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各大企業相繼試水“全面 AI”,人工智能在技術落地層面也開始持續深入,泛人工智能時代正在逼近。越來越多的發展趨勢表明,未來的人工智能將逐步邁入廣泛普及階段,繼而深入影響人類日常的生產生活方式,重塑傳統生產結構。從長遠發展的角度來看,智慧化轉型已然成為各類型企業求生的必由之路。那么站在時代前沿的科技巨頭們都在其 AI 領域做了哪些布局?
▌Google:從 Mobile First 到 AI First 再到 AI Only
2016 年,Google CEO Sundar Pichai 宣布 Google 戰略從 Mobile First 轉向 AI First,曾經憑借“移動先行”超神的企業再度改變發展路線,引發了業內的廣泛討論。憑借其領先的洞見力,Google 再度領潮流之先,業界開始關注各大巨頭對人工智能技術的重視程度,AI 全球化走向漸露鋒芒。
時隔兩年,在2018 Google I/O大會上,Sundar Pichai 再爆 Google 重大戰略轉變——從 AI First 到 AI Only,AI 貫穿全系列產品之余,更多從人類與人性的角度探索人工智能的實際意義,行業落地及商業化日趨廣泛。
▌Microsoft:AI 落后狀態下的漫漫重構路
作為 Windows 帝國的締造者,長期站在 IT 食物鏈頂端的微軟這一次卻在人工智能領域中失了先機。明顯的技術停滯乃至延遲令其只能眼睜睜看著一眾競爭對手拔地而起,閉關式發展一度導致產品難于推陳出新,大量人才及用戶由此流失。因此,在接連錯過移動與云計算兩大浪潮的情況下,如何通過人工智能技術重回巔峰便成了微軟所面臨的關鍵問題。
2014年,微軟推出全球首款跨平臺智能個人助理 Cortana,但由于初期僅用于 Windows PC 和 Windows Phone,導致其在業內反響平平,未能充分發揮其先發優勢。2015年,Cortana 開始登陸 Windows 生態系統。2016 年,微軟開啟 Cortana Everywhere 計劃,將其嵌入諸多傳統產品之中,并慢慢嘗試向其他領域擴展。
2017 年 1 月,微軟宣布收購人工智能初創公司Maluuba。與此同時,被稱為“深度學習三大開山鼻祖之一”的 Maluuba 顧問,Yoshua Bengio也選擇簽約成為微軟顧問。一貫“保持中立”的 Yoshua Bengio 的這一決定也被廣泛視作微軟人工智能推進的一大轉機。與 Google 類似的是,2018 年微軟 Build 開發者大會以人工智能為主題,發布了 Azure AI、Microsoft 365、Brainwave等一系列產品,重點強調了 AI 的人性化體驗。此外,微軟 CEO Satya Nadella 在巴黎 VivaTech 峰會上表示“AI 是定義新時代的技術”。微軟正在逐漸憑借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重歸包含 Google 與 Facebook 在內的三大巨頭之列。
▌Amazon:從智能音箱開始的人工智能產品化之路
從最初經營網絡書籍銷售業務的公司,到如今市值突破 1 萬億美元的電商巨頭,亞馬遜的進階之路上同樣充斥著人工智能的身影。當各大科技巨頭紛紛下場部署人工智能技術時,亞馬遜未能順時調整戰略。然而時代的進程無一不在向其證明 AI 將成為行業競爭的重點領域,已然成為企業持續發展的關鍵一環,意識到這一點的亞馬遜開始尋求將人工智能技術與自身業務相結合的突破關竅。
2014 年初,計算機科學家 SrikanthThirumalai 帶著一份“六頁文檔”敲響了亞馬遜 CEO Jeff Bezos 辦公室的房門,提出將最新的 AI 技術融入到自己的部門中。而其他各部門主管也曾提出類似的訴求,要求用機器學習技術對亞馬遜業務進行重塑,自此,亞馬遜已一腳踏入人工智能戰場。 隨著 AI 的引入,亞馬遜的企業文化逐漸分裂走向聯合,被稱作“廣闊工程師海洋上的 AI 孤島” 的人工智能人才開始彼此連接。亞馬遜進軍 AI 領域的主打產品獨立智能音箱 Echo 及其驅動語音平臺 Alexa 就是這段艱難變革時期的產物。
▌百度:掉隊 BAT 困局下的反超賭注
長期與阿里及騰訊成三足鼎立之勢的百度,近年來卻頗受“掉隊”論的困擾,拋卻社會輿論層面的質疑不談,僅看市值的大幅縮水已令公眾對其能否繼續在未來與另外兩大巨頭分庭抗禮存疑。事實上,百度無疑是率先試水人工智能領域的先行者,較之 BAT 其他兩者,在智能駕駛、語音識別、智能音箱等領域有著更為深厚的技術經驗累積。然而隨著吳恩達、陸奇等重金招攬的人才相繼“棄船”出走,百度的人工智能進展也屢遭波及,但這艘大船的航線仍未改變。
論及百度轉型 AI 反而掉隊的原因,業務面太廣導致的資源分散可謂不容忽視的一點。陸奇在百度內部進行的《全面診斷百度護城河》講話中就曾分析表示,“百度以前太散碎了,有很多小型業務,占用了很多資源、人力,還不是市場領導者,還要比領導者付出更高的代價,這樣的業務如果能舍的話,還是要舍掉的”。 因此,百度相繼砍去百度外賣、百度游戲等,在業務層面不斷做減法。2018 年 5 月,百度宣布旗下國際業務中的移動應用業務從百度拆分,保留 AI 等相關產品組成新的百度國際事業部,以推動其人工智能產品向發達市場出口。
雖然 CEO 李彥宏從未公開承認百度的 All in AI 戰略,但其發展路線仍在不斷向全面人工智能的方向靠攏。鑒于人工智能領域的諸多機遇,頗多評論仍相信百度有機會借 AI 之力再度回春,重歸三角穩定局面。
▌阿里:人工智能驅動行業變化
阿里巴巴創始人馬云曾不止一次強調人工智能技術的落地意義,他表示,“未來成功的制造業一定是用好智能技術的企業,因為不會用智能技術的企業都會進入失敗領域”。因此,在 AI 賦能電商平臺之余,阿里巴巴在人工智能領域做了更深層面的嘗試。
2017 年 10 月,阿里巴巴正式宣布成立承載“NASA計劃”的實體組織——達摩院。該院由全球實驗室、高校聯合研究所、全球前沿創新研究計劃三大部分組成,研究方向便包括機器學習、視覺計算、自然語言處理、下一代人機交互等。自成立期起三年內,阿里巴巴在技術研發上的投入將超過1000億人民幣。同年 12 月,阿里云總裁提出了 “AI for Industries”(產業 AI)的理念,認為“人工智能的發展要去泡沫化,下一站將是產業AI”。
在人工智能理念的引導下,為了開拓自身的 AI 版圖,阿里巴巴不斷擴展對中國 AI 企業的投資布局。面對中國的“缺芯之痛”,達摩院亦著手研發用于 AI 推理計算的神經網絡芯片 Ali-NPU。與此同時,隨著 ET 工業大腦、ET 醫療大腦、ET 城市大腦和 ET 農業大腦的相繼發布, “ET 大腦”逐步落地,阿里也日益形成了金融、工業、城市、零售、汽車、家居、醫療、農業等領域的立體布局。
▌騰訊:迎風而上的第三次組織架構大調整
2018 年 9 月末,騰訊公司在時隔 6 年之后,迎來了新一輪大規模內部架構調整,將重心投放至 AI 和 云產業。對此,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表示:“作為一家以互聯網為基礎的科技和文化公司,技術是騰訊公司最堅實的底層基礎設施,面向 AI 以及即將到來的 5G 時代,騰訊將以技術為驅動引擎,探索社交和內容融合的下一代形態。”
事實上,早在2017 年 11 月,騰訊就提出了不同于“All in AI”的“AI in All”戰略,側重強敵了人工智能的無處不在。而騰訊近年來的一系列部署及舉措,足以見其對人工智能技術的重視。
前沿企業間的 AI 戰略之爭還在繼續,追趕者的步伐也從未停歇。作為潮流風向標式的存在,科技巨頭的技術布局及方向選擇往往先于時代發展的現狀或顯性特征。換言之,他們總是善于把握乃至操控時代風向,與其說他們是浪潮的發現者,不如稱之為趨勢的引導者。正因如此,他們的每一次決策選擇與戰略調整都在向外界輸出不容忽視的信息,再加之背靠資源的先天優勢,就決定了其對技術的未來發展有一個更為全面的定位。
-
微軟
+關注
關注
4文章
6598瀏覽量
104066 -
AI
+關注
關注
87文章
30897瀏覽量
269113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791文章
47279瀏覽量
238513
原文標題:盤點互聯網大廠AI戰略變遷,開發者將怎樣pick前進路線?
文章出處:【微信號:rgznai100,微信公眾號:rgznai100】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