的名義,項目組長爭取到經費給調度員配備了幾個平板。在短短半個月的試用之后,因為調度組的反饋非常好,MBTA正式成立了一個產品專項組負責針對綠線調度的產品研發。
項目結束后的某一天,看到組長給我留得紙條:
02
公交路況:堵車了嗎?
公交路況可視化工具
03
ODX:乘客去了哪兒?
ODX表示乘客一次出行中的起點(Origin)、終點(Destination)和轉乘點(Transfer)。對于乘客出行需求的分析,是公共交通規劃的必答題。其中,ODX分析是重中之重,因為它回答了乘客從哪里上車、下車和轉乘的問題。對于MBTA來說,ODX分析不僅用于評估因服務規劃更改而受影響的乘客數,還用于評估因臨時關閉某段服務路線而需要投放的擺渡車輛數。
ODX可視化工具是對ODX數據進行可視化的網頁工具。 通過選擇站點或路線,服務規劃員可以知道任意時間段或支付方式下的乘客在哪里上車、下車和轉乘。在結果分析上,不僅提供了站點或路線的分析,比如多少乘客在哪些站點上下車、從哪條線路轉乘到哪條線路,也包括區域分析,比如乘客是從哪一塊區域乘車到哪一區域。
ODX可視化工具
在這個工具之前,MBTA的服務規劃員是可以通過查詢數據庫來獲取這個數據的。但不是每個規劃員都會寫查詢語句,這導致ODX分析需要會查詢的人先獲取數據。并且因為數據量極大,他還需要預處理,才能進行小組的業務討論。從效率上來說是很低的,因為MBTA的站點和線路很多,需要分析的場景也很多。再者,因為大波士頓之間有一條河,實際規劃必須考慮這個重要的地貌信息,而單純的數據表是難以反映這個信息的。這些優勢也是我曾經訪問過規劃員所強調的。
我曾經問過ODX項目的項目經理,市面上不乏成熟的、針對公共交通規劃的可視化軟件,為什么不用?為什么要自己開發?她說,對于小的公交企業,比如只有十幾條線路,可能可以使用那些軟件。但對于MBTA來說,不僅有上百條線路,在數據上也很復雜。比如,有很多綜合性站臺(公交和地鐵的混合站臺),站臺編號是有層級關系的,綜合站臺本身有一個母編號,里面的公交站點和地鐵站臺分別有各自的獨立編號。在概念上,使用的是母編號,但車輛出行計劃的數據只與獨立編號關聯。目前市面上的軟件,還不能處理這類復雜或極端的情況。
04
小結:為什么可視化
管理服務體驗圖
循環流動的服務階段
在這個循環流里,工作行為的結果作為數據的一部分,流動到下一使用部門。比如,服務規劃者的工作是制定服務計劃,服務計劃作為工作結果,傳遞到運營部門,而運營部門根據這個計劃運營車輛,運營車輛的數據又用于下一次的服務規劃。如果運營工作并不準確按照計劃執行,那么所產生的運營數據的價值也是有折扣的。服務規劃者不知道這個服務體驗不好是因為原計劃導致的,還是因為運營效果差而計劃本身沒有問題。
為此,我的論文提出了可視化驅動治理(visualization-driven governance)的概念。治理(governance),這個詞聽起來很嚴肅。在概念上講,治理區別于管理。管理是關于執行和控制,講求把事情做對(do the things right);治理則是側重于策略和交涉,強調做對的事情(do the right things)。在交通管理領域下,管理是封閉的,負責站點、車輛等設施設備的建設、使用和維護,以及服務計劃執行和評估。而治理是開放的,不僅包括管理本身,比如管理的效率,還包括企業、員工、乘客、城市規劃、社區資源、政府資金等多方面利益相關者的協調與公平性。
治理與管理關系圖
在治理的觀念下,我所討論的公共交通可視化應用,不僅僅是指將公共交通數據可視化,更在于可視化應用實踐所形成的開放的生命系統(open living system)。在大型的基礎設施機構里,設備設施的管理運營和數據的收集分析只是一個方面。科技始終在發展和進化,在未來,我們會更快地獲得更豐富的數據,算法和人工智能甚至能代理簡單的決策性操作。但人們不只是使用技術,而是與之生活在一起、工作在一起。尤其是員工,即這些技術的直接使用者,如何適應和應對這個技術時代?如何感知海量的數據和理解深奧的模型?如何在情感上接受和信任這些機器決策?最后反過來,又如何通過這些成果來戰略性地部署和應用這些技術?我認為,可視化是唯一出路。 因為它有效地提供了易讀性。因為閱讀和理解的可能性,我們得以以平等的方式獲知,從而通往共識與信任的可能性。
05
花絮
先補充一個設計框架圖,是我開題時做的,不過最后沒有放在論文里。
設計框架圖
最后再補充兩個MBTA服務網絡的可視化設計。兩個都是利用開源的GTFS(General Transit Feed Specification)數據來做的,顏色編碼采用的是MBTA官方定義,即黃色表示公交,綠、紅、藍、紫分別表示綠線、紅線、藍線、紫線地鐵。
第一個是實習中為MBTA市場部團隊做的一個簡單的可視化,可以通過滑動滑條等操作來了解MBTA在不同時段的服務網絡。技術上沒有什么特別的,但有意思的是,一位資深的MBTA經理看到后感嘆說,每次她都從我做的這些可視化項目學到了新的業務知識。可見,即便是對于面對業務數據很多年的人,可視化也能提供新的洞見。
第二個是課堂項目,主要運用時間流的方式,來展示公交是如何連接地鐵站,使城市像流動的生命體。由于單是車輛發車原始數據便有100M以上,所以除了對數據結構做部分預處理外,主要通過canvas來實現海量數據的動畫效果。
-
傳感器
+關注
關注
2552文章
51298瀏覽量
755215 -
gps
+關注
關注
22文章
2899瀏覽量
166414 -
可視化
+關注
關注
1文章
1198瀏覽量
20989
原文標題:可視化驅動治理:公共交通系統的可視化實踐
文章出處:【微信號:WW_CGQJS,微信公眾號:傳感器技術】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