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理解工業4.0,就避不開對西門子的研究;而要看懂西門子,不要去要看它的硬件,而要去看它的軟件。數字化工廠只是水中花,真正的花朵不在你眼前,而在你身頭。德國安貝格和成都的數字化工廠的示范,沒有必要去看,看明白也沒用。你在現場越是歡喜越是敬畏,回頭靜思的時候,你就會越發沮喪——即使所有的硬件都賣給你,你也無法重新復制。它需要一顆數字心臟,這是根本。
從西門子的視野來看工業4.0的未來,數字化世界的生態邏輯,優先級遠遠高于物理世界;人機交互(包括浸入式現實)使得所有物理世界的事情,基本在虛擬世界完成;而在物理世界,不過進行了實際的驗證、生產、反饋和實施。驗證即生產,實體即數據,這就是西門子整個生態體系下衍生出來的工業4.0命題。
西門子視野照中的工業4.0
2015年9月,西門子在一年一度的PLM(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分析師大會上,西門子首席執行官Kaeser進行了題為“數字改變常態”的主旨報告,描述了數字化橫掃一切的力量,不僅會改變商業模式,也會不斷產生顛覆性的力量。在未來,用戶會高度參與到生產中去,甚至消費者叫做“生產型消費者Prosumer”(production consumer的復合詞)。為了應對數字化的力量,形成信息物聯系統(CPS)的閉環生態體系,Kaeser宣稱西門子自從2007年,在數字化軟件服務領域投入了將近40億歐元費用。
為什么西門子最高執行官會參加一個看上去普通的PLM分析師大會?顯然,這是頂層意志的表達,這是對戰略根基最好的注腳。一直作為西門子首席戰略官Kaeser心里很清楚,PLM為代表的數字化,是西門子撬開未來的真正的敲門磚。這是西門子最重要的戰略。
西門子的硬件世界實在是很輝煌,是自動化和電氣控制處于幾乎霸主地位。在未來工廠的物理世界中,要實現智能工廠,一定要通過混線和換模實現生產線產品多樣化。這需要借助整個生產過程中的自動化平臺(西門子在2009年已經實現全集成自動化平臺TIA的整體融合),通過大量的數據檢測點和采集系統,來精確控制工位上的設備,實現一條生產線生產多種產品。而這一切,都需要有高度的數字化模擬的能力。
對于西門子而言,這在虛擬世界已經全部實現;而且現場數據可以立刻產生反饋,對虛擬世界形成回饋,并著眼于改善虛擬世界的方案;與此同時,現場的大數據分析,對設備維護和預防診斷,自動形成決策性方案,以圖表和報告方式,反饋到決策者的桌面上。這就是“驗證即生產,實體即數據”。
3D虛擬現實模仿工廠
展望未來,西門子在CPS的世界中,C界構造了軟件PLM閉環,P界則有強大硬件TIA(全集成自動化平臺),憑著C界和P界強大的優勢,已經完成了CPS的全平臺軟件與硬件的支撐;往前走一步,工廠的建設、基礎設施繼續采用虛擬進行模擬;往后走一步,用戶的設備維護也在數字化世界中進行分析和維護。至此,整個閉環生態系統已然形成。
十年并購之路才等到工業4.0
在西門子2020的遠景中,真正大放異彩的其實是軟件部門,也就是西門子PLM事業部。我們需要極大的耐心和敏銳,回頭去梳理過去的十年,這個跟西門子憑空——真的是白手起步——構建的數字帝國,是如何一步步通過并購來實現的?
2007年收購美國UGS,是西門子戰略布局的巔峰之作。它在數字世界中獲得了三項舉足輕重入場券:NX作為3D設計軟件的三大頂級產品之一;Teamcenter是數據管理PDM的核心,Tecnomatix是數字化工廠裝配。前兩者,構成了今日西門子世界最為重要的根基。
2008年收購了德國的Innotec,是虛擬工廠建設的一個重要事件,這代表這虛擬工廠的廠房布局和規劃,與實際工廠的運行數據進行預先模擬,成為可能。
西門子的軟件并購路線圖
2011年到2012年進行了眼花繚亂和雜亂無章的收購:Vistagy,IBS,VRcontext,PCS成本控制系統,從不同角度補齊了西門子的軟件能力。2013年收購LMS,使西門子進入了仿真與測試系統。此時收購的軟件,要么是通用仿真與測試軟件,要么是專業工程軟件,充滿了知識與數據的結合。這里最有想象力的是對于比利時公司VRcontext的收購,這是面向3D可視化的開始。西門子試圖在虛擬設計工廠軟件中,采用浸入式現實(VR)來實現人機的交互。想象一下,如果一個設計人員像打游戲一樣,闖進了自己設計出來的3D工廠,在虛擬世界進行查看是否漏氣漏水——這將是一個多么奇妙的世界;而對于合作多年的Tesis軟件的收購,則是一個激動人心的平臺野心。Tesis可以跟SAP軟件、Oracle數據庫無縫集成,從而粘合了各種數據縫隙。這個平臺上,正在試圖容納下所有的軟件巨人。
2014年年底西門子成功收購了Camstar,這是另外一個里程碑的并購。盡管Camstar在電子制造業有非常好的MES系統,但西門子看重的不是MES系統,Simatic IT已經有足夠的能力應付。真正重要的是Camstar具有的大數據分析,這是西門子最為看重的一張牌。隨后,2015年6月,Omneo PA性能分析軟件被正式推出,拉開了西門子大數據與云服務的大幕。
工廠級的大數據性能分析
至此,西門子跟死對頭GE公司,在大數據戰略方面的防御戰,基本告一段落,可以說徹底松了一口氣。在GE工業互聯網的理念中先進分析Adavance Analysis,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2013年在工業4.0最早的體系闡述中,大數據是短板。因為無論是工業4.0頂層框架中對于大數據的定位,還是西門子自身的優勢,都非常不充分。然而,在擁有了Camstar對于工廠現場數據強大的分析能力,西門子終于補齊了這個短板,真正成為互聯網公司的海量數據分析的殺手級玩家。而且,在數字化工廠的世界中,西門子手中的牌,要比GE多得多。
而這一切,都始于2007年對UG進行的35億美元的收購;當時西門子另外一個大手筆就是將西門子VDO汽車電子以114億歐元賣給了另外一家德國公司。一軟一硬的交換,徹底改變西門子今后的版圖。從此,西門子開始了“軟”征程,最終成就今日之“數字化工廠”的帝國。如果考慮到西門子在隨后10年期間,對硬件的收購幾乎并無特別的進展——除了當時收購上海APT開關廠還引起了一些小小的國民情緒騷動,西門子“軟”并購和“硬”自發展的策略,得到了巨大的成功。
而這件事,必須要提到功臣Anton Huber先生。他在2007年主導了對UGS的收購,成立了PLM事業部,隨后成為工業自動化集團的獨立戰略單位。然而2013年新上任的西門子新總裁Kaser顯然認為這仍然不夠突出,將PLM繼續向上拔出來,成立了數字化工廠集團;Huber自然成功上位,成為數字化工廠集團首席執行官。
90億歐元的數字化集團掌門人Huber
然而這個整合之路,并非容易。早在2010年PLM大會上,Huber就指出,軟件在產品設計、數字化制造與生產系統、自動化系統的整合關系,IA面臨著跟SC傳感器、CS控制、AS自動化系統等整合的難題。在那個時候,用于產品管理的PLM全生命周期軟件,加上基于硬件自動化管理系統的TIA全集成自動化平臺,已經有了開始對視和呼吸的能力。CPS的鏡像世界,已經像米開朗琪羅手下的大衛像,呼之欲出。
終于,號角吹響了,2013年德國工業4.0橫空出世。這簡直就是給西門子量身定做的外衣,披上德國國家戰略的形態,橫掃德國和中國。從此,如果概念上的戰略疑云被一掃而空,沒有什么可以限制西門子進行整合的手腳了——工業4.0就是那至今仍然狂刮不止的大風。
為了進一步強化客戶構建數字化企業的能力,從2014年10月起,作為嫡系部隊,西門子主導開發的Simatic IT MES解決方案,也全部被并入Siemens PLM團隊。這是對當年UGS嫁進豪門的一個遲到的承認,是對UGS這個光芒四射的明星的補償。PLM事業部一直是流浪者的大籃子,盛滿了西門子近年多情四處搭訕的外部種子。這次,大籃子終于露出了數字帝國的崢嶸之象,PLM事業部開始整合一切了:因為,數字化改變一切。
數字化擁抱一切
而下一步,在平臺的基礎上,入口與各種APP應用,將成為西門子數字化的重點。2015年9月PLM大會上,西門子繼續高調推廣Active WorkSpace,這是一個用戶工程師高度友好的界面,統率所有數據的,使得使用者隨時可以查看各種各樣的數據,從設計到制造,從運行參數到決策分析。搶占入口,成為西門子互聯網思維全新的發力點。
當工程師遇到數學家 打開CAD內核的奧秘
如果一個產業要尋根,就會發現一個萬千世界,最后會聚焦到一個點上。
圖|圖為北京鳳凰國際傳媒中心,由Autodesk的軟件產品設計而來。國內眾多知名建筑都采用歐克特的BIM(建筑信息化模型)
“一沙一世界”,一世界滿眼千秋,亦不過是投射到一粒沙芥。當下,作為工業主流的數字化設計與制造,都需要用到CAD(計算機輔助設計)這樣的工具。而CAD的基礎底層支撐,就是通用幾何造型平臺,也可以稱之為幾何內核。作為實體造型的關鍵引擎,許多CAD供應商,都會通過購買或者自研的方式,往上建立自己的CAD功能。
然而從萌芽開始,四十年過去了,這個世界卻籠罩在數學家的神話之下。
而這個世界,仍然無比地狹小。這是一個拿著放大鏡也找不到的利基市場。而它卻是萬神之殿的基座。
天才工程師的兩枚金蛋
幾何造型平臺是CAD軟件最核心的基礎部分,通常稱為幾何內核,或者叫做幾何引擎。一般目前的CAD系統都會提供參數建模方法。
圖| 劍橋大學
這是一個關于數學家傳奇的故事,英國劍橋大學是那個時代最璀璨的光亮之地。劍橋大學CAD實驗室的Ian Braid在1973年完成了實體造型的博士論文之后,和導師Charles,以及同窗Alan創辦了Shape Data公司,隨后開發出第一代實體造型軟件Romulus。
1981年一家美國公司買下工程師的公司,著手開發美國版權的第二代產品,也就是后來大名鼎鼎的幾何引擎Parasolid。1988年美國CAD供應商UG,買下Parasolid,將它融入UG集成系統中,變成一個實體和曲面造型通用幾何平臺。
與此同時,Parasolid也作為一個單獨的內核產品,為其他CAD軟件開發商提供高質量的、世界一流的幾何造型核心功能。
這個幾何內核的故事,本來可以到此結束了。
然而神人永遠不會停止折騰。1986年,Ian被找上門來的美國Spatial Technology公司說的心頭發癢,再次開發了第三代面向對象的實體和曲面通用平臺ACIS:ACI分別是三位大仙Alan Grayer,Charles Lang和Ian Braid的名字字首,而S則取自實體(Solid)的字首。由于ACIS采用了面向對象的數據結構,并采用了C++編程,使得算法大為改進,它的運行速度是第一代Romulus的4~20倍,是第二代Parasolid的2~6倍。
除了技術先進性之外,ACIS還采用了一種有效的商業模式:那就是鼓勵各家軟件公司在ACIS上開發,并與STEP標準相兼容的集成制造系統。凡是在ACIS上開發的CAX系統都有共享的幾何模型,相互可以直接交換產品數據。ACIS構成了這些系統的幾何總線。這樣一來,信徒大增。
神劍再次成功出鞘。
1989年ACIS上市后,影響巨大。很多CAD公司都紛紛或者采用ACIS內核,或者采用了它的思想改進了自己的內核。例如法國的Euclid-S、CATIA以及美國的Intergraph、I-DEAS都紛紛跟進,采用這種面向對象的思想進行改進。最重要的事件發生在1993年,Autodesk與Spatial Technology簽約,在ACIS平臺上開發出MDT三維參數化特征設計系統,成為ACIS的最大用戶。
內核不等于CAD:沒有UG,就沒有幾何引擎
然而,對于幾何引擎,卻有一個極大的誤解,以為先有幾何引擎,后有之上的CAD軟件。幾何引擎本來并不存在,它是藏在CAD里面。
達索航空公司,把CAD部門獨立出來,并起名叫做CATIA的時候,還沒有幾何引擎的概念。從麥道公司發展出來的CAD軟件商UG,以及Autodesk的MDT,都沒有幾何引擎的概念。所有的系統模塊都放在一塊。同樣,后來靠參數造型而名聲大噪的PTC也沒有這些概念。
是UGS在發展自己的商業策略所采用的方針,使得Parasolid幾何引擎成為一個獨立的概念,隨后甚至發展出來一個很小的利基生意。
最早UGS的CAD也是跟幾何引擎攪在一起,后來逐漸將內核方面的工作外包給ShapeData公司。這意味著,Parasolid一開始就是兩條腿獨立走。UGS只是在外包體系中使用Parasolid的團隊,Parasolid也允許使用UG提供的一些反饋所豐富的功能。這意味著,UG在相當長的時間里,一直是負責Parasolid的“測試工作”。
這種唇齒相依的關系到了一定的程度,幾何引擎,也逐漸達到了產品級的應用成熟度。一段時間之后,UG和Parasolid已經密不可分了。最后UG索性,將Parasolid購買了過來。
沒有UG,就沒有Parasolid,就沒有“幾何引擎”的說法。
內核陣營開始分化
雖然很重要,但市場很小,內核公司單獨存在是無法存活的。2000年Spatial被達索系統收購。歷經14年之后,著名的幾何建模內核ACIS終于歸到了大型CAD廠商手中。
跟它的前一代幾何內核一樣,嫁個大戶人家,是最好的選擇。
然而,在此之前,CATIA跟ACIS一點關系都沒有。CATIA是土生土長的內核。高傲自負的法國人一直在為CATIA完善自己的幾何造型引擎,從原來的曲面造型到后來的基于BRep的實體造型。甚至,CATIA也沒有購買通用約束求解器,而是自己開發。
直到后來,CATIA決定把底層部分獨立出來,單獨做生意。達索也是花了好幾年時間,才把所謂的幾何內核獨立出來,就是CGM。
因此,購買ACIS,對CATIA而言,主要出于商業需要和數據交換。
如此一來,Parasolid和Acis分別被西門子、達索控制著,已發展為巨大的深坑,并成為兩個大的陣營。
AutoCAD、MDT和Inventer、Microstation均采用ACIS幾何造型器為內核。而UG、SolidWorks、SolidEdge則采用Parasolid幾何造型器。
在這些三維CAD的實體幾何造型內核中,老將Parasolid和Acis是幾何建模系統的兩棵老根,由于一開始就相對獨立發展,比較著名,也成就了一代又一代的CAD廠商;加上達索的CGM,是市面上能買到的三款商業化幾何引擎。
但是大的CAD軟件公司,一般都是有自己的內核的。除了CATIA之外,開創參數建模時代的PTC,其內核Granite也是獨成一派,主要是自己使用。這是一個情節不斷翻轉、充滿了八卦的故事。當年日如中天的CAD公司如CV,也有自己的內核,但在轉向參數化實體造型方面不成功。從CV“離家出走”的高管創建了PTC,大獲成功,反手倒是收購了CV。
圖|PTC總部
幾何引擎讓CAD市場充滿了猜忌與陰謀
Parasolid被賣之后,Braid等人重新做了一個公司,繼續做內核生意。這讓后起之秀SolidWorks得到了很好的機會,它最初給投資者的版本,正是以ACIS為基礎的。
但有了投資之后,就開始測試Parasolid和ACIS。幾個月之后,換成了Parasolid。盡管ACIS功能表跟Parasolid看上去差不多,但實戰不行。前面提到,盡管ACIS是第三代幾何引擎產品,實驗室性能甚至更優,但它自從誕生后,沒有一個大公司,愿意像當年UG那樣,如此緊密地對ACIS進行捆綁。所以ACIS的市場占有率,一直低于它的前一個版本Parasolid。這充分證明了一點,在工業軟件CADCAEEDA領域,沒有交互的工程用戶反饋,任何工業軟件都不可能發展起來。
然而,作為UG的競爭對手之一,SolidWorks一直活在“杯弓蛇影”的猜忌之中。如果UG將來不肯賣Parasolid,那該怎么辦?這是一個若有若無的陰影。而這個問題的解決,要來自更大的家伙。1997年達索以3.1億美元,收購了SolidWorks。
這次輪到達索進行猜忌了,Parasolid在UG的手中,對Solidworks而言,是一個巨大的威脅。2000年,達索決定出手,戰略性地收購ACIS所在的Spatial Tech公司,為SolidWorks也提供一個備選的安全保障。從這里開始,達索才開始跟ACIS有了交集。
隨后達索將自己的內核CGM和ACIS,都放在Spatial公司之下。
然而這次收購,又驚動了另一個巨頭的利益。正在使用ACIS作為內核的Autodesk的Inventor,也感受到了同樣巨大的威脅。
非常警惕的歐特克,為了避免受制于達索,用反壟斷為法律手段,開始跟達索打官司。拉鋸的結果是,達索可以擁有ACIS,但歐特克擁有隨時購買ACIS源代碼的權利。有了這個條件作為限制,達索隨后順利完成收購ACIS。
圖| 獵鷹8X遠程公務機,搭載了達索FalconEye視景結合系統
幾年以后,歐特克迅速地使用了這個權利,掏錢購買了ACIS的全部源代碼,也就是ACIS R14版本。隨后Inventor在此基礎上,經過多次版本的迭代。應該說,歐特克的幾何內核,雖然源自ACIS,但跟原來的版本,已經區別很大。也可以認為,歐特克已經擁有了自己的內核。
開源還有一顆獨苗
一款開源的OpenCasCade,是一棵奇特的幼苗。
成立于1964年的法國馬特拉公司MATRA的Euclid系統,也有自己的內核,主要是曲面造型。為了和PTC抗衡,開發了Cas.Cade新一代內核。現在在華天的一個總工,當年就負責基于Cas.Cade的新一代CAD系統Euclid Designer的開發。彼時中國航天對它的理念非常欣賞,認為符合航天設計需求,可以從老的Euclid平穩過渡到新的Euclid Designer。可惜,最終馬特拉被達索并購了,整個新一代系列基本停止開發了,曾寄予厚望的航天,也只好逐步轉向了Pro/E。
達索與馬特拉合并后,并沒有吸納所有的研發人員,也沒有說要如何用Cas.Cade,只讓剩下的人員成立了一個公司。這部分團隊,索性將其變成開源,按照全開源(LGPL)協議進行管理。代碼主要還是由法國團隊管理,但是在俄羅斯有一個較大的團隊,進行應用定制開發。雖然這并不是達索所期望的局面,但是已經晚了。最近幾年版本更新比較快。在此內核的基礎上,開發出一個開源CAD系統FreeCAD。目前國內也有運用OpenCasCade的社群,開發些小系統。作為開源的幾何引擎,做成商業CAD軟件的開發難度不小。
造不如買,再次毀掉商業化機會
擁有高水平的內核,是發展自主CAD/CAM/CAE和的核心工作。然而,世界上幾何引擎不多了,基本處于壟斷地位。中國人手里的中望的Overdrive內核(本來是美國VX CAD的內核,2010年被中望收購)和華天的CRUX IV(華天CAD系統SV的內核)等。
然而,這件事情完全不能商業化。例如中望,也曾經考慮做一套更商業化的內核。然而市場需求并不支持。最大的幾何內核Parasolid一年的生意,也就是3000多萬美元。如果做內核,跟Parasolid去競爭,是不可能活不下去的。
出于商業上的原因,西門子的UG,對于出售給中國內核,一直都不是太熱心。于是中國很多項目,只能二選一,一般都是在跟Spatial公司進行合作。盡管ACIS的價格很高,但國內CAD廠商都只能讓步。
圖|70年代高校計算幾何協作組成員
中國有了自主的內核是個振奮的信息。但是,單獨研發CAD幾何內核是沒有太大市場的,需要與三維CAD軟件系統整合起來做。實際上,國內的CAE和CAM可以用國內的核,共同打開市場。當然這只是一個假設。在中國誰都有生存壓力,“造不如買”。無論是幾何內核,還是約束求解器,都可以是核心共性技術,但沒有一家廠商能負擔得起。最后只能是一盤沙子。
中國CAD行業著名的專家、當時中國工程圖學學會理事長唐榮錫,在2000年還曾經雄心勃勃地行業喊出“幾何造型平臺振興”的口號。按照唐老的看法,高水平的通用幾何造型平臺是發展CAD軟件產業的一級火箭助推器。而在當時,中國許多CAD公司,正在借助CIMS和甩圖板的東風,蓬勃發展。跟國外的差距不是沒有,但看上去還能看得見、夠得著。
然而,幾何內核,是從眾多成功的工業軟件功能中萃取得來的。沒有成功的研制優秀CAD軟件的基礎,就談不上研制幾何平臺。而對于軟件公司,要想在市場競爭中活命,就不能采用先進、流行的通用平臺,因為不但耽誤進度,甚至會勞而無功。
這像不像一個死結?在西方,主流CAD都是脫胎于航空業,波音公司、達索公司,都給了那些CAD軟件廠商足夠的機會、充分的反饋,這才使得國外的CAD廠商逐漸壯大。而在中國,急功近利、追求速度的中國制造,從來不會給上游軟件供應商的機會。要么出彩,要么出局。缺少來自用戶端的悉心呵護和戰略性扶持,是中國CAD、CAE以及EDA在發展路程上的最大死結。
錯失的就不會再來
唐老甚至在2004年建議行業,不要將自主研制的開發平臺的目標,定位在類似于ACIS、Parasolid的幾何平臺產品,而是要將目標確定為創建新一代的功能特征平臺,以功能特征為操作對象,使得新一代平臺必須兼顧幾何和功能兩大方面。這是一個更高的志向。
現在回想起來,本世紀初的幾年,正是中國自主CAD還方興正艾的時候,很多企業都躍躍欲試地要做幾何內核。結果是都鎩羽而歸。在十五時期,大家普遍誤解,以為幾何內核就是CAD系統。這是歷史天空下的誤解。隨之而來的相應決策,也是失誤的。
近20年過去了,隨著國外CAD、CAE廠商的市場占有率超過95%,高端CAD比例更高。唐老的夢想,已經成為不可實現的愿望。
當務之急,還是先要把CAD市場做大做活起來。以手機舉例來看,華為去做手機芯片是合理的。因為他有足夠的體量和自有市場做支撐,當然更是因為有足夠的資金。至于其他小手機廠商,還處于解決生存問題階段,能抓住一個細分市場存活下去才是他們的主要目標。談做芯片,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國產CAD內核,是能打破國外壟斷的潛在希望,就像華為的麒麟芯片一樣,是一燭跳動不已的小火苗。
小記
布雷德等三人從1970年起,直到2000年7月5日法國達索系統公司簽約以2,150萬美元現金收購ACIS業務,三人決定退出ACIS,也退出了幾何內核領域。閃耀了一代人的星空開始暗淡。整整30年,這三個天才工程師科學家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在實體造型平臺的開發和完善上,也照亮了其他幾個CAD公司的探索之旅。它把后來所有通用幾何造型平臺要走的路,都幾乎探索完畢。
數學家和工程師相結合,正是幾何內核四十年不敗的傳奇魅力。
-
西門子
+關注
關注
94文章
3039瀏覽量
115881 -
數字化
+關注
關注
8文章
8741瀏覽量
61786 -
工業4.0
+關注
關注
48文章
2014瀏覽量
118630
原文標題:【工業4.0】深度報告:獨家解密工業4.0真正圖謀?跟蹤軟件帝國的十年
文章出處:【微信號:AItists,微信公眾號:人工智能學家】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