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迅速發展將深刻改變世界發展模式和人類生活方式。為搶抓人工智能發展重大戰略機遇,各國均在構筑先發優勢。類腦智能作為人工智能的另一條發展路徑,也是實現通用人工智能的最可能路徑,成為各國的關注焦點。
一、類腦智能是人工智能發展的必要路徑
當前人工智能存在兩條技術發展路徑。一條是以模型學習驅動的數據智能,另外一條是以認知仿生驅動的類腦智能。當前現階段人工智能發展的主流技術路線是數據智能,但是數據智能存在一定局限性,如:數據方面,需要海量數據和高質量的標注;自主學習、自適應等能力弱,高度依賴于模型構建;計算資源消耗比較大,CPU、GPU消耗量巨大;缺乏邏輯分析和推理能力不足,僅具備感知識別能力;時序處理能力弱,缺乏時間相關性;僅解決特定問題,適用于專用場景智能。
類腦智能可以解決數據智能的局限性和不足。數據方面,類腦智能可處理小數據、小標注問題,適用于弱監督和無監督問題;更符合大腦認知能力,自主學習、關聯分析能力強,魯棒性較強;計算資源消耗較少,人腦計算功耗約20瓦,類腦智能模仿人腦實現低功耗;邏輯分析和推理能力較強,具備認知推理能力;時序相關性好,更符合現實世界;可能解決通用場景問題,實現強人工智能和通用智能。
二、類腦智能的定義
類腦智能是受大腦神經運行機制和認知行為機制啟發,以計算建模為手段,通過軟硬件協同實現的機器智能。類腦智能具備信息處理機制上類腦、認知行為表現上類人、智能水平上達到或超越人的特點。2018年8月,Gartner公司發布2018年新興技術成熟度曲線,公布了5大新興技術趨勢,其中類腦智能、神經芯片硬件和腦機接口作為重要技術趨勢。
類腦智能發展有三個層面的目標,分別是結構層次模仿腦、器件層次逼近腦、功能層次超越腦。具體來說,結構層次,主要研究基本單元(各類神經元和神經突觸等)的功能及其連接關系(網絡結構),通過神經科學實驗的分析探測技術完成;器件層次,重點在于研制模擬神經元和神經突觸功能的微納光電器件,在有限物理空間和功耗條件下構造出人腦規模的神經網絡系統,如研制神經形態芯片、類腦計算機;功能層次,對類腦計算機進行信息刺激、訓練和學習,使其產生與人腦類似的智能甚至涌現自主意識,實現智能培育和進化,學習、記憶、識別、會話、推理、決策以及更高智能。
現階段類腦智能研究發展依然緩慢。一是由于腦機理認知尚不清楚。大腦是人類進化的高級產物,重量約1.5公斤,占體重2%,功耗約20瓦,占全身功耗20%,當前人類對大腦的認識還不足5%,尚無完整的腦譜圖可參考;二是由于類腦計算模型和算法尚不精確。神經元連接的多樣性變化性,使得前饋、反饋、前饋激勵、前饋抑制、反饋激勵、反饋抑制的建模不精確,腦功能分區與多腦區協同的算法不準確;三是現有計算架構和能力制約?,F在計算系統是馮諾依曼架構,計算與存儲分離,系統功耗高、并行度低、規模有限,而類腦計算系統是非馮諾依曼架構,計算與存儲統合,高密度、低功耗,顛覆現有架構的代價較大。
三、各國高度重視積極布局
先進國家積極布局類腦智能研發。美國于2013年啟動“BRAIN計劃”,將大腦結構圖建立、類腦相關理論建模、腦機接口等列為研發重點;歐盟于2013年提出“人腦計劃”,重點開展人腦模擬、神經形態計算、神經機器人等領域研究;日本于2008年提出“腦科學戰略研究項目”,重點開展腦機接口、腦計算機研發和神經信息相關的理論構建;韓國在2016年發布《腦科學研究戰略》,重視腦神經信息學、腦工程學、人工神經網絡、大腦仿真計算機等領域的研發。
企業爭相布局類腦智能。IBM圍繞Watson系統和TrueNorth類腦芯片,意圖搶先打造類腦智能生態系統;谷歌依托全球技術領先地位,在現有谷歌大腦基礎上結合醫學、生物學積極布局人工智能;微軟提出意識網絡架構,聲稱是具備可解釋性的新型類腦系統。除龍頭企業外,美國Emotiv、美國Neurallink、美國Kernel、美國Brainco、瑞士aiCTX等一批新興公司在類腦智能方面取得很多研發成果,部分進入產業化階段。
我國積極統籌加速布局類腦智能。我國在2006年《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中就把“腦科學與認知”列入基礎研究8個科學前沿問題之一。在2016年《“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也將腦科學與類腦研究列入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2017年國務院《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提出了2030年類腦智能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的發展目標。我國于2017、2018年分別成立了類腦智能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形成了“南腦北腦”共同快速發展的格局。
四、類腦智能技術體系
類腦智能技術體系分四層:基礎理論層、硬件層、軟件層、產品層。基礎理論層基于腦認知與神經計算,主要從生物醫學角度研究大腦可塑性機制、腦功能結構、腦圖譜等大腦信息處理機制研究;硬件層主要是實現類腦功能的神經形態芯片,也就是非馮諾依曼架構的類腦芯片,如脈沖神經網絡芯片、憶阻器、憶容器、憶感器等;軟件層包含核心算法和通用技術,核心算法主要是弱監督學習和無監督學習機器學習機制,如脈沖神經網絡、增強學習、對抗神經網絡等;通用技術主要是包含視覺感知、聽覺感知、多模態融合感知、自然語言理解、推理決策等;產品層主要包含交互產品和整機產品,交互產品包含腦機接口、腦控設備、神經接口、智能假體等,整機產品主要有類腦計算機、類腦機器人等。
圖1 類腦智能技術體系
類腦智能當前存在先結構后功能和先功能后結構兩條發展思路。先結構后功能,主要指先研究清楚大腦生理結構,然后根據大腦運行機制研究如何實現大腦功能;先功能后結構,主要是先使用信息技術模仿大腦功能,在模仿過程中逐步探索大腦機制,然后相互反饋促進。兩條發展思路各有千秋,功能和結構的任意發展突破都會推動類腦智能的極大發展,因此現階段兩條路線并行發展。
類腦智能目前整體處于實驗室研究階段,腦機接口技術是類腦領域目前唯一產業化的領域。腦機接口技術是在人或動物腦(或者腦細胞的培養物)與外部設備間建立直接連接通路,以“人腦”為中心,以腦信號為基礎,通過腦-機接口實現控制人機混合系統。腦機接口應用于醫療領域,實現癱瘓人士通過腦機設備控制機械臂完成相應動作,也可實現對多動癥、癲癇等疾病采取神經反饋方式做對應的恢復訓練;用于智能家居,實現意念控制開關燈、開關門、開關窗簾等,進一步控制家庭服務機器人。全球最受關注的腦機接口公司前十名多分布在北美和歐洲,我國產業界逐步推出產品,如科斗腦機、海天智能等公司研發生產出植入式腦微電極、腦控智能康復機器人等產品。
五、未來發展建議
加快構建全景戰略視圖,突出重點方向。從科研、技術和產業等多維度形成類腦智能體系化布局,并突出重點發展方向,具體圍繞結構、器件、功能三個層面開展重點布局和超前部署。
加大對基礎工藝/算法/軟件等的投入力度。我國長期以來在新算法、新結構、新原理的研究方面原創不足,制約類腦智能整體創新供給能力。因此,仍需持續加大對原始科研創新的重視力度,對關鍵基礎工藝/算法/軟件等加大支撐投入力度。
強化政產學研合作,推動技術體系化創新。類腦智能體系涉及要素較多,需要政產學研緊密合作,深化多方協同的合作,共同推動技術實現體系化的創新。借鑒其他先進國家布局經驗,突出政產學研多方合作在類腦智能創新中的合力作用,構建國內多方協同的創新體系。
-
AI
+關注
關注
87文章
31292瀏覽量
269644
原文標題:人工智能的另一條發展路徑:類腦智能技術初探
文章出處:【微信號:jingzhenglizixun,微信公眾號:機器人博覽】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