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論文發論文發論文……你有沒有想過,假如你能夠一周發一篇論文,這樣堅持10年甚至20年,你能成為全球最高產的學者嗎?
答案可能嚇你一跳:不能。不但不能,你甚至連全球前10000名都進不去。看到下面這個統計,我們會切身感受到科研圈子的競爭,實在是太大了。
論文是學術水平的重要體現形式,而不同研究者的發文頻率和質量也大不一樣。Nature雜志近日進行了一次調研,他們從Scopus數據庫里找到了2000年至2016年間,平均每年發布超過72篇文章的作者(約等于每5天發布一篇論文),發現符合這個超高產標準的有超過9000位。
這一結果讓Nature非常震驚,于是他們詳細分析了這9000多位作者的數據信息,并由此研究了他們背后的科研圈。
Nature稱只將“完整的論文”納入統計——文章,會議論文,實質性評論和綜述——而不包括述評,給編輯的信件和類似文件。
這些高產科學家都是誰
大多數異常高產的作者(記錄顯示未7888位,約占86%)在物理領域都有發表論文。在高能粒子物理學領域,通常都是超過1000人的大型跨國團隊在做項目。所有參與者,只要是團隊中的一員都會被列為作者,不一定要參與了論文的寫作或者審核。因此我們排除了物理學的作者。
除了剛剛提到的物理領域之外,還有909名作者都是中文或韓文名字。因為Scopus記錄的中文或者韓文名字可能無法完美識別,一個名字下可能是不同的人。在2016年(當中文與韓文名的統計方式有所改善時),至少12個(也有可能超過20個)中國作者都非常高產,超過了所有其他國家。我們相信這可能與中國的政策(鼓勵發表文章)有聯系。
因為這些不明確的作者名字統計方式,我們也在之后的分析中除去了這些名字,還包括那些團體名稱或者是有錯誤的文章(比如說有些新聞報道被誤分類為“完整文章”),重復的記錄,或者被誤歸為某個組織名下的會議論文。
這樣就只剩下265位作者了。高產作者的數量(在我們去除以上的作者以后)從2001年到2014年增長了20倍,然后趨于平穩。與此同時,作者總數增加了2.5倍。
我們給265位作者發了郵件,詢問了他們是如何達到這樣高產的級別的。81人的回復都放在了補充信息里。回復中共同的主題是:對研究的熱愛;對年輕研究者的輔導;擔任某個或者是很多個研究團隊的領導;廣泛的合作;多領域或者是核心服務的研究;擁有合適且充足數據和資源;大型項目的主導;慷慨和分享個人價值觀;增長的經驗;一天只睡幾個小時。
高產作者的數量逐年遞增
大約一半的高產作者都是醫學和生命科學領域的(101名醫學領域,11名健康科學領域,17名大腦科學領域,6名生物領域,3名傳染病學領域)。當我們去除會議論文以后,大概三分之二的作者屬于醫學和生命科學領域(86/131)。在265名作者中,154名都在連續兩年中以每五天一篇的速度發表文章;69名在四年間都保持了這樣的速度。在這些文章中常見到10-100名作者,尤其是在醫藥和生命科學領域,但是像量子物理方向那樣有幾百個作者的情況卻很罕見。
材料科學家井上明久(Akihisa Inoue),日本東北大學的前主席,多個知名學會的成員,也在統計名單之中。他在2000到2016中的12年間都滿足了我們對于多產的定義。自從1976年開始,他的名字出現在Scopus數據庫的2566篇論文中。他也撤回了與之前發表過的文章有重復的七篇論文。我們在谷歌里搜索了接下來20名高產作者的新聞文章,來檢查是否有重復撤回,發現了另外一位作者(Jeroen Bax)也有一篇撤回文章。
265名高產作者分別在37個國家工作,最多是在美國(50名),然后是德國(28名)和日本(27名)。這些作者在美國的占比(19%)大于與美國在科學發表的總占比相同,而日本和德國則超出了比例。眾所周知,馬來西亞(13名)和沙特阿拉伯(7名)擁有更多的高產作者,這些國家都是用現金獎勵來激勵發表的國家。
高產作家也更傾向于集中在某些特定的機構,他們經常參與共同研究課題。比如說荷蘭的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學(荷蘭語:Erasmus Universiteit Rotterdam,英語:Erasmus University Rotterdam,簡稱EUR)擁有九名高產作家,比其他任何機構都要多。其中七位作者主要是參與“鹿特丹研究”(一個有著近30年歷史的流行病學項目)或其后續的研究有關的論文。這些研究采用數千名老年人的多種健康參數,并發表了幾千篇文章。
來自馬薩諸塞州劍橋市的哈佛大學的五名高產研究者,也是因為常常共同發表著作。還有11名來自不同機構的高產作家參加了同一個研究項目中,這個項目是歐洲癌癥與營養調查研究。其他大型流行學的研究也有同樣的特征。高產作家同樣也集中在心臟病學和晶體學中。
這些生物和醫藥方面的高產特征展示了與高能粒子物理領域不同的模式。在瑞士日內瓦附近的歐洲粒子物理實驗室(俗稱:CERN,歐洲核子研究組織,是世界上最大型的粒子物理學實驗室,也是萬維網的發祥地 ),擁有成百上千名作者的論文在這種數千名科學家的機構中很常見,在晶體學中,論文的共同作者往往很少。在流行病學和心臟病學,長長的作者列表一般出現在特別研究團隊中出現,他們似乎有長名單論文作者的傳統。
作者身份的標準
這引起了一個問題:作為作者到底需要做什么?比如或,在美國國家健康研究院(US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對符合條件的研究活動有制定指導意見:積極監督,設計和做實驗,在基礎工作之外進行數據收集和分析,并起草手稿。
募集資金或者遠程指導不符合條件。最近在一次涉及多處地域和學科的近期調查中, 6000名作者中的大多數認為起草一篇論文,解釋結果,分析數據才可擁有作者資格,但是不同地區和領域的態度各不相同。
可能最被廣泛認定的作者身份標準是1988年的國際醫學期刊編輯委員會(The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Medical Journal Editors in 1988)發布的溫哥華標準(Vancouver Criteria)。指出作者必須做到以下四項才能被認可:參與設計或執行實驗,處理實驗結果;幫助撰寫或者修改手稿;確認最終發表版本;對文章的內容負責。
國際醫學期刊編輯委員會(The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Medical Journal Editors)不認為監督、指導或者提供資助能成為作者。我們確實觀察到一些作者在正式授予教授、擔任系主任或兩者兼而有之后,變成超高產(hyperprolific)作者。
對于大型中心擔任領導角色的科學家來說,通常需要加速研究產出。例如,擔任主任職務的臨床心臟病專家發表的論文更多(盡管他們肩負著沉重的臨床工作和行政職責)。有時,這種增速令人震驚:在高峰期,一些心臟病學專家一年發表的論文數量比他們在35~42歲時同期增長10倍到80倍。當他們將職權授予繼任者之后,論文發表的數量往往急劇下降。另一項研究在二十多年前也揭示了同樣的現象。
.
出人意料的是一些超高產作者在同一本期刊上發表了大量的論文。特別明顯的是《晶體學報E輯:在線結構報告》(Acta Crystallographica Section E: Structure Reports Online)(2014年重新啟動為帶有簡要結構數據報告的《E輯:晶體通信》(Section E: Crystallographic Communications),現通過IuCrData進行投稿)以及Zeitschrift für Kristallographie New Crystal Structures(“時代”雜志 新晶體結構,SCI期刊分類:化學(化學-晶體)/物理(物理-晶體)4區;小類:晶體學4區,中科院JCR分區:大類:化學 4區;小類:晶體學4區)。
有三名作者(Hoong-Kun Fun、Seik Weng Ng和Edward Tiekink)均在前者發表了600多篇文章,還有三名作者(Karl Peters、Eva Maria Peters和Edward Tiekink)均在后者發表了超過400多篇的文章。另外,有三名作者(Anne Marie Api、Charlene Letizia、Sneha Bhatia)在一本專注于香味材料評論的《食品和化學毒理學》(Food and Chemistry Toxicology)增刊上發表了許多篇的論文。
Scopus數據庫索引的期刊通常被認為是高質量的期刊。一般超高產作者的引用影響就很高,但是,存在很大的差異:每位作者被引用的中位數是19,805次(范圍:380至200,439次)。每位超高產作者在2000~2016年之間所有論文的中位數是677篇,其中在所有的超高產作者中,最后作者的占比達42.5%,第一作者占比7.1%,單一作者占1.4%。
這些年來,有中間作者(即不是單一作者,也不是第一作者或者最后作者)的論文比例的中位數為51%,但對于每個作者而言,論文比例的中位數從2.1%到98.5%不等。
我們承認,我們鑒別超高產作者的方法著實有些粗糙。我們的希望是能引起更深刻的思考:作者署名代表的意義。對于每位作者和每篇論文,以及如何來證明作者署名不可避免存在差異,其規范也因領域而異。
可能有些作者會作弊,通過脅迫或作為一種恩惠而獲取作者署名。我們無法從數據中評估這些現象。我們也沒有檢查貢獻者聲明,因為它未收錄在Scopus數據庫中。盡管如此,貢獻聲明也可以作弊,也可能不準確。
接下來的工作需要進一步探索如何將這些數據更好的規范化,以及確定最佳的標準化水平:例如對學科范圍、相對狹窄的研究領域或者深度特定的研究團隊進行調整。
聽聽作者們怎么說
為了更好的理解作者署名標準,我們通過電子郵件向2016年的81位超高產作者發送了一份調查報告。詢問他們是否完全符合四項溫哥華準則(Vancouver criteria)。在完成調查的27人中,大多數人表示他們沒有(參見“調查”)。幾乎所有的應答者來自美國和歐洲的機構。唯一兩名來自其他地區的應答者表示他們大部分的論文中都沒有滿足溫哥華準則。我們的調查可能低估了不符合溫哥華準則的作者比例。
調查:
2016年,81位超高產作者在被問及他們是否經常能滿足醫學研究作者署名的4項標準時,三分之一的作者回答了這一問題。在應答的27位作者中,19位作者承認他們在至少25%的情況中沒有達到一項標準。11位寫到他們25%的情況下沒有達到兩項或者更多的標準。
·在論文概念或設計方面做出重要貢獻;或者承擔研究數據的收集、分析或解析工作。(27人中有9人在不到75%的論文中符合此標準)。
·起草論文或者對重點知識內容做出批判性修改(27人中有9人在不到75%的論文中符合此標準)。
·確認最終發布的版本(27人中有3人在不到75%的論文中符合此標準)。
·承諾對所有研究工作負責(27人中14人在不到75%的論文中符合此標準)。
并非所有作者都認同自己論文的最終版本,但確認最終版本對作者來說是必須的。59%的人(27人中的16人)表示,他們在2016年撰寫的25篇或更多論文做出的貢獻超過任何其他列出的作者。
關于“用你自己的話說,你認為作者署名應該需要什么?”,問題的回答通常可以反映對“重要貢獻”的要求,但也反映了對作者署名的評估方式的不滿。一位科學家說,“我個人并不認為這些是‘我的論文’,所以沒有在我的簡歷中列出來,因為‘署名作者’和‘聯合成員’的作者署名存在區別。”另一位科學家認為,作者署名通常按資歷授予,還有一位科學家認為更好的區別至關重要。
“我認為應該有不同級別的作者署名,而不是按順序所暗示的那種!”有趣的是追蹤如何評價創新,如數據引用或正式作者貢獻分類法,可以改變作者署名的約定。作者署名規范可以在每個領域,甚至在每個團隊中均不同。例如,某些流行病學和心臟病學團隊顯然更慷慨地提供作者署名;其他則堅持更嚴格(可能更合適)的作者標準。對于類似的任務和貢獻,一項群組研究可能會有20位貢獻作者,另一項可能只有3位或沒有貢獻作者。
例如,基因組研究通常包括許多作者。一個戲劇性的反例,最新發表的一項基因組研究只有一位作者。顯然,對比不同團隊帶頭的類似研究,研究者需要付出同樣或者數倍工作量才可以授予作者署名。一些證據表明,受到“不發表文章就完蛋了”的壓力,每篇論文的平均作者數量的增加并沒有反映出團隊科學的真實需求。
廣泛使用的引用和影響因子指標也應當做以調整。例如,如果增加更多作者會減少每位作者的貢獻,那么無理由的多作者可能會減少。我們發現,30名超高產作者似乎從共同作者中獲益最多,分別是6位心臟病專家和24位流行病學家(包括從事群體遺傳學研究的人員)。(對于這些科學家來說,他們的Hirsch H指數比與他們的共同作者調整的SchreiberHm指數更高。)
總體來說,超高產作者之中不乏最有活力和優秀的科學家。但是,這種論文發表模式至少反應了作者署名的怪異規范。松散的作者署名定義,缺少評審并以論文數量為計量的趨勢,模糊了研究者做出的貢獻。我們還是需要考量每位科學家發表的論文總數,是否符合自己領域的標準。當然,更重要的是閱讀論文和試圖理解作者的研究工作。
有一點要聲明:我們沒有證據表明這些作者是否有任何不合適的行為。一些科學家是大型組織的成員,他們的大量論文都可以達到很高的標準。我們也發現,在一些領域或研究團隊中,對于是否成為一篇論文的作者有他們自己的意見和標準。
-
數據庫
+關注
關注
7文章
3838瀏覽量
64541 -
論文
+關注
關注
1文章
103瀏覽量
14969
原文標題:Nature最新研究:超9000學者每5天發1篇論文,這些高產作家背后的科研圈
文章出處:【微信號:WUKOOAI,微信公眾號:悟空智能科技】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