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來自Medium的作者,在《China 2069: Triumph or Travesty?》一文中假象了一副50年后中國的樣子。
在短篇科幻小說《北京折疊》中,作者郝景芳將中國首都的未來勾畫成了一個后現代折紙工程奇跡。這座城市本身是一個強大的變形機器人,在1%的富人豪華住所和窮人貧民窟之間的交替循環中不斷地重新配置。
計算機科學家李開復以《北京折疊》為例,向我們證明了人工智能的進步幾乎一定會加劇收入不平等。在其2018年《人工智能超級大國》一書中,李開復指出,中國準備在人工智能的商業部署方面引領世界,但他也警告道,這很容易造成災難性的后果,可能導致“破壞社會結構的經濟分歧以及挑戰我們的人類尊嚴”。由《北京折疊》和《人工智能超級大國》所預測和體現的中國未來,就像有毒煙霧籠罩下的上海天際線:既神奇又可怕。
當前中國最引人注目的事情之一是,一個歷史如此悠久的國家現在正面臨著未來的嚴峻考驗。但這不是一個驚喜。在過去2000年的大部分時間里,中國一直走在文化和技術進步的前沿,并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自豪地稱自己是全球最繁榮的經濟領跑者。從長遠來看,從鴉片戰爭到新中國的成立,所謂的“百年恥辱”可能只不過是一個減速帶,是一個過渡時期。經過40年快速的經濟增長,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69年,又一個50年后,它很可能再次統治世界。
但對中國來說,再次設定世界議程究竟意味著什么?2069年的中國,其科技是造福人類還是危害人類?中國已經向世界發出了大量混雜的信號。每一列高速列車和航天器登陸月球,都有一個支持新疆集中營的人臉識別監控系統和一個經過審查的互聯網網站。中國工業在推動可再生能源發展的同時,也產生了大量的污染。我們是要走向“北京折疊”這種精心設計的社會分層,還是期待這樣一個社會——機器人包攬所有的工作,而人類則以寫詩和練書法自娛自樂?
在面對這樣的問題時,世界上最聰明的中國觀察家總是猶豫不決。當你無法預測當前的貿易戰將如何解決,猜測50年后的情形純粹是狂妄自大的行為。倒不如就讀些科幻小說吧。
如果中國經濟繼續以接近過去40年的速度增長,全球環境將被推到崩潰的邊緣。
但這正是有趣之處,中國獨特的環境催生了大量令人驚嘆的中國科幻小說。科幻作家夏佳認為,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中國近代史上的事件如何在中國人的意識上留下“危機與繁榮并存”的印記來解釋。夏佳認為,中國最近在幫助數億人擺脫貧困和實現技術精湛方面取得了驚人的成功,人們對此感到非常滿意,但同時,人們也對投身全球資本主義浪潮所產生的負面后果(環境破壞、不平等加劇)——感到焦慮。盡管上海的摩天大樓高聳入云,但其底部的海平面卻在不斷上升。對于中國科幻作家來說,繁榮與毀滅交織在了一起。
當然,對整個地球來說的確如此。但中國的規模、人力資源、增長軌跡,以及政府對未來的全面投入,使其成為世界上最直觀的實驗室,已檢驗人類當前道路上的固有矛盾是否會得到調和。稍稍想象一下2069年的中國,會發現它需要面對以下這些這些矛盾。
1、環境
很明顯: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如果中國經濟繼續以接近過去40年的速度增長,全球環境將被推到崩潰的邊緣。
然而,中國也是全球最大的太陽能電池板和風力渦輪機生產國。與美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無論是政治領導人還是普通民眾都承認,人為造成的全球變暖是真實存在的。習近平主席宣稱,中國本身就是一個“生態文明國家”。“特朗普退出巴黎氣候協議的決定給中國提供了一個絕佳的機會,讓中國在氣候變化問題上可以展現其全球領導力。因此,人們可以夢想:到2069年,儒家的責任感、道家的和諧以及持續的低碳創新的結合,可能是防止全球變暖的最佳手段。
似乎確實有一些證據表明,中國大城市的空氣質量近年來略有改善。但沒有什么是可以保證的。《中國與環境:綠色革命》(ChinaandtheEnvironment:theGreenRevolution)一書的作者山姆?吉爾(SamGeall)表示,當中國停止向其他國家出口自己的污染行業,并且停止在中國境外投資化石燃料發電時,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承諾的真正考驗才會到來。
吉爾提出,“你可以推測這樣一個世界秩序,中國被視為是未來基礎設施的仁慈管理者”他列舉中國計劃建立一個全球輸電網絡——可能是“全球可再生能源網絡,”的例子,但是他也指出“在一定時間范圍內,要實際解決氣候變化的問題”,中國必須采取比現在更激進的措施。
人工智能技術的日益成熟將帶來經濟生產率的提高,而且很可能帶來巨大的結構性轉變。
中國經濟快速增長對環境的影響是中國科幻小說的主要內容。在陳楸帆的小說《荒潮》中,整個情節圍繞著回收世界電子垃圾的必要性展開。但是當我請陳楸帆預測2069年之前的環境發展道路時,他說,中國將在未來幾十年開發出一種核聚變能源,這將大幅降低全球對化石燃料的依賴。很難找到一個更好的例子來說明中國對未來的盲目擁抱是如何產生樂觀和厭惡的。
2、人工智能的未來
李開復對中國為何注定要成為人工智能超級大國的解釋,可以歸結為一個重要的洞見。可部署機器學習算法的有效性取決于“訓練”這些算法所需的數據量。在2019年,全球沒有人比中國的科技公司和政府擁有更多的數據訪問渠道。
李開復寫道,中國是“數據的沙特阿拉伯”。“在中國,使用智能手機的大眾幾乎在網上處理他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根據中國政府的統計數據,截至2018年8月,中國有8億互聯網用戶(相比之下,美國有3億),其中98%的人通過移動設備連接,而移動設備幾乎可以用于任何事情。
人工智能技術的日益成熟將帶來經濟生產率的提高、客戶便利性的提高,而且很有可能帶來巨大的結構性轉變,因為大量的工作崗位將被機器取代。李開復強調,我們很可能會看到這種變化首先在中國上演。無現金社會已經來到中國。中國智能手機用戶使用手機點餐、購物、導航、閱讀新聞和娛樂的傾向,意味著中國科技巨頭對中國人民真實生活的了解,遠遠超過谷歌、Facebook或蘋果等公司。李開復認為,獲取所有這些數據,將鎖定中國人工智能的優勢。沒有什么比這更容易預測的了,到2069年,中國的算法將深刻影響中國社會的經濟和政治。
“中國將成為世界上最具人工智能化能國家,”陳楸帆說道,“在每一個層面上,政府都將使用人工智能來監視和控制制造、消費和生活狀態的方方面面。但是人們根本不會注意到。這將使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安全但也最令人沮喪的國家之一。”
3、矛盾空間
1月3日,中國宇宙飛船在月球背面著陸。不久之后,《華盛頓郵報》(theWashingtonPost)發表了一篇專欄文章,作者納姆拉塔·戈斯瓦米(NamrataGoswami)是航天行業分析師,也是即將出版的《太空大國與資源民族主義》(GreatPowersandResourcenationinspace)一書的作者,他警告說,美國目前在未來的“太空開發”競賽中“嚴重失敗”。
我問戈斯瓦米(Goswami),2069年會是什么樣子。她提出了這樣一些要點:
●中國的月球基地功能齊全。那里會有50個常住的人類,管理數千個工作機器人和數百名每年來月球旅游的游客。
●中國從月球基地向火星和更遠的地方以及小行星帶發射探測器。
●中國已經建造了一系列太陽能衛星,并開始向鄰國出售電力。
●中國捕獲一顆小行星進入月球軌道進行濃縮金屬提取。
在預算削減和政治優先限制了美國太空計劃的時代,未來的夢想家們可能會從中國對太空的雄心壯志中找到一些振奮人心的東西。對于經典科幻小說中對未來的幻想來說,沒有什么比人類在一個星球之外的擴張更重要的了。人類的太空之旅是劉慈欣《追憶地球》三部曲的核心元素,也是中國被翻譯成英文的科幻小說中最成功的的一部。
中國明確地將其太空計劃視為其“太空強國”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證明,但這一言論對一些中國科學家敲響了警鐘。物理學家YangyangCheng寫道,月球“不僅是科學發現的目的地,也是帝國征服的領土”。“當我給Cheng發郵件詢問她是否愿意預測中國的太空計劃在2069年之前會達到什么程度時,她拒絕了我的基本構想。
“我認為重要的是,不要以‘中國太空探索的未來’提出問題,”Cheng這樣說道,“把太空探索或任何科學努力與一個國家默認聯系起來是一個不會帶來積極結果的前提。”
正如中國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或其人工智能的部署一樣,太空也是一個矛盾和進步并存的領域。
4、戰爭
1月28日,美國司法部宣布指控中國通信公司華為竊取國家機密,逃避對伊朗的制裁,并從事知識產權盜竊。在之前貿易戰緊張局勢的背景下,此舉顯然是壓力的升級,對于那些認為中美之間未來必然會攤牌的人來說,這顯然是好事。展望2069年,我們不能不懷疑,全球兩個主要大國之間的戰爭是否是故事的一部分。毫無疑問,中美兩國之間的關系變得更加冷淡了。這是否意味著一場新的冷戰即將來臨?
冷戰歷史學家、東亞外交關系專家奧德?阿恩?韋斯特德(OddArneWestad)警告稱,不要輕易將其與20世紀的冷戰相提并論。他指出,當時,世界被意識形態上對立、完全不相容的體系之間的二元沖突所主導,這些體系積極地尋求摧毀對手。然而,今天的世界大不相同。幾乎所有人,甚至包括前蘇聯,都接受了資本主義。相互毀滅不是一個政策目標,更多的參與者占據了世界舞臺。韋斯特拉德認為,相比于20世紀后半葉——透過共產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棱鏡來看待一切,目前的情況與19世紀末更為相似——許多民族國家在多極化的世界中尋求自己的優勢。
但韋斯特德警告說,這并不會降低當前階段的危險性。19世紀晚期也是一個迅速全球化的階段——催生了越來越多的政治沖突和國際競爭,最終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災難。韋斯特德認為可能涉及中國軍事對抗的點有——與印度的邊界爭議,爭奪南海主權,***獨立的威脅,以及與朝鮮的問題。
“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韋斯特德說,“我們是否會走上19世紀晚期的道路,或者我們要利用那些自20世紀末發展出來的手段來促成某種程度的合作,超越純粹的面向國家或純粹的國家導向?”
5、經濟
關于中國2069年的所有假設中,最大的矛盾或許在于這么一個可疑的信念:中國經濟將繼續以過去半個世紀以來的速度增長。中國GDP年增長率超過10%甚至更高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如果我們假設中國經濟增長依照當前軌跡,當然,這將意味著一個巨大的經濟和政治權力的重新分配——有利于東方,不利于西方,”麻省理工學院國際管理學教授《中國特色資本主義》的作者,黃亞生表示,“這是簡單的答案和設想,但有一個細微的答案:在政治和社會穩定的情況下,中國以合理的速度繼續增長一段時間,我不認為中國會保持其政治制度在當前配置。政治體制將不得不自我調節,并朝著比現在更民主的方向發展。它將不得不與西方及其鄰國保持和平關系。”
2069年的中國,世界是否會從這個中央王國獲得流行文化的啟示?
但即使威權主義有所緩和,中國經濟增長道路上仍存在一些重大障礙。當我問筆名為“寶書”的中國科幻作家李軍,他對2069年的想象是什么樣子的時候,他說:
“到2069年,中國總人口將減少一半,降至7億至8億左右。”
寶樹預測,這次人口劇減的后果將是巨大的。盡管中國向高科技創新經濟的轉型將使其保持在世界經濟領導者的行列,但經濟增長仍將大幅放緩,中國最終將無法超越美國。
中國1979年至2015年的“獨生子女政策”,以及經濟發達國家出生率下降的正常趨勢,使中國成為全球人口壓力最大的國家之一。人口迅速下降的潛在可能迫使人們重新思考未來。中國最終可能專注于如何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而不是一躍成為全球霸主。與其擔心機器人取代工作崗位,中國經濟可能需要大規模部署智能機器人,以維持經濟的正常運行。
6、文化
二戰后,美國在全球的主導地位導致了美國文化的出口,無論是牛仔褲、搖滾還是巨無霸。但已經有跡象表明,美國的文化霸權正在衰落——好萊塢將注意力集中在確保其大片不會激怒中國的審查機構。所以問題就變成了:在2069年的中國,世界是否會從這個中央王國獲得流行文化的啟示嗎?
在當代中國,言論自由受到了自上世紀70年代末整個“改革開放時代”開始以來最集中的攻擊,這一事實使問題變得復雜。在互聯網監管方面,中國共產黨的工作比大多數精通互聯網的中國觀察者想象的要有效得多。一個將政黨路線強加于社會各方面的國家能成為文化超級明星嗎?
幾乎所有接受我采訪的人都認為,中國目前存在著難以描述的代溝。80后——改革開放后出生的一代——成長在一個與他們的父母和祖父母截然不同的世界里。
陳楸帆堅信,當人口結構的變化最終將這一代人從文化大革命的混亂和大躍進的災難中趕出去時,巨大的變化已經蓄勢待發:
“當年輕一代接管宣傳體系后,情況可能會有所不同。亞文化和流行文化(娛樂、漫畫、電子游戲、動畫等)將成為主流。知識分子話語的力量被壓制了很長一段時間,(但)它將轉換成為一種虛擬的形式。每一件嚴肅而又需要深入思考的事情,都將被轉化為一種更表面、更有趣的虛擬呈現。這將是意識形態的戰場。”
中國之外的觀察者一直在等待新一代人放松對文化的控制。他們一直感到失望。但當我與陳、寶書、夏佳等在當今中國生活、寫作的作家通信時,他們自己的作品就是對陳楸帆觀點的證明。換句話說,尋求中國文化對世界影響的有力來源的最佳地點,是在未來的熔爐中鑄造的新一代人所創造的科幻小說。
歷史學家杰弗里·沃瑟斯特羅姆(JeffreyWasserstrom)告訴我,中國科幻小說可能是中國最成功的“軟實力”形式。軟實力是一種文化輸出,它將中國的情況人性化,并向世界展示。劉慈欣三部曲的譯者、兩本頗有影響力的中國科幻短篇小說集的編輯,劉宇昆(KenLiu)認為,試圖將中國科幻小說定義為單一的整體是錯誤的;它的復雜性和矛盾性反映了當代中國的多樣性。但在我看來,中國科幻小說家已經開始在未來的前沿進行報道,這一事實塑造了中國科幻小說的風味或敏感性。他們發自內心地知道,任何事情都是可能的——因為他們在自己的生活中看到了如此多的變化——而且加速變化的代價可能是巨大的,也可能是可怕的。
劉慈欣寫道,科幻小說是“可能性文學”。因此,2069年中國的理念也是如此。因為當一個人在與中國的前進道路作斗爭時,很難避免這樣一種感覺,即中國將首先走向未來。這就是其科幻小說如此重要的原因,也是為什么我們對此應多加關注。
-
機器人
+關注
關注
211文章
28557瀏覽量
207695 -
互聯網
+關注
關注
54文章
11177瀏覽量
103553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792文章
47503瀏覽量
239221
原文標題:一位老外眼中50年后的中國:不僅僅是科技強國那么簡單
文章出處:【微信號:TechSugar,微信公眾號:TechSugar】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