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市場調查公司 Signify Research 報告,包括自動檢測、量化、決策支持和診斷軟件在內,全球醫學影像 AI 市場在 2023 年將達到 20 億美元。如今除了通用電氣公司(GE)、西門子和谷歌等大公司,大量的新創公司正在涌入到這個領域來。
圖:全球醫學成像軟件的收入預測(Signify Research)。
然而,很少有人能看清滲透將如何發生。
4 月 16 日,一篇題為《醫學影像 AI 路線圖》的報告在業內頂級雜志《放射學雜志》(Radiology)上發布。這份攸關醫學影像 AI 應用未來發展方向的路線圖,厘清了未來數年醫學影像 AI 可能重點突破的技術主題,應為業內重點關注。它是 2018 年 8 月一次研討會的成果,當時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北美放射學會 (RSNA)、美國放射學院 (ACR) 和放射學與生物醫學成像研究學院在華盛頓特區聯合主辦這次會議。
路線圖指出了 5 個關鍵主題:1)圖像重建:如何從源數據生成適合解釋的圖像;2)圖像自動標記和注釋:從臨床影像、電子檔案和結構化圖像中提取信息;3)臨床影像機器學習新方法:包括定制的、預先訓練的模型架構和分布式機器學習方法等;4)機器學習人工智能方法的解釋性;5)圖像識別和數據共享:以促進臨床影像數據應用和學科發展。
如何解讀這份路線圖?這份路線圖對于下一步的醫學影像 AI 應用有多大的指導價值?為此 DeepTech 專訪了路線圖作者之一、美國紐約倫斯勒理工學院講席教授王革。
DeepTech:為什么放射醫學更熱衷 AI 應用?
王革:這和圖像性質有關。在醫院,成像技術會產生大量的圖像數據,而圖像數據分析正是 AI 相對成熟的技術。醫學成像相當于是現代醫學中的眼睛,可以把人的五臟六腑看得一清二楚。無論做手術,還是開藥方,或者是放療都離不開圖像。所以人工智能介入進來理所應當,于是就變成了很熱的一個領域。
此外,在醫療數據里邊,斷層掃描圖像應該是最精確的數據了,因此利于 AI 研發。其他如電子病歷或者是保險數據可能都會有較大誤差,這也讓醫學影像領域在 AI 方面走得較快。不過那些不太精確的數據并非沒用,如果這些數據分析和精確的圖像數據結合起來分析,就會讓醫生有一個整合性的更精準的決策。
圖:ImageNet大規模視覺識別挑戰錯誤在過去6年中下降了8倍以上,2017年低于3%,好于人類錯誤率5%的表現。尤其是2012年引入深度學習后,識別準確性大大提高。
DeepTech:AI 在醫學影像中的應用達到了什么階段,是否還處于初級階段呢?
王革:是的,還是初級階段。比如說圖像重建的問題,現在 AI 用在醫學圖像品質提升方面進展稍微快一些。比如說,對于一張模糊的醫學影像,我們可以增強它的清晰度。原來用經典的 CT 影像分析方法可以將清晰度增強 30% 左右,現在我用深度學習分析 CT 圖像或核磁共振圖像,能增強 100% 甚至到 200%。這個進步是顯著的,但還需深入研究與嚴格檢驗。
圖像增強對病患者是有實際收益的。比方說 X 光 CT 篩查癌癥。因為大部分來體檢的人是沒有癌癥的,在這個過程中人們會擔憂 X 射線的安全性。因為 X 光照射本身可能會引發基因變異以及增加癌變的可能性。盡管這個可能性很小,但是畢竟讓人們有所顧慮。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考慮用比較少的 X 光劑量來做癌癥篩查。問題是把劑量減少之后,就會得到背景嘈雜的影像。那么我們可以用機器學習來減少低劑量照射的噪音和偽影。也就是說,低劑量照射得到的原始圖像是模糊的,有噪音的,經過機器學習處理這個圖像就變得清楚了。
這也是 2018 年 8 月 NIH 會議說的第一個要點,低劑量造影圖像的重建。圖像重建是機器學習的一個新領域。我們正在和 GE 合作研究基于 AI 的 CT 圖像的重建。
另外,如何審批這類應用產品還沒有明確規則。美國 FDA 正在考慮這個方向。AI 研究結果看著很好,但要是用到病人身上,萬一有失誤怎么辦?而且 AI 產品的監管和傳統產品監管不一樣,以前的產品的發布和修改是很明確的,但是 AI 產品是交互式的和自適應的,它會不斷從現實環境中學習迭代,因此給 FDA 監管帶來新挑戰。所以說,AI 在醫學影像中距離廣泛應用還有工作要做。
在非醫學圖像數據庫 ImageNet 大規模 AI 識別中,錯誤率已經低于人類的錯誤率。這是機器學習的結果,而錯誤率的降低對患者的健康至關重要。要知道,診斷錯誤造成了不少病患者死亡,而放射科醫生的讀片常有錯誤。
在某些特定的圖像識別中,現在人工智能已經超過人類了。將來機器一定程度上甚至是很大程度上會取代醫生來讀片。我認為這正在發生或遲早會發生。
DeepTech:AI 將來能全面取代醫生嗎?
王革:至少目前看我們還不能完全讓機器來做復雜的處理,現在的 AI 還有可解釋性、魯棒性(即系統穩定性)等在醫學影像領域尤其重要的問題需要解決。AI 的介入希望能提高醫生的診治效率。我認為,最終這樣的半自動化技術會在很多場景下變為全自動。也就是說,在一些特定場合取代醫生是可以實現的。
一些很常規的分析,比方說骨頭在 X 照射中看得很清楚。機器分析會明確診斷出有沒有骨折。這種情況下,我覺得醫生就可以相信機器。那么,醫生的重要性怎么體現呢?在整個診斷過程中,將來醫生的角色可能更宏觀一些,進行一些有創造性、有想象力的分析。
DeepTech:你剛才說醫學影像的 AI 發展還是初級階段,那么路線圖是如何描述下一個階段要解決的問題的?
王革:這份路線圖是行業專家告訴美國相關機構下一步要怎么走,側重的是接下來幾年要關注的要點以及可實現的改進,而不側重 AI 的遠景。
除了剛才說的圖像重建問題,還有一個當前重要的問題是黑匣子問題,就是說機器學習的可解釋性。醫生可以和患者溝通病情、病因以及診治的依據,但機器學習只會給出一個結論,這不容易讓患者放心,會讓人感覺把自己完全交給未知了。但這其實也是一個進步,以前患者只能聽到醫生的判斷,現在患者還能聽到 AI 的判斷。我們現在正與 IBM 合作研究神經網絡可解釋性的問題。
另外一個問題是圖像數據庫。機器學習需要用大數據,來保證訓練分析是合理的。還有外國的數據庫拿到能不能用,要不要監管部門來審批,公司能不能開放數據,這都是問題。
再一個問題是硬件。機器學習用到大量的數據,所以對硬件的要求越來越高,盡管這幾年硬件在快速升級,但對于普通機構可能就要負擔不起。
還有,數據庫會涉及病患者隱私,現在機器學習可能猜出患者的身份信息。對于隱私問題,我們可以借助于模擬計算來解決。比如用 10 個病人的圖像,根據特征隨機構造出一個新的患者(他不是這 10 個病人中的任何一個)。然后,我們用這個模擬患者來訓練分析,這樣就規避了數據隱私的問題。當然這個也會有弊端,它畢竟不是實際的病例,這就需要強大的數字模擬能力。
DeepTech:目前美國的醫學影像數據庫足夠大了嗎?還需要哪些完善措施?
王革:美國有一些公開的數據庫,但更多數據庫是不讓別人用的。醫院出于隱私的考慮很少開放其數據庫。他們擔心病人的訴訟。如果要把病人的身份信息去掉,以及標注這些數據,要花大量的時間精力。
DeepTech:你怎么看待中國在這方面的研究?
王革:中國國內的應用研究很好,前景廣闊。但源頭創新比方說神經網的基礎理論以及硬件芯片還是落后的,這方面定會進步。
DeepTech:你怎么看待美國 FDA 去年批準了 AI 在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中的應用?怎么看待醫學 AI 商業化發展趨勢?
王革:因為視網膜圖像是兩維的,相對比較簡單,不像那種三維的甚至動態的圖像分析那么復雜。另外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數據也比較豐富,又不是那么隱私敏感,所以這類應用已有很好的結果,甚至在智能手機上就能使用,很貼近老百姓。
我覺得發展都是從易到難。將來 AI 能不能精準地預測心臟病,預測中風以及癌癥,就要一步一步來。我們和康奈爾大學在心臟疾病方面有些合作。
對于放射影像而言,放射科的主流機器都是由大公司來做。我們從兩年前開始與 GE 合作人工智能成像方面的研究。而 IBM 側重于大數據和推理,屬于自然語言理解分析。有人說自然語言理解的進展沒有圖像領域進展大,但是我認為這事也不能急,時機成熟自然就會有好的結果。
王革(右)于2014年當選美國科學促進會會員。
王革(Ge Wang),美國紐約倫斯勒理工學院(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的講席教授(Clark & Crossan Chair Professor),也是生物醫學影像中心主任。他于 1982 年畢業于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電子工程系,于 1991 年和 1992 年在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現為 IEEE、AAPM、AIMBE、SPIE、OSA,和 AAAS 多個國際學術組織的 Fellow。他專注于 X 射線計算機斷層掃描、光學分子成像、多尺度和多模態成像、機器學習等方面研究。他的團隊在醫學成像方面進行了一系列開拓性的研究工作,提出了螺旋狀錐束 CT 重建、自發熒光斷層成像、CT 內重建理論和方法等。他發表了 450 多篇期刊論文,主持多個大型 NIH 和 NSF 項目。其團隊與哈佛、斯坦福、康奈爾、MSK、UTSW、耶魯、GE 全球研究中心、 Hologic 和 IBM 等均有活躍的合作。
-
AI
+關注
關注
87文章
31262瀏覽量
269629 -
機器
+關注
關注
0文章
784瀏覽量
40765 -
醫學成像
+關注
關注
0文章
55瀏覽量
14879
原文標題:獨家專訪| 權威解讀醫學影像AI路線圖:AI未來會在很大程度上取代醫生讀片
文章出處:【微信號:deeptechchina,微信公眾號:deeptechchina】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