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夏天填報志愿時,在選擇“清華電機”還是“北大物理”之間徘徊的少年,如今已經成為陪伴清華共同走過六十多年光陰的老清華人,至今已培養了77名博士生。這位已到耄耋之年的科學家,就是我國人工智能領域的領軍人物之一、清華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計算機系教授張鈸院士。
張鈸,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計算機系教授,博士生導師。1958 年畢業于清華大學自動控制系,同年留校任教至今。1980 年至 1982 年作為訪問學者在美國伊利諾斯大學從事人工智能研究。2011 年被漢堡大學授予自然科學榮譽博士。曾任清華大學學位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清華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智能技術與系統” 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863” 計劃自動化領域機器人主題專家組成員、中國自動化學會機器人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及智能控制專業委員會主任、《計算機學報》副主編、福建省及廈門市等政府以及微軟亞洲研究院技術顧問等職。
張鈸長期從事人工智能、人工神經網絡和遺傳算法等理論研究,以及這些理論在模式識別、機器人和智能控制等領域的應用研究,是中國人工智能領域的奠基人之一。在人工智能理論上,系統地提出了問題分層求解的商空間理論;解決了不同粒度空間描述、相互轉換及復雜性分析等問題;提出了多層信息綜合、不確定性處理、定性推理、規劃與搜索等新的原理與模型,有效地降低了計算復雜性。在人工神經網絡方面,系統得分析了典型神經網絡模型,給出了該網絡各項性能的定量結果;提出了一種自頂向下新的人工神經網絡構造性學習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它的性能。在上述領域共發表 200 余篇論文和 5 部專著。研究成果曾獲 ICL 歐洲人工智能獎,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國家科學進步三等獎,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二等獎,電子部科技進步一等獎,國防科工委科技進步一等獎。出版專著曾獲全國優秀科技圖書獎暨科技進步獎(科技著作)一等獎,中國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中國計算機學會自然科學一等獎,兩次獲得教委高校出版社優秀學術專著特等獎。曾獲北京市優秀教師稱號,國家科委頒發的個人 “金?!?獎、“為國家重點實驗室做出重大貢獻的先進工作者”,2014 年獲中國計算機學會終身成就獎。
1953 年夏天填報志愿時,在選擇 “清華電機” 還是 “北大物理” 之間徘徊的少年,已經成為陪伴清華共同走過六十多年光陰的老清華人。這位已到耄耋之年的科學家,就是我國人工智能領域的領軍人物之一、清華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計算機系教授張鈸院士。
求學清華 水木情深
六十多年前,一輛接新生的大卡車在夜色中從西門入校園,沿著一條筆直的林蔭大道奔跑,徑直開到宿舍門口,張鈸心中感嘆 “清華園真大”。那個十月,經過幾個晝夜的長途跋涉,張鈸離開了福建省,走進了清華園。
他還記得,當時學生會給大家寫了一封公開信《親愛的新同學—我們的新伙伴們》,信中說,“祖國迫切等待著清華大學培養出各種各樣的新型工程師參加祖國偉大的建設?!薄摆s快來吧!新同學們:我們將為做到***對我們的指示:身體好、工作好、學習好!共同努力!” 張鈸說,這封公開信不僅代表了學校對新生的期望,也道出了所有新生的心中理想。
1957 年自 8 部分學生與鐘士模教授、蘇聯專家蘇其林合影
當時張鈸所在自動控制系統專業 8 班,只有 10 名同學,都是作為清華未來師資培養的,1958 年,張鈸從清華大學計算機系的前身自動控制系畢業,同年留校任教至今。當時國內自動控制專業人才很少,缺乏師資。大學期間,學生們只學了兩門與專業有關的課程,一門是計算機系首任系主任鐘士模教授講授的《自動調節原理》,另一門是由蘇聯專家蘇其林講授的《自動控制系統》。少年張鈸在這樣的環境下,認真勤勉,求實篤行。
一晃六十多年過去,回首歷史往事時,張鈸依舊難以忘卻與來自全國的優秀同齡人相處的五年時光。他說:“與他們相處,讓我時刻看到‘高標準’在哪里,始終知道自己的不足,激勵著我不斷向前,不敢有絲毫的懈怠,促使我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因為不學習就會落伍,就會趕不上?!?/p>
為人師表 桃李滿園
從學生轉變成為教師的 1959 年春天,張鈸為自 0 班(即 1960 屆)學生開設了《飛行器自動控制系統》課程。這門課程沒有教科書,其他參考資料也很少,在開課難度極大的情況下,這門課不僅按時開了出來,還得到了學生的廣泛好評。隨后,張鈸又和其他教師共同努力開設出了相關的實驗課,老師們圍繞飛行模擬臺、機電指揮儀和自動駕駛儀等研制任務,帶領各屆畢業生 “真刀真槍地做畢業設計”。在計算機系章燕申老師的領導下,經過自 9(1959 屆)到自 6(1966 屆)共 7 屆學生的實踐,逐步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飛行器自動控制系統” 專業教學體系,培養了大量國家急需的軍工建設人才。
張鈸把那段時間形容為 “在戰斗中成長” 的時光,教師們幾乎和學生一起“摸爬滾打”,共同克服困難,完成所承擔的教學與科研任務。
1991 年張鈸與博士生合影
作為一名教師,如何在高校的學科建設、人才培養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張鈸的回答是 “行勝于言”,發揮自身的表率作用?!斑@就需要我們認真地去對待每一件事,比如每一堂課、每一次報告,甚至會議上的發言,我總是經過認真思考和準備,力求做到言之有物,讓聽眾有所收獲;還需堅持在教學與科研的第一線上,不斷向周圍老師和學生學習,這樣才有可能跟上時代的步伐,為人師表?!?/p>
1997 年 6 月賀思敏博士論文答辯現場
到現在為止,張鈸總共培養了 77 名博士生,他們中的大多數留在國內工作,奮斗在高等院校、研究單位和企業等各個領域的一線,也有少數學生進行創業,為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作出重要貢獻。這些學生畢業之后,絕大多數一直與張鈸保持密切的聯系?!懊慨數弥麄冊谑聵I上取得了新進步,我都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和快樂,能夠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出優秀的人才,是我人生最大的成功?!?張鈸說。
人機共舞 未來已來
在談到與人工智能的淵源時,張鈸形容他與人工智能的關系是 “先結婚后戀愛”。1978 年,在包括張鈸在內的老一代教師的共同努力下,計算機系成立了“人工智能與智能控制” 教研組,開啟了建設 “人工智能” 的新歷程。
1983 年籌建智能機器人實驗室時,老師們與實驗員合影
篳路藍縷,披星戴月。上世紀 90 年代 “人工智能冬天” 的降臨,使得這一歷程一度十分艱難曲折。但憑借改革開放的良好環境與中國崛起的偉大機遇,經過 40 年的努力,老一代教師們不僅堅持下來,而且取得了可喜成績,在人工智能領域創造了多項全國第一:1978 年招收第一批碩士生,1983 年成立首個智能機器人實驗室,1983 年在國際人工智能大會(IJCAI)上發表我國第一篇學術論文,1984 年獲得人工智能領域的第一個國際重要獎項,1987 年第一位人工智能領域的博士生畢業,1990 年成立全國第一個有關人工智能的國家重點實驗室——“智能技術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以及最近成立的交叉研究機構——“清華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
2018 年團隊師生合影
在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它的每一項技術創新和突破都將對我們的生活產生巨大的影響。張鈸說:“任何技術都是為了讓人們的生活更美好,實現經濟社會的更好發展,這就是我們人工智能追求的終極目標?!?/p>
面對大眾對人工智能的擔憂,張鈸表示,在限定領域中,計算機可以達到,甚至超過人類的水平,但 “人類最大的優點是,小錯不斷,大錯不犯,我們可能把騾看成驢,但是絕對不會把石頭看成驢”?!皺C器是人類最好的助手,充分利用雙方的特點,人工智能的路將會越走越寬。” 張鈸說。
下一個人工智能的爆點在哪里?張鈸說,現在人工智能取得了一些進展,但仍然有很大的局限性,人工智能技術需要進一步向前發展。下一步要跟腦科學結合,找出新的模型,將數據驅動與知識驅動結合起來找出新的方法,“智能對我們來講永遠是秘密,而人工智能的魅力就在于我們對它的研究永遠在路上?!?/p>
-
機器人
+關注
關注
211文章
28632瀏覽量
208025 -
神經網絡
+關注
關注
42文章
4779瀏覽量
101053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795文章
47642瀏覽量
239733
原文標題:專訪清華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張鈸:我與AI的關系是 “先結婚后戀愛”
文章出處:【微信號:AI_era,微信公眾號:新智元】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