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5日,教育部組織專家對我校擬牽頭建設的“腦與腦機融合前沿科學中心”進行了論證。專家組一致認為,浙江大學在腦科學基礎研究、腦機融合等領域具有長期、扎實的科研基礎,具備多學科交叉、基礎與臨床研究緊密結合的優勢和特色,建設方案合理、內容詳實、目標明確、規劃可行,建議教育部盡快啟動該中心的建設。
人工智能協同創新中心
2018年6月6日教育部批復同意并支持浙江大學牽頭建設“人工智能協同創新中心”,加快建成我國人工智能領域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高地。
之江實驗室
2017年9月7日,由浙江省政府、浙江大學、阿里巴巴集團共同出資,按“一體、雙核、多點”架構組建按之江實驗室正式揭牌成立。浙大作為之江實驗室的“雙核”之一,將聚焦人工智能領域,基于現有的研究基礎和優勢,以國家重大任務組織為牽引,在解決前沿技術方面實現重大突破,大力推進創新鏈、技術鏈、產業鏈融合。
教育部人工智能發布會在浙大舉行
2018年6月7日—8日,教育部“奮進之筆1+1”系列發布采訪活動在浙江大學舉行,就《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劃》召開新聞發布會并組織采訪團實地采訪。
腦科學領域捷報頻傳
2018年2月15日,國際著名期刊《自然》以同期兩篇研究長文的形式,在線發表浙江大學醫學院胡海嵐課題組有關抑郁癥的神經編碼模式、氯胺酮快速抗抑郁機制和膠質細胞調節神經元放電方式導致抑郁的分子機制等一系列重要的新發現。文章發表后,引起國內外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和積極評價。
2017年7月14日的《科學》雜志以研究長文形式刊登胡海嵐團隊的研究成果——《勝負經歷重塑丘腦到前額葉皮層環路以調節社會競爭優勢》,第一次指出大腦中存在一條介導“勝利者效應”的神經環路,它決定著:先前的勝利經歷,會讓之后的勝利變得更加容易。學術界認為,這項研究為研究社會等級的形成和穩定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研究方法,也為對輸贏決定、社會等級的認知等的神經環路進行更為細致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靶點腦區。
2018年,浙江大學醫學院田梅團隊在癲癇的分子影像精準診治等臨床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階段性進展,為搜尋隱匿的癲癇病灶找到了新途徑。該團隊通過建立兒童癲癇正電子發射斷層顯像(PET)腦代謝數據庫,結合核磁共振(MRI)、腦電圖以及多年的臨床隨訪,探索建立了有效評估非手術藥物治療癲癇患兒病情嚴重程度的影像方法,在指導治療和評估預后等方面,提供了客觀可靠的影像技術手段。
腦機融合走在前列
項目入選2016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
中科院院士吳朝暉主持的“腦機融合的混合智能理論與方法”獲得由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組織評選的2016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入選項目。在國際上率先提出“混合智能”的研究范式——生物智能與機器智能的融合,形成了一系列突破理論與創新技術。
意念控制小白鼠走迷宮
2016年12月18日,浙江大學學子在央視《挑戰不可能》節目中成功實現用腦波操控小白鼠走迷宮,震驚全場。
意念控制機械臂
2014年8月,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神經外科與浙江大學求是高等研究院合作的“腦機接口臨床轉化應用課題組”在全國首次成功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用意念操控機械手”的人體實驗,通過連接腦部的“電路”用“意念”控制機械手做出“石頭、剪刀、布”等復雜的手部動作。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792文章
47425瀏覽量
238948 -
阿里巴巴
+關注
關注
7文章
1617瀏覽量
47303
原文標題:人工智能+腦科學會擦出怎樣的火花?浙大發布“雙腦計劃”,引領學科交叉會聚!
文章出處:【微信號:jingzhenglizixun,微信公眾號:機器人博覽】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