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進入VC圈?
這緣于一則不起眼的消息。企查查顯示,4月23日華為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新成立一家全資子公司——哈勃科技投資有限公司,該公司注冊資本為7億元人民幣,由華為投資控股有限公司100%控股,法定代表人、董事長以及總經理均為白熠。
而引發VC圈關注的是,這家公司經營范圍明確地寫著:創業投資業務。
科技巨頭涉足創投并非新鮮事,前有騰訊、阿里等,后有小米、美團點評等,先后化身戰略投資人,在創投圈掀起陣陣波瀾。這一次,華為意欲為何?
華為低調涉足創投:
曾一度明確“不做股權投資”
這家新公司的名字,頗具深意。哈勃是天文望遠鏡的著稱,哈勃望遠鏡在1990年搭乘美國“發現者”號航天飛機進入太空,開啟了它傳奇的“一生”。如果說想要探索太空,那可是離不了哈勃的。
新公司掌門人白熠是華為內部財務老員工,現任華為全球金融風險控制中心總裁,曾擔任華為財務管理辦公室副總裁,此次任命可謂委以重任。
這似乎都在暗示華為對這家投資公司的倚重程度。但卻打破了之前華為內部提出的“三不”原則。
2017年11月,華為創始人任正非針對人力資源管理簽發了126號文,明確有所為有所不為。其中最核心的便是不做應用、不碰數據、不做股權投資。只聚焦云計算和大數據人工智能平臺,讓各行各業實現自身的智能時更簡單、更容易。
實際上,華為在投資方面的打法一直遵循的是《華為基本法》中制定的規則,該基本法中提到,華為永遠不進入信息服務業,永遠不進入主行業以外的行業。
此后,華為輪值總裁徐直軍也在華為云相關采訪中強調,在云領域上,華為不投資集成商或應用開發商,不去培養一幫“親兒子”,也不讓“親兒子”跟合作伙伴競爭。
對此,外界早有質疑。在國內業務上,華為在通信硬件領域已取得輝煌成就,但在投資方面卻還是新兵。騰訊、阿里巴巴等互聯網巨頭已經構建從底層到應用層巨大的護城河,而華為始終“缺條腿”走路。
如今,華為低調成立投資公司,釋放了什么信號?一位接近華為高層的私募人士對投資界稱,這是華為逐步對外開放的信號,也是華為外部環境以及內部因素推動的結果。華為成立投資公司不是財務投資目的,而是其構建產業生態布局的抓手。
他分析,首先,在孟晚舟事件后,華為的公共關系導向發生了較大的轉變,華為創始人任正非逐步走向媒體前臺,希望公眾更多了解華為、任正非。而且,華為主導的5G業務,也需要更多公眾包括國內公眾對其有更多了解。
其次,華為內部業務收入結構從B端運營商驅動型,向C端終端驅動型的轉變,倒逼華為在不突破《華為基本法》的基礎上構建產業生態。根據公開數據,終端業務已經成為華為最大運營收入來源,而終端業務的確需要華為構建終端的業務生態。
揭秘投資版圖:
14筆投資,大多數為并購
事實上,在成立哈勃科技前,華為已在投資領域小試牛刀。
根據天眼查數據,華為至今公開14筆投資案例,其中9筆為并購。從公司業務層面看,主要圍繞物聯網、芯片、云存儲等關鍵技術領域,也有涉足些許互聯網項目。
華為之前有專門負責投資的部門,被稱為“企業發展部”。據華為內部人士介紹,“這個部門主要是做海外的投資,國內最多做些華為自己人創立的項目。”
在過去十年間,企業發展部主導了華為多筆重要投資,最大手筆莫過于2011年5.3億美元收購華為賽門鐵克公司,2016年斥資1.5億美元收購Toga Networks公司。
2014年7月,華為與德國博世和美國Xilinx公司共同投資了XMOS公司,投資規模高達2620萬美元。XMOS公司成立于2005年,主要致力于物聯網領域的高性能芯片的設計和生產,值得一提的是,這也是華為首個在英國的投資案例。兩個月后,華為在物聯網領域又下一城,以2500萬美元收購了另外一家英國的物聯網公司Neul,而這家公司此前與華為有過9個月的合作。
多年前,物聯網就成為華為的戰略布局重點。早在2012年,華為便對外宣布進軍物聯網,并已經完成了相關物聯網解決方案。
對于以狼性文化著稱的華為而言,其投資風格也異于常人。不過,在聚焦主業之外,華為也在互聯網領域有過投資。
這是十一年前的往事了。根據《理財周報》報道,在2008年下半年,華為設立了互聯網業務部,歸屬于華為業務和軟件產品線,由空降過來的朱波擔任該部門的首席市場官,后來又被任命為互聯網業務部總裁。2010年,互聯網業務部并入了消費者事業群旗下。
在朱波擔任互聯網業務部總裁的4年間,華為確實投資了不少互聯網的項目,比如昆侖萬維、暴風影音、趣游、易寶支付等。
昆侖萬維成立于2008年,主營業務為頁游、手游及客戶端網絡游戲。華為2011年投資2億人民幣,持有公司3%的股份,為昆侖萬維的第七大股東。昆侖萬維上市以后,華為減持了股份,估計這次只是純粹的財務投資。
另外,2013年,華為從經緯中國和IDG手中接盤暴風影音,那次投資則更多是出于戰略考慮,據此前有消息稱,暴風影音或與華為終端進行整合。
“可怕”的華為:
年收7212億元,新季度日入20億
此一時彼一時。華為對資本市場態度發生大轉變,與業務重心變化不無關系。
就在近日,有消息傳出,華為CNBG(運營商BG)將會有大幅的人員轉崗,CNBG的富余員工將通過內部疏導的方式轉到CBG(消費者業務)。
據鳳凰科技報道,具體員工轉移比例華為并沒有正式通知,但有CBG內部員工透露稱,將有2萬CNBG員工轉至CBG。后來,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回應稱:“消息有誤,不可能消化這么多人。”
2018年,美國對華為出手。任正非曾判斷,美國對于華為CNBG業務體系打壓,讓其業績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響。一直保持營收高速增長的華為,其運營商業務在2018年下降了1.3%。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雖然運營商業務營收在2018年有所下降,但華為的消費者業務營收增長了45.1%,高達3489億元。這一數字甚至超過了阿里巴巴(3453億元)和騰訊(3127億元)整年的營收。
2018年華為實現了全球收入7212億元。對比BAT的營收來看,阿里為3453億元,騰訊為3127億元,百度為1023億元。而華為2018年的營收高達7212億元,幾乎快趕上了BAT營收的總和。
此前只發布半年度和年度財務報告的華為,在2019年破天荒發布了季度營收報告。報告顯示,華為2019年一季度銷售收入1,797億人民幣,同比增長39%,也就是說華為每天的營收高達20億元!
其中,2019年第一季度華為的智能手機出貨量已超過5900萬臺,以智能手機為主的消費者業務已經取代運營商業務成為了華為新的營收支柱。
從出貨量來看,華為的智能手機已經殺入了了全球前三:2018年,在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排行中,前三分別是3.14億部的三星、2.25億部的蘋果、2.08億部的華為,華為距離蘋果也僅有一步之遙。
結語
此前,華為一向對資本謹慎,不但自身對于上市不積極,對外為數不多的投資也基本圍繞著通信行業進行。
但如今要重點發展的消費者業務和之前的運營商業務完全不同。華為雖然推出了自己的手機、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智能手表等消費終端產品,但距離其想要構建的智能物聯終端生態仍然相差甚遠。
這需要將無數的碎片整合到一起,即便華為研發能力再強,也無法單純靠自身完成。參照小米的做法,成立一家投資公司,以資本杠桿的力量撬動一個生態,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
華為
+關注
關注
216文章
34473瀏覽量
252025 -
科技
+關注
關注
3文章
1595瀏覽量
33067 -
計算
+關注
關注
2文章
450瀏覽量
38833
原文標題:日入20億,華為悄悄成立一家創投公司
文章出處:【微信號:pedaily2012,微信公眾號:投資界】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