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月中旬,有一個新網站突然紅了起來,點擊打開后,全屏只有一張臉,要注意的是,這不是一張真正的現存的人類臉。這其實就是一張電腦生成的近乎完美的圖像,告訴你真相之后,你是否覺得眼前這張照片其實有點詭異。
Uber軟件工程師Phillip Wang在NVIDIA研究人員的工作基礎上創建了這個網站,目的是“提高公眾對圖片生成技術的認識”:如生成對抗網絡(GAN)。這些程序背后有兩個神經網絡,一個負責生成圖像,一個決定圖片的現實逼真程度,并對第一個提出挑戰,發出改善命令。我們的目標是創造一種與現實生活中人臉近乎無差別的圖片。
這些被創造出來的頭像,看上去很真實,但他們不是存在的人類臉。
網站上線幾天后,OpenAI就推出了一款工具,能夠在極少人工提示下,生成迄今為止最真實的文本段落。因為可以撰寫以假亂真的新聞,所以該系統被描述為“文本深度造假”(deepfake for text)工具。這種“文本深度造假”可以在視頻中實現替換人臉。正如《衛報》所解釋的那樣:“在人工智能系統中輸入一些文本,幾個單詞或者一整頁都行,然后系統根據對未來的預測寫出接下來的文字段落。”
根據英國媒體《衛報》(The Guardian)公布的一段朕亨公益測試影片,編輯輸入一句關于英國脫歐的不完整句子,GPT2即可立刻產生一段完整段落。另外,若喂給它喬治奧韋爾的《1984》小說里的第一句「It was a bright cold day in April, and the clocks were striking thirteen」,它立刻辨識出文字的未來科幻小說風格,而能接續相應的故事。該報認為GPT2產生的句子,幾乎未顯露過去AI系統前后語意不一致或語法錯誤的問題。
(當《衛報》將一篇關于英國退歐的文章作為開頭時,它甚至創造了英國工黨領袖杰里米·科爾賓的虛假引語。)
GPT2所生成的文本像極了人類可能會寫的東西,但實際并沒有人去寫它。
去年,谷歌還公布了兩段錄音。打電話交談的場景,其中一個是谷歌助手,能夠幫你打電話預定理發和餐廳,而且不會讓對方聽出來電話這邊的聲音并不是真人發出來的。
音頻聽起來很像人在交流,但實際上并沒有。
1877年末,托馬斯·愛迪生帶著他最新發明走進了《科學美國人》雜志的辦公室。編輯們在此后的文章中描述道:“用幾塊金屬做成的小物件,放在大約一英尺建房的鐵架上。”其實這是一臺留聲機,可以錄下人的聲音,然后進行反復回放。盡管雜志的工作人員已經對它很熟悉,但這項發明還是會帶來一些“羞恥”。
“不管一個人對現代機械及其精彩表演多么熟悉,也不管對這寫奇怪裝置背后的原理理解多么透徹,如果他知道他的感官在欺騙他,那就很難去傾聽機械講話。”《科學美國人》的編輯之后寫道:“我們認為,這臺設備發出已去世人的聲音是非常恐怖的。”
并沒有真正的方法能夠將人類和技術區分開。縱觀歷史,技術被用作推進人類進步。此外,這些技術也成功達到了另一個目的:保護人類。從印刷術到留聲機,再到互聯網,通信技術尤其如此。無論技術的創造者們是否在初期意識到了這一點,是否意識到技術可以衍生各種功能,但從根本上來講,他們至少讓人類在不斷的互相提醒各自的存在。
也許這也解釋了,為什么最近這三個類似人類的人工智能讓人感到不安。與簡單的錄音不同,每一個記錄已不僅僅是單純人類與人類交流的副本。相反,他們是被復制出來的。看似微小的區別,卻有天壤之別。
復制的愿意是將某種東西再疊回資深。一個副本和它的原件可以同時存在,也可以分開存在。而最為重要的一點是,如今復制過程中,已經對原有的內容進行了創造。在每一次復制中,我們開始失去屬于人類自己的東西——臉、語言、聲音。
這些新的人工智能工具再也不會提醒人類的存在,它只會提醒我們,在未來,我們可以已經無法區別人類or非人類。
“作為一個物種,我們是收藏家和記憶體,” 馬丁·昆茲(Martin Kunze)去年某次采訪對《GQ》雜志說道:“我們在每個地方都留下了自己的痕跡。” 馬丁是一位來自奧地利的陶藝家,目前正在建造一個時間膠囊的計劃,稱之為“人類記憶”項目。馬丁自己制作一些陶瓷,上面刻有“私人日記、全球新聞、書籍和科學研究等。”這些都是對人類發展的描述,希望未來的人們能找到。
該項目已經迅速擴大,馬丁目前有三類材料:社論(世界各地報紙的評論,基于政治和地理);機構材料(科學論文、學術論文、流行歌曲等);最后是私人物件。
《GQ》的撰稿人邁克爾?帕特尼提(Michael Paterniti)回憶道:“目前他們已經有超過500塊臺板,參與者來自不同的國家,大多數人通過網站向他們發送私信或郵件,希望將材料打印在臺板上。”“他們發送日記、情書、報紙文章、論文、博客等,這些都是重要部分。”
馬丁存儲人類記憶的動機,一部分因為他們對人類存儲空間不足的擔憂。
他對《GQ》雜志說:“出于經濟和生態的原因,遲早我們不得不大規模刪除數據。這些被刪除的數據不會被有組織的進行存儲。”
刪除就意味著數據永遠小時,假設服務器沒有丟失,存儲空間保持不變,一直在等待新的填充。人類的人工智能發展開始讓我思考,這個存儲空間會被什么填充?
如今,那些看似無窮無盡的關于我們生活的數據開始消失了,很多人工智能的數據開始取而代之,可能還存儲著錯誤的信息。來一個大膽的想象,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可能會出現這樣一個世界:以后的數據已經不是人類所創造,而是源自類似人類的數據,這些算法相互作用,在無限循環中還能互相通信。
未來可能是這樣,物質依舊存在,但已經沒有辦法記錄我們的情感和思想,無法證明人類存在。
長期以來,人們對人工智能的恐懼是,要么身體和機器融合,成為超級生物,要么被機器奴役。如果未來沒有空間記錄我們的情感和思想,那人類終點似乎很孤獨,只能存在古老的陶片上。
也許我們就徹底消失,從記錄中消失。幾個世紀以來我們創造技術保護人類,現在我們創造技術來自我保護。
-
AI
+關注
關注
87文章
31077瀏覽量
269411
原文標題:朱茵變楊冪,神通廣大的AI不給“真人”留活路?
文章出處:【微信號:TechSugar,微信公眾號:TechSugar】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