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家海關總署公布的2018年全國進口重點商品量值表,2018年全年中國進口集成電路4175.7億個,總金額20584.1億人民幣(3120.6億美元),比2017年增加19.8%,占我國進口總額的14.6%。
集成電路進口額第一次超過3000億美元,尤其是經歷了中興事件全民普“芯”之后,龐大的數字讓人愈加警醒——集成電路的進口額不僅超過了原油這一戰略物資,而且超過了農產品+鐵礦+銅+銅礦+醫藥品的總和。透過數據看本質,嘗試對3211億美元深入剖析,辨證看待,對國內集成電路產業鏈的話題拋磚引玉。
為何超出3000億美元,新的啟示有哪些?
根據WSTS(世界半導體貿易統計)發布的最新數據,2018年全球半導體市場規模為4780億美元,其中集成電路4016億美元,亞太區(日本除外)半導體2886億美元(WSTS將半導體分為分立器件、光電器件、傳感器和集成電路四大類)。
半導體行業標準和海關總署的統計口徑不盡一致。按照國際和產業分類標準,中國的純集成電路進口額為1924億美元,純半導體進口額為2500億美元。
1、進口金額的攀升主要源于全球市場增長、提前備貨和國內電子產業快速發展
第一, 2018年全球的半導體市場規模比2017年增加了657億美元,增長了15.9%,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消費市場和制造基地,隨之水漲船高;
第二,受到國際局勢尤其是中美貿易戰影響,部分國內企業提高了產品備貨,尤其是一些標準芯片的備貨;第三,中國電子產業的快速發展,對集成電路產品的需求持續增長,中國的華為、聯想等終端企業已經成為全球舉足輕重的采購商。
2、集成電路的基礎性地位還未被充分重視
集成電路一直作為國家戰略性、先導性產業,也是國內高端產業代表,受到從“市長”到“市場“的重視,而集成電路是高科技產品,發展集成電路項目時也奉行高(科技)、大(投入)、上(規模)原則,不吝投入,對其戰略性和先導性已經充分的重視。
但從進口總金額來看,集成電路不僅是“少而精”的高科技,還是“多而廣”的基礎產品——進口額超過原油,也超過了農產品+鐵礦+銅+銅礦+醫藥品進口總和。
由此可見,集成電路不光是“高高在上”的高科技行業,也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基礎性行業,或許這正也是集成電路的艱難之處。像能源、交通、運輸、原材料等基礎產業是支撐社會經濟運行的基礎,它決定和反映著國民經濟活動的發展方向與運行速度,是產業和經濟之根本。如果基礎產業供給能力不足,會導致整個國民經濟增長受到損失。
與“先導性”和“戰略性”的高定位不同,集成電路作為基礎產業還遠未被充分重視。由基礎性產業的屬性制定相應的政策措施,加大對基礎性產業的支持力度,多方面尋求支持途徑,這一點需要引起業內高度重視,也需要產業部門進行深入研究。
3、與高端芯片相比,國內同樣很需要基礎性芯片
結合進口數量4175.7億個來看,進口集成電路的平均售價(ASP)僅為0.7美元/個,更證明進口的不光是印象中的“高端”芯片,在“量大面廣”的基礎芯片和器件方面,國內的需求量更大。
市場的需求決定政府的導向。這意味著,國內在半導體領域的政策支持、立項,產業基金和企業的投資選擇,以及產品市場的覆蓋,都不能再一味地唯“尖端”、唯“最先進”、唯“高大上”了。基石不穩,偉廈難存。
辨證看待,有成績也有差距,有缺口就有空間
對于公布的集成電路進口數據,有人振奮于中國集成電路市場龐大,產業發展前景廣闊,也有人質疑在國內花大力氣發展的幾年,進口數額反而越來越大,進而對國內發展集成電路畏難止步。狂妄自大和妄自菲薄都于產業無益,通過數據,充分認清國內集成電路的機會和挑戰,充分認清自我才是對產業真正的幫助。
1、集成電路進口數據的攀升,反映出中國電子信息制造產業仍然快速發展
據工信部運行監測協調局公開數據顯示,2018年1~11月份,國內規模以上電子信息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加13.4%,其中包括通信設備制造、電子元件、電子器件制造業的增加值都超過了14%。這表明,中國的電子制造企業和外資企業在國內的生產基地,受到國內市場繁榮、經營環境改善等有利因素影響,仍然在快速發展。
2、集成電路出口增長高于進口,國內發展集成電路產業成績初顯
從集成電路出口數據來看,2018年的出口金額、數量和單價均有所提升。2018年集成電路出口846億美元,比2017年提高了26.6%,高出進口增幅6個百分點。集成電路出口平均單價也從2017年的0.33美元提高到0.39美元。同時,2018年跟集成電路相關的手持無線電話機及其零件、自動數據處理及其部件的出口金額分別增加了136億美元和137億美元,增長了8.4%和8.7%,而自動數據處理及其部件的進口數量減少了7%,這表明自主生產和進口替代能力有所提升。從以上的數據來看,近幾年來國內大力發展集成電路產業的成績不可抹殺。
3、成績不可抹殺,但問題的認知需更加深入
中興事件的“卡脖子”之痛和年年攀升的高額進口,一直是集成電路作為國家戰略性產業的事實例證。近幾年,雖然國家加大對集成電路的重視和投入,但單從進口總金額和數量上看,對外依存度高的局面還沒有得到改善,還難以在短期內改變供需的格局。另一方面,從戰略上看“核心技術買不來”,還要加大研發投入,但集成電路又是全球化的產業,不管是否主動開放,事實上在國內市場上參與的也是全球化競爭。
更具有現實意義的是,進口數字的增長表明進口替代的空間很大,進口產品的結構也為國內企業提供了指引。預估2018年進口純集成電路進口額1924億美元,并分別進行估值拆分如下。
若以存儲器、模擬/功率芯片來具體分析。存儲器占比超過1/3,其次是模擬/功率芯片,占15%,約292億美元,與2017年相比,均有大幅增長,這為***帶來了巨大的市場空間。但是更應該清楚地認識到,國內在這兩個領域的薄弱。存儲器用途廣、用量大,且被幾家大廠壟斷,近兩年價格一直高漲,國內在這一領域的突破才剛剛開始。國內模擬/功率芯片還處于相對低端的水平,產品低端、企業產值低、企業集中度低,在國內功率半導體市場排名前十五的公司,沒有任何一家是國內的,同時國內公司占比沒有任何一家超過2%。
若進一步對中國企業在全球集成電路產業鏈的細分領域占比進行分析,更加暴露出國內半導體產業鏈的不足。
上圖中可看到在諸多領域國內的空缺和窘迫,但真正產業之難之急卻遠超數字所體現出來的。因為就算是1%,也可能只是“研發”上取得突破,并不意味著產品上的商業化;也可能只是在低端取得突破,并不意味著在中高端可以利用。因為產業的動態發展,就算是在過去的局部市場有一定占有率,也未必就代表在未來依然有如此成績。
3000億美元帶來的警示
翻看過去幾年集成電路的進口數據,從2014年到現在,我國每年集成電路年進口額都超過2000億美元,2017年達到2601億美元,2018年突破了3000億美元。驚呼數字攀升的同時,也應該看到數字背后帶來的警示。
1、2018年集成電路進口金額可能是歷史高點, 2019年很大概率會下降
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2019年全球經濟增長面臨著諸多的困難和不確定因素,通信電子和消費電子的增長會受到影響,進而減少相應芯片產品的需求。尤其是當下缺乏新的殺手級產品,而智能手機增速放緩,5G和物聯網還未轉化為產品的巨大需求;
第二,受到中美貿易戰影響,國際終端廠商下單猶豫,市場觀望情緒濃厚。部分國際廠商要求其供應鏈轉移至海外,以規避風險,包含部分公司也開始在海外投資生產線。這個趨勢在2018年下半年開始出現,在2019年或會加大。
第三,受到中美貿易戰影響,部分國際廠家以及中國***廠商開始將封裝等終端環節轉出大陸。
第四,中興事件后,國內終端廠家對國產芯片的重視終于發生質變,國產芯片得到快速發展。
因此,預估2018年3000億美元的進口金額將會是歷史高點,接下來國內要著力于不斷提升自身的供給能力,同時制定科學、公開、透明的統計方法,對全球供應鏈進行細致研究,精確統計出中國實際上進口及進口產品結構、來源、渠道、進口方式,從海關入手、穿透到底、分項匯總,這個數字可以結合國際企業報表同步進行,相互印證。
2、我國集成電路還在追趕階段,CPU、存儲器等領域還十分薄弱
近幾年,隨著國內電子產品市場的蓬勃發展,帶動了集成電路設計業的飛速發展,以華為海思、紫光、豪威科技為代表的設計企業跨入了設計企業的“十億俱樂部“,以中芯國際、華虹為代表的制造企業在全球市場上躋身前十大代工廠,以長電科技、天水華天、通富微電等為代表的中國企業在全球封裝市占率達到25%。
但是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生態系統極其不足。在存儲器、CPU及MPU等高端芯片領域,在28納米及以下的先進工藝,在制造材料、設計核心IP、EDA輔助設計方面,全球市占率不足1%,可以說是微乎其微,在前道高端設備上幾乎空白。技術上的總體路線仍然是跟隨,在有標準工藝,標準EDA工具進行設計制造的專用芯片方面更容易出現創新成果,能夠自己根據工藝,自行定義設計流程、并采用COT設計方法進行產品開發的企業仍然屈指可數,而模擬芯片、存儲器、CPU等高端芯片領域更是鳳毛麟角。
CPU的難點在于架構、IP、生態系統和制造,每個部分的集中度都非常高,而中國固然有CPU的突破,也沒有像 Windows 和 Android 系統的支持,加上處理器的制造是半導體制造中最先進的,CPU生態在國內形成的難度巨大。存儲芯片的難點在于制造工藝和目前的競爭格局已經形成,中國尚無法與國際主要玩家同臺競爭,對于 CPU 和存儲器,進入門檻很高,后發者劣勢明顯。而模擬芯片的難點在于設計和工藝的緊密結合,研發周期長,成本高,企業和技術人員的經驗積累非常重要,主要廠商ADI、TI都有幾十年的歷史。
3、中國應該如何在全球半導體產業鏈中建立地位?
半導體是一個涵蓋幾十門學科、幾百種技術、幾千類產品、幾萬家公司的綜合性、生態型、動態性的產業,全球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擁有獨立自主、完整可控的產業鏈。對中國來說,獨特的國情和體制或許會需要我們去嘗試建立一個完整的產業鏈,但這應該是一個長期目標,一個戰略目標,至少需要30年,50年,甚至更長時間。
當下及未來的十幾年,尤其是在這個寒冬,該如何建立自身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迎來暖春呢?
首先,市場是第一優勢資源,也是最簡單易行的評判標準,充分發掘和服務好內需市場,拓展國際市場。隨著物聯網、人工智能、云計算等不斷有產品落地,服務于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社區、智慧醫療等民生領域,鼓勵各地、各行業積極地去嘗試和運用,擴大和縱深內需市場,同時在成熟產品和技術上也要“搭船出海”,充分發掘“一帶一路”沿線的市場,擴大和拓寬國際市場。國內的芯片企業要把握好這一機遇,發揮各自的優勢服務好客戶。
其次,集成電路產業作為基礎性產業,在關鍵環節、高門檻領域進行集中投入、超前謀劃、集合力量,抓住“牛鼻子”,培育有國際競爭力的優勢企業,帶動產業鏈上下游的聚集和國產化。
第三,集成電路是全球化的產業,產業生態也是全球化的,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閉門造車、獨自發展,國內企業要積極地融入到主流的國際產業生態,最有效的方法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向前發展,兼容生態,擁抱國際主流的產業生態系統,中國集成電路需要不必處處爭強,時時領先,在全球產業鏈分工中做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合作也互相制衡。
集成電路進口的數據固然讓人心驚,但也是催促產業人奮進的動力,目前的差距是顯而易見的,行業也有著太多需要改進、完善的地方,更需要認清自己,找準差距,腳踏實地,發奮圖強。
-
芯片
+關注
關注
456文章
50965瀏覽量
424839 -
集成電路
+關注
關注
5389文章
11576瀏覽量
362362 -
半導體
+關注
關注
334文章
27527瀏覽量
219891
原文標題:【椽經閣】從3211億美元芯片進口 看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
文章出處:【微信號:DIGITIMES,微信公眾號:DIGITIMES】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