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了一個榜單,吃了一驚,更心頭一暖。
這個榜單,由IPRdaily和incoPat聯合發布,它們都是具有國家知識產權局背景的權威知識產權數據提供方,榜單名為“2018年全球金融科技發明專利排行榜(TOP20)”。
先說讓我暖心的地方。中國企業在前三占了兩席,TOP 20上榜6家,與美國企業分庭抗禮。在當下環境,這意味深遠:有技術,我們才有更多的底氣面對未來的困境。
再說令人吃驚的地方。
這次檢索的金融科技領域專利,限定在金融、支付、購物、電子商務、保險、稅務等幾大應用領域。
在這些領域,阿里巴巴無疑是個中好手,但位居第一的,卻是更低調的中國平安(以下稱平安),這是讓我吃驚的地方——平安的科技,什么時候這么強了?
從保險巨人,到科技巨人,平安的路值得所有中國企業借鑒。
1
好好的,為什么轉型?
說起平安,不得不提它的董事長馬明哲,平安的今天,與他有千絲萬縷的聯系。
曾有人問馬明哲,“馬總,平安有30多家子公司,涉及銀行、保險、證券、信托這么多業務,你只有兩只手,怎么忙得過來,你是怎么管的?”
他說,我兩手是空的,專業的事情讓專業的團隊去做,我主要負責0到1的創新,1到N就交給團隊去做。
言下之意,他每天的重中之重,只有兩件,一是戰略,二是創新。這兩件事,其實有共通的地方,它們都離不開對市場的洞察,對技術趨勢的把握。
因此,平安成長為科技巨人,是自身發展要求,更是環境使然。
科技從未像今天這樣,深入地影響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從外賣、打車,到娛樂、購物、社交......對于企業而言,科技在顛覆一個又一個行業,它能把如日中天的傳統巨頭拉下馬來,也能讓新興企業一躍成為明星。
不擁抱科技,就會被擁抱科技的對手打敗,甚至沒擁抱好,也是死路一條。
在這個節點上,2017年底,馬明哲作了一份題為《新時代 新起點 新征程》的報告,指出“如果說過去30年,平安打造的國際領先綜合金融集團這個孤品是‘河東’。那么,站在新起點上,平安要走向‘河西’,一個全球領先的科技公司。”
平安能從傳統金融轉型為“金融+科技”,正是基于這樣的決心。
今年平安好醫生在港交所掛牌,既意味著全球AI醫療科技第一股的誕生,也意味著平安科技轉型的重要節點。
與此同時,平安借其科技平臺對外賦能,形成涵蓋“金融、醫療、房產、汽車、智慧城市”的五大生態圈。
“從平安到平臺”,這是平安在新時代的關鍵一步。
這一步走得不容易。如果是在一個領域的產業鏈其他環節做延伸,還算容易實現,但平安的目光是放在了全球,追的是最新潮流,進入的是看似只有年輕人才能有所作為的新領域。
平安的這次轉型,是怎么做的?
2
發展技術,大舉投入,更依靠人才
過去20多年,馬明哲一直將花旗、匯豐視為參照物,但如今,他的對標對象變成了亞馬遜、谷歌。在他的部署下,平安越來越像一家科技公司。
很多金融機構的一把手總是說,要創新跟著平安走就好了。北京一家保險集團董事長曾說,“以前做保險是左眼看平安,右眼看友邦,現在是左眼看平安,右眼也看平安”。
今天的平安,已經離不開它的幾大核心技術,比如人工智能、區塊鏈、云技術等。正是有了這些核心技術做基礎,平安的五大生態圈才得以發揮,在滿足用戶需求的同時,拓展更多業務。
發展技術的代價巨大,但前沿技術的應用,讓平安保證了極致的用戶體驗,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間。
全球首創應用微表情智能識別技術,實現“微表情”信貸放款超過5千億,信貸損失率降低60%,審批時間從5天縮短至2小時;人壽簽單通過“黑科技”認證,實現“秒級”簽約;離退休老人通過平安“城市一賬通”APP,只需“刷臉”即可在線領取養老金......這是平安在金融領域秀的技術。
除了金融,平安的科技在其他行業,也讓人眼前一亮。比如,其全球領先的人臉識別技術,被應用于多個機場和大型公共設施的安保;平安智能醫學影像可支持35種癌癥及慢性病精準識別,覆蓋人體9大系統的放射、病理和視網膜多模態影像,榮獲三項國際比賽第一;AI醫生輔助診療輔助決策支持700種疾病的輔助診斷和35種常見病的輔助治療,精度超過95%,廣泛在基層醫療機構運用。
一個人們印象中做綜合金融的公司,成功轉型為金融科技,并迸發出這樣的科技實力,實在令人有點意外。
往大了說,刀哥認為,平安的這次成功,可以歸結為:有創新的基因,更有創新的實力。
平安從最初的單一產險到后來的綜合金融,再到如今的金融科技,在幾十年的浮浮沉沉中,如果說哪條經驗最煜煜生輝,那就是保持危機感,堅持創新。
早在20多年前平安開始走綜合金融之路時,馬明哲就用“別無選擇”這四個字定義戰略,平安的高管們也習慣性的將“別無選擇”傳遞給他們的下屬。
“別無選擇”四字體現了馬明哲對未來趨勢的敏銳判斷,也意味著企業創新的勢在必行。如果沒有這樣硬著頭皮也要做的魄力,科技巨人這個身份,恐怕要和平安無緣了。
具體而言,平安的科技發展,離不開兩個基礎——巨大的研發投入和充足的人才儲備。
平安每年在科技領域至少投入1%的營收,截止2017年中旬,平安的科研投入已經超過500億。此外,還擁有約3萬名研發型科技人員和500多位大數據科學家。截止2018年9月30日,平安的整體科技專利申請數量累計達8534項。
在這兩項基礎之上,平安還有自己獨特的優勢。
首先是豐富的業務應用場景,這指的是其生態系統所涵蓋的數百個城市及數以百萬計的業態實現;其次是大量真實的生活數據,平安的業務覆蓋8.8億人口,涵蓋金融、交通、醫療、教育和日常生活領域的數據。
這些優勢,對發展諸如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核心科技至關重要。人工智能發展的關鍵,便是獲得豐富的商業場景及海量的現實生活數據,因而平安的人工智能技術,才能在眾多國際競賽中取得第一,比如7個面部/微表情識別/光學字元辨識等領域。
簡而言之,平安能走對“金融+科技”這步,離不開其創新的基因,這決定了它對研發和人才的重視程度,并用好自身的業務優勢,為科技發展添加動力。
3
不能再吃沒技術的虧了
2010年,馬明哲就在內部說:互聯網浪潮下,金融產業是“Change Or Die(非變即死)”。
這種基調下,平安對創新、科技的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反過來,大力發展科技,對平安大有裨益。
各行各業,用戶都是搶來的。沒有哪家公司,不在乎用戶照樣能活得好好的。要從競爭對手那里搶用戶,關鍵靠的是更好的用戶體驗。
在這個時代,誰的技術更先進,誰就有機會提供更良好的用戶體驗。
在平安,正是有了前沿技術的加持,70%的壽險理賠客戶可以實現30分鐘內賠付,96%的投保可以實時承保,這背后是平安業內首創的“智慧客服”;再比如,平安云能幫助平安人壽降低40%成本,節約系統部署時間;AI技術可運用于產險反欺詐和理賠...
可以說,在當下及未來,有技術才有發展的可能,什么護城河都不如穩扎穩打的科技實力來得牢靠。
去年中興事件發生后,很多人都在反思。在企業競爭進入到全球價值鏈競爭的今天,一些核心技術的缺失,將是企業的重大隱患。
今天的榜單上,有6家中國企業上榜,這固然可喜可賀,但也只算沒輸在起跑線上。人工智能、區塊鏈、云等核心技術還未迎來真正的大規模落地,更激烈的競爭,還未到來。
平安積極擁抱科技,因為它知道等待它的明天,不全是一片光明。
2008年,馬明哲帶領平安挺過金融危機,他的危機感卻愈發強烈,多次告誡平安上下:“Tomorrow will never come(不要幻想明天)”。
基于這樣的意識,平安才在該轉型的當口,及時轉型,才能在跌宕起伏的浪潮和風口中,終得平安。
中國的所有企業,也該有此意識。雖然明天最終會是美好的,但它首先是殘酷的。
-
科技
+關注
關注
3文章
1597瀏覽量
33084 -
阿里巴巴
+關注
關注
7文章
1617瀏覽量
47342
原文標題:阿里僅第二,揭露一個隱秘的中國科技巨頭!
文章出處:【微信號:xinlun99,微信公眾號:芯論】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