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動汽車的領域,有時候并不能完全用傳統的思維考慮,因為有成本和開發時間壓著我們,而對于一個新生事物,我們需要從不同的想法切入。
1)電池壽命
我們通常的做法,需要做很多的實驗,管控電池壽命分為兩個階段,也是整車企業和電芯企業,這個難點是法規和政府要求只能管到整車。
?測試驗證(電芯):這項工作比較繁雜,實際上電芯從A樣、B樣到C樣最后SOP有個完整的演變過程,大量的實驗對比去尋找DOE和使用的界限,最后出問題一方面是在排雷,一方面也是幫助電芯企業改進,不真正自己做事情,這個工作的投入產出比比較低
?測試驗證(模組和Pack):這個層級做的事情,還是根據我們需要做的參數控制來判斷可能的影響,這里是考核控制參數和電芯的特性衰減耦合的過程。我們看到的現象,是基于質保的條款,強勢的電芯企業會對使用限制做大量的保守性(換種說法也是預見性的保留裕度)使用,這樣對于整個特性,一個是競爭力不足,還有個同質化嚴重。
?測試驗證(整車層面):這個涉及到跑車,還有在電池管理系統內部做大量的標志記錄,特別是電池系統在局部濫用的事件記錄,來考核一臺車輛實際使用的過程中最終使用特性和我們預期的分布差異。壽命這個問題,在整車上面是按照衰減最快的那個電芯所體現出來的,所以即使在同一個包里面,也遵循WCCA最壞情況的來分布的,在具備足夠電流的主動均衡(這事情在容量有大差異,也沒辦法)之前,只能靠內部的壓差控制和SOC控制差異來改進。特別是SOC的策略,和Min和Max的電芯電壓在高點和低點的時候來仔細判研。
因為電池的固有特性,在續航里程焦慮的情況下,車主一般會讓車輛一直處于滿電待命狀態。Tesla在中控屏上要解決兩個問題,一個是需要開的時候,里程要夠;不需要那么多的里程的時候,讓電池處在相對低SOC的狀態。這個事情是從2014年開始的,慢慢的讓客戶接受,現在大部分Tesla車主都會有意識地按照需求來調節這個設置。
這個任務Energy App,讓你根據當時的日程來估計所需要的充電狀態
Daily:因為每天上下班路程大約也就是40-80km,如果每次充滿SOC的下半段就沒啥用。
Trip:這個是真需要充滿去開的
再配合一些電池的原理,告訴你設定在70%左右的一個平衡點,這事出于利己角度,從車輛維護和車輛殘值角度,車主都會自覺自愿地根據自己的需求來動態調節這個SOC。
2)續航里程
我們費了好大的勁取分析續航里程,我們花了很大的鏡頭去把整個開的過程量化做集中和均一化處理。
而Tesla則進一步把每次行程按照需求的動態過程來圖示化這個過程,通過這個坐標軸一樣的形式表達出來。用戶可以把SOC和里程的對應關系找出來,配上自己的駕駛習慣來讀取每次行程的統計。通過這根曲線,就可以讓用戶理解SOC和續航里程的聯系。
這里核心的關鍵,是在整個中控模塊里面獲取更多的數據。
小結:我是覺得未來動力總成域的發展,是把數據在可視化系統里面與車主充分互動,讓用戶了解這臺車如何更好的使用,并且把車主的習慣和偏好收集起來,再在系統中不斷優化。這個有點像一個部門的獨立作戰,到多部門協同作戰,在產品優化的過程中,調用的資源完全不一樣了。
-
電動汽車
+關注
關注
156文章
12087瀏覽量
231273 -
電池系統
+關注
關注
9文章
390瀏覽量
29929
原文標題:Tesla的一些設置討論
文章出處:【微信號:QCDZSJ,微信公眾號:汽車電子設計】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