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作家、導演侯季然拍攝了一部紀錄片《書店里的影像詩》,豆瓣評分9.1,用3分鐘介紹一家書店,總共記錄了***80家獨立書店的面貌和故事。
書籍會死嗎?
單純經營書店,基本等同于入不敷出,這是行業內的共識。《書店里的影像詩》里有近半數的書店,面臨著經營危機。
2015年底,合肥增知舊書店慘淡經營16年,卻在關停時,引來央視媒體前來采訪。
2014年底,承載了廣州人16年的愛書記憶的紅楓葉書店因店主辭世,無人接手而結業。
2018年1月,上海最后一家季風書園關停,上海曾經的思想地標倒下了。
還有一些國有企業,比如彼得書店、大聲書店、三聯書店,堅持只賣書,結果營業額不敵店租,門面越來越偏,最終退場。
無人看書,無人買書,書店會死掉嗎?
2018年,南京先鋒書店給出了“建議”,總結起來就是:年輕開書店,老來無保險,行業苦、經營難,不如炒完花甲去讀研。
當然,現在很多書店學“聰明”了,當賣書不再能支撐營業額,他們選擇了復合式經營模式。出租場地舉辦活動、出品限定文創產品、添加飲品區,書店們為了存活下來,正在絞盡腦汁地進行經營實驗。
是的,但復合式書店經營效果如何呢?
只要你走進誠品書店、西西弗書店、單向空間、曉書館、鐘書閣等這些地方,就會發現全都人流不斷,但再稍微留意一下收銀臺,會發現發生實際購買的人遠遠少于那些在書架之間流動的顧客。
他們更樂意消費咖啡、服裝、藝術品,而不是簡單的一本書。就算有購書需求,他們也更愿意去線上購書平臺,線上購書平臺的日子就好過了嗎?
隨著紙張、印刷成本的上漲,紙書的定價也不斷提高,為了爭取更多的流量,圖書電商只能選擇一再打折,現在已經發展到沒有半價優惠,圖書電商基本沒有流量的地步了。
比被當作賺錢工具更悲涼的是,今天的書籍根本無人問津。
與世界逆行的人
看完《書店里的影像詩》,我回味了很久,仔細回想了下,到底是什么打動了我?
與其說是一家家特立獨行的書店,不如說是一個個吸引力十足的店主。
但又是什么讓他們如此特別呢?導演說,他們是一群“敢于不一樣地活著”的人,是敢于與世界逆行的人。
當碎片化閱讀切割了我們的時間,當短視頻摧毀了我們的專注力,當網紅經濟教會我們掙快錢的方式,當喧囂情緒綁架了我們獨立思考的能力,仍然有人,不甘于去做海上浮萍,而是閱讀、思考、解構,建立自己的邏輯體系和精神樂園。
除了那些堅持開著薄利書店,并以此為生的店主,在殘酷商場、浮華娛樂圈,堅持閱讀的人依然存在。
董卿每天不管多忙,雷打不動閱讀一個小時,這才有了《詩詞大會》上古詩宋詞的信手拈來,在不惑之年,成功地從主持人轉型成制作人。
董明珠36歲進入格力企業,每天晚上瘋狂閱讀《卡耐基傳》《營銷之道》等書,跟著前人學方法,成為了格力的銷售女王。
雖然高曉松自稱“年少不羈愛音樂”,但自小浸淫在知識分子家庭還是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他,讓他的人生有了更廣闊的可能性。從音樂人到阿里大文娛高管,再到哈佛特約研究員,“臉大但有文化”的高曉松還在繼續探索未知。
同樣出生于高知家庭的蔡康永,自小愛把自己藏進家里的書房,讀武俠、讀科幻、讀經典……進入演藝圈后,憑借儒雅的氣質和不俗的談吐,深受觀眾的喜歡,在《康熙來了》關停之后,憑借《奇葩說》,順利打開了大陸市場。
刨開這些略微功利性的目的,我更喜歡梁文道關于讀書的態度——不去追問有用與無用,僅僅通過閱讀去觸摸人性的肌理,擁抱滾燙的生命,感受社會的脈動。
他曾說:
我讀書或者我介紹大家讀書的理由都是為了讓你自由。自由的意思是說,你知道這個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的可能性。你憑什么以為我們今天所有的這些,我們覺得正確的東西,必然是對的呢?不一定,它們都可以變。
2015年,他像一個夜游俠,錄制了一檔名叫《一千零一夜》的節目,沒有經費?OK,深夜市井就是我的演播室。三年的時間,他講了近百本書,部部都是經典。
不蹭熱點,書就是經典!
個體人物的焦慮與渴望,城市的喧囂與沉默,時代的發展與沉浮,都在這一本本書和書所帶來的沉思中。
你的選擇,就是觸手可及未來的方向
當新中產逐漸成為社會的中流砥柱,別覺得個體不重要,或許你們代表的風向,就是觸手可及未來的方向。
就在剛剛過去的16日,國民閱讀調查報告在北京發布:調查顯示,2018年中國成年人平均紙質圖書閱讀僅為4.67本。
-
臺北
+關注
關注
0文章
3瀏覽量
6297
原文標題:豆瓣超9分紀錄片,記錄了80家瀕臨倒閉的臺北書店 | 百匠大集
文章出處:【微信號:wuxiaobopd,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